style="text-indent:2em;">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刷子战马特效怎么弄好看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战国时期七国的始祖的名字是什么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战国时期七国的始祖的名字是什么
相信大家小时候都背诵过战国七雄的口诀,“齐、楚、燕、韩、赵、魏、秦”。但这七个国家是怎么来的,可能很多人搞不清,其实,战国七雄中有的是从周朝一开始就受到天子分封的,有的是在周朝中后期受到分封的,还有的是自己赤手空拳打下了一片天,逼着周天子分封的,而且他们最开始的爵位也各不相同。
众所周知,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简单来说就是周天子自己占据了天下最中心,也是最肥沃的两块土地,其他的土地就分封给了先古圣王后裔、自家亲戚和功臣们。据说,当时共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周天子家姬姓的,就有五十三个。
诸侯国的权力很大,除了每年要向周天子上贡,以及必要时听从周天子指挥之外,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相当于自己的封国之内的天子。
所以,各诸侯国的国君会按照同样的方法,继续分封下去,他的下一级叫做“卿大夫”,一般来说各诸侯国都有四到九个左右的卿大夫,共同辅佐本国的国君。卿大夫再继续分封,下一级就叫做“士”,也是有封地的,属于贵族阶级。比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你以为说的是普通老百姓?
同样是诸侯国,也得分出个高低贵贱,不能都一样,对吧?所以,周王室就将所有的诸侯国分为五个等级,即公、侯、伯、子、男,公爵的封国就称为公国,其他以此类推。
齐国的祖先是姜子牙武王伐纣取得胜利后,商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在鹿台自焚,从此天下就改姓姬了。周武王自称天子,开始大封宗亲和功臣,其中第一个获封的就是他的师父姜子牙,封地在营丘,国号齐,爵位是侯爵。
不过,齐国的历史并没有那么简单。
齐国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很快就通过煮盐垦田富甲一方,成为了当时举足轻重的大国,到了齐桓公这一代膨胀到了极点,也就有了齐桓公称霸一事。然而,就在齐桓公十四年,一个叫田完的人到了齐国。
田完是田氏的首领,他的父亲是陈国的国君,陈国也是西周分封的第一批诸侯国,势力不大不小,算是一个中等诸侯国。你要是非要问陈国的国君为啥姓田,那我就告诉你,因为专家考证说因为“田”和“陈”发音接近,误传。
田完因为在国内斗争不利,担心会牵扯到自己,便逃到了齐国。到了齐国之后,只是担任管理百工的工正,但他的后代田桓子深得齐庄公宠爱,于是势力逐渐得以扩大,尤其是在联合其他家族击败了齐国最强大的庆氏之后,田氏已经成为齐国举足轻重的家族。
当时,能和田氏相提并论的家族还有高氏、国氏两家,这两家都是姜子牙的后代。但是,这两家最终没有斗过田家,田桓子死后,田氏首领成了田乞,田乞善待百姓,施恩于民,与当时奢靡的齐国国君形成了鲜明对比,百姓附之如流水。最终经过95年的斗争,以田常为齐宣公相这一事件为代表,田氏已经独揽了齐国的大权,齐国国君沦为傀儡。
大概又过了七十年,田氏托关系告诉周天子说,齐国王族姜姓已经绝嗣,请求把田氏为诸侯。次年,周天子此时早已没了制约诸侯的权力,只好答应下来,正式列田和为齐侯。也就是说,虽然田氏没有改换国号,但实际上田氏已经取代了姜子牙的后人,成为齐国的国君。因此,齐国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田起封齐侯之前为“姜齐”,之后为“田齐”。
田和被封为齐侯的时候,大约是刚刚进入战国时代,所以齐国的始祖该是哪个呢?似乎你说是姜子牙也行,你说是第一个来到齐国的田完也行,你说被封为齐侯的田和也行……不过我个人觉得,既然国号没变,还是应该把姜子牙认作齐国的始祖。
楚国的始祖是熊绎周文王的时候,有一个蛮荒部落的首领前来投奔,名叫鬻熊,并且受到了重用,担任“火师”。所谓火师,其实就是一个官职,掌管火事,属于高级官员。
从此之后,这一家子就为周朝效力,鬻熊的儿子熊丽、孙子熊狂继续侍奉周武王,但是在周武王灭商之后,并没有给他们封爵,只是让他们一直在朝中担任高官。
到了武王之子成王即位后,觉得熊氏家族功劳很大,世代兢兢业业的辅佐周朝,于是便封鬻熊的曾孙熊绎为子爵。
子爵的爵位并不高,所以周成王给的待遇也很一般,只分给他一块南方蛮荒之地,方圆只有五十里,就这样熊绎就建立了楚国。
由于楚国不在中原之地,所以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机会,虽然过程十分艰苦,但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断积累,楚国逐渐成为一方大国。如果用一个成语形容楚国的发展历程,没有比“筚路蓝缕”更合适的了。
楚国和齐国不同的是,他自建国之后,政权从未发生过变动,一直是熊氏家族掌权,到被秦国所灭,共有八百年。
楚国八百年的历史一言难尽,唯一需要强调的是,后来灭秦朝的项羽,就是楚国人。
所以,楚国的第一任国君是熊绎,但这个家族的祖先叫鬻熊。
燕国的始祖是周召公姬奭燕国与齐、楚不同,他的始祖不是功臣,而是周朝王室宗亲,第一任国君是周文王的庶长子周召公姬奭。
周武王灭商后,封自己弟弟召公姬奭于燕地,爵位为公爵,所以也称为燕召公。
燕国和楚国一样,到被秦国所灭时,共存在了八百二十八年,多出来的这二十多年,是因为召公被封的时候比较早。
虽然开始和结束时,燕国的国君都是一个家族,但在战国时期,有过四年的时间,国君之位被国相子之夺了去。尽管这个子之也是姬姓,但和燕王不是一个家族。但是,仅仅四年之后,在韩国做人质的公子职被拥立为燕王,即燕昭王。总之,这段历史可以说是燕国历史上的一段小插曲,影响并不大。
燕国比较有名的故事,就是那个指使荆轲刺秦的太子丹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壮士在踏上不归路时,念出了这一句豪言壮语。
韩国、赵国、魏国的始祖都是“卿大夫”要说韩国、赵国、魏国这三个国家,那就不得不从晋国说起。
晋国的始祖,依然是周朝王室的宗亲,不过并不是周武王灭商之后封的,而是在周武王去世之后,周成王封的。
大家都知道,周武王的王后,就是姜子牙的女儿邑姜,两人生有一个儿子,名字叫虞。周成王即位的时候,年龄还很小,由周公辅政。有一天,周成王和弟弟虞一起玩,随手拿起一片桐叶对虞说,“我拿这个封你。”周公听到后,就说“天子无戏言,既然说了,那就得办!”于是,虞就这样得到了一块封地。
虞得到封地建国,定国号为唐。因为他比周成王年纪小,所以史书称他为“叔虞”,再加上他的国号唐,所以晋国的第一任国君就被称作“唐叔虞”。
所以,千万不要奇怪,为啥晋国的国君名字前面有个唐字。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把国都迁到了晋水之旁,所以改国号为“晋”,之后一直都称晋国。
晋国的知识重点不多,唯一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嫡子,但只是被封侯爵,而不是公爵,所以晋国是侯国。
晋国建国五百年之后,早已成为雄霸中原的最强大之国,可谓独霸中原。但在其扩张过程中,国内的卿大夫势力也不断扩张,渐渐凌驾于国君之上了。
前文我们说过,各诸侯国的国君可以分封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就相当于诸侯国里的小诸侯国,有自己的封地,自己的势力。晋国当时的制度,有六个卿大夫,这六个家族六卿出将入相,把持了晋国大权。而晋国的宗室力量相对弱小,导致卿大夫逐渐架空了晋国君主。
栾氏之乱后,晋国六卿为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在激烈的较量中,范氏和中行氏先后出局,剩下的四家中又以智家势力最大。智家的掌门人智伯命令韩氏、魏氏和他一起出兵,想要灭掉赵氏,不料赵氏反过来拉拢了韩氏、魏氏,反而一举把智家灭掉了。
从此之后,赵、魏、韩三家就掌握了晋国的实权,不仅平分了智家的土地,最后连晋国王室的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朝王室此时早已式微,周威烈王觉得这三家早已成为实际意义上的诸侯,无论自己答不答应,都区别不大,不如作个顺水人情,于是下令将韩、赵、魏三家封为诸侯。
晋国六卿之中,智家的爵位是伯爵,因此称为智伯,而韩、赵、魏三家的爵位都是子爵,所以我们称他们三家掌门人为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按照常理,这三家即使封为诸侯,也应该是子爵诸侯,但实际上三家都自称为王了。就因为这个原因,“三家分晋”也被历史学家们认为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即所谓的““智伯灭而三晋之势成,三晋分而七国之形立。”
由此可知,韩、赵、魏三国的始祖,可以说是赵襄子、韩康子、魏桓子,这三个人完成了“三家分晋”,奠定了后来三个国家建立的基础,但他们并不是周王朝的功臣或者宗亲,而是自己家族一代又一代人打拼得来的,都是出身于晋国的卿大夫。
关于这三家的故事那可就太多了,最出名的就是赵家的“赵氏孤儿”的故事,在此不作详细叙述了,故事里的赵氏孤儿,就是赵襄子的曾祖父。
秦国的始祖是秦非子,一个养马的好手秦国是最后扫灭其他六国的诸侯国,关于秦国的始祖,咱就多说两句。
相传,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禹本打算禅位给伯益,但最终他的儿子夏启还是夺取了天子之位。当然,夏启也没亏待伯益,分封他的两个儿子为国君。伯益的大儿子大廉为黄国国君,次子若木为徐国国君。
伯益的第十五世孙叫造父,是伯益长子大廉这一支的后代,他在桃林一带得到八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天子周穆王。有一次周穆王下属造反,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平定了叛乱。因此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他,造父也就成了周朝王室册封的士大夫,虽然是贵族,但级别其实还很低。
到周孝王时,造父的后裔中,有一个叫非子的人,因会养马而受到了周孝王的赏识,把秦地赐给了他,让他成为周王朝的一个附庸国。注意,秦国此时还不是一个诸侯国,因为秦非子根本没被赐予爵位。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看到秦非子的名字最后是个“子”字,就以为和赵襄子等人一样都是子爵,他的名字就是“非子”,而赵襄子的名字是“无恤”,只不过因为谥号为“襄”,爵位为“子”,才被史书称呼为赵襄子的,和秦非子大有不同。
等到秦庄公时,击败了意图进兵的西戎,周宣王为了奖励他的勇猛,才将他封为西垂大夫。这只是一个官职而不是诸侯,顶多就是一个地盘小一点的领地主罢了。
后来,周平王东迁,秦襄公派兵护送有功,周平王就把王室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秦国,封秦襄公为伯爵,从此秦国才正式成为一个诸侯国,定国号为“秦”。
这里的秦襄公也不代表秦国国君是公爵,而是因为春秋时期,周朝王室式微,礼乐制度崩坏,野心膨胀的诸侯国不再以爵位来互称,而是纷纷自称为“公”,楚国国君更是过分,直接自称为“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效仿,也就都称王了。
总的来看,秦国的起点很低,甚至比只有五十里地的楚国还要低,楚国的开国国君至少还是个子爵,秦国的开国国君秦非子啥爵位都有,一定意义上来说,甚至还比不上各诸侯国的卿大夫身份尊贵。
不过,秦地在西周王室手里是一副烂牌,但到了秦国手里,那就是成就万世功业的基石,后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逐渐成为诸侯国中最为强大的一个,最终由秦始皇扫灭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
综上所述,战国七雄之中,秦国建立时间最晚,起点最低,但最后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却正是秦国,可见“学无先后,达者为师”,往往越是“新来的”,越是充满了活力和生机!
安禄山的军队是怎么被打败的他又是怎么死的
安禄山死于政治谋杀。
儿子安庆绪、谋臣严庄、宦官李猪儿,这三个安禄山最亲密的人,合伙把安禄山杀死了,而且杀得非常狠。
安禄山的军队,被大唐和平招安了。
范阳军雄冠八镇之首,就这个牌面,得花多少代价才能灭掉?所以,大唐采取了成本最低的方式,即和平招安。
首先讲一下安禄山为什么造反;其次讲一下叛军为何难以消灭;第三说一下安禄山为何会被政治谋杀。
1.安禄山为什么造反?理解这个问题,只需要读懂一个政治背景,那就是是唐朝的政治斗争已经白热化。
唐玄宗登基以来,大唐的权力斗争一直沿着不流血的方式展开。
斗赢的,自可处庙堂之高,登峰造极如李林甫,别人还在数年头熬资历,这家伙竟当了19年大唐宰相,而且一直当到死。
斗败的,也可处江湖之远,如宰相萧嵩,被李林甫揭发行贿牛仙童,而结果也只是贬为青州刺史,没多久又起复为太子太师,死后还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因为皇恩浩荡,所以输了也没啥大不了的。
高级官吏当不了宰相,那就去地方做个刺史或节度使。这也不错。于是,大家不用关心结果好不好,只需在乎过程爽不爽,完全能够以游戏的心态来看待权力斗争。
但是,公元746年以后,政治斗争发生了质变。因为开始死人流血了,甚至上升为大清洗。
在公元746年到748年期间,李林甫接连斗败了两伙人。这两伙人不仅统统性命不保,而且株连满满。
第一伙人是李适之一党。权可认为是太子党,这些人都与太子关系甚密。骨干韦坚、皇甫惟明被处死,党魁李适之吓得自杀。从这时候开始,大唐的政治斗争开始流血了。
第二伙人是杨慎矜一党。权可认为是财政党,杨慎矜是大唐的理财干吏。杨慎矜以及他的两个兄弟杨慎馀、杨慎名,一门三杰,被赐自尽。
人死了还没完,大量的朝堂显贵和顶级家族牵连入狱。等李林甫死了,大唐甚至选不出德高望重的新宰相。这完全是一场大清洗,同时也标志着大唐的政治空气已经紧张到恐怖。
虽然李林甫一直赢,而且一直赢到死,但死后立即被杨国忠清算。李林甫本人,不仅被削去官爵,而且还被劈开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去金紫官服。同时,诸子被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五十余人被贬。
之后,就是杨国忠与安禄山的斗争。斗争的起因,没有那么多利益算计和党派矛盾,实际就是这俩人互看不爽。
首先是安禄山死活看不上杨国忠;其次是被鄙视的杨国忠立即死磕安禄山。
之前的政治斗争,已经流血了。所以,之后的政治斗争,只能继续流血。而且,安禄山与杨国忠的斗争,从一开始就是“核战”级的态势。
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个节度使。特别是范阳军雄冠八镇之首,大唐最能打的部队就捏在安禄山手里。
这时候,杨国忠还有什么什么牌?杨国忠的牌面也不错。
首先是已处庙堂之高,当上了大唐宰相,而且“深得朕心”,背后有皇上当靠山。
其次是也有硬实力,联盟哥舒翰,于是获得了河西、陇右两个节度使的支持,再加上遥控的剑南节度使,杨国忠手里也有三个节度使。
这是什么局面?
安禄山和杨国忠这两个人的斗争,硬是裹挟进来了大唐的六大军区:一面是安禄山的范阳、平卢和河东,一面是杨国忠的剑南、河西和陇右。
这必须是“核战”级别了。当时的大唐,把岭南五府经略讨击使算进来,也才十个节度使。
关键是一旦剑拔弩张,安禄山和杨国忠就全都没了退路。因为李林甫已经开启了流血模式,不仅谁输谁得死,而且谁输谁的一党也得死。
那么,皇帝唐玄宗呢?
政治斗争已经不容唐玄宗超然事外了。他必须表态,到底是支持杨国忠还是支持安禄山,而且几乎没得选。
随着斗争态势愈发紧张,安禄山死活也不敢进京了。
京城长安是杨国忠的地盘。这时候,无论玄宗皇帝怎么站队,杨国忠都能玩一出先斩后奏。就说安禄山造反,然后杀了安禄山,唐玄宗还能替安禄山伸冤不成?
朝堂的斗争形势,必须腥风血雨;安杨的斗争架势,俨然“核战”级别。这时候,安禄山除了起兵造反,还能入朝智斗杨国忠吗?
这不是替安禄山洗地,而是在拔高格局。安禄山是个坏人,坏人一定干坏事,所以安禄山造反了。这么分析历史,毫无意义。
因为坏人框架可以解释历史上的一切人、一切事。秦朝灭亡了,因为秦二世是个坏人;汉朝灭亡了,因为桓帝、灵帝两个坏人;晋朝灭亡了,因为司马衷是个傻子。这么看事论事,还有什么意义?
2.叛军为何难以消灭?公元751年,安禄山败于契丹之役,六万唐军几乎全军覆没。同年,怛罗斯之战,高仙芝败于西域。还有,公元754年,唐征南诏之战,大唐败于南诏。
这些标志性事件,都在暗示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唐的开疆拓土政策走不通了。
以前打仗总能打赢,打赢了就能开疆拓土,开疆拓土了就能提升国力,提升国力了又能再去打仗。这是大唐帝国的正反馈:越是打仗、帝国越强;帝国越强,就越是打仗。这就是边际收益递增,新增投入带来新增收益。
国家边际收益递增,武将节度使以及麾下的职业军人们,自然也会边际收益递增。对于武将和军人来说,战争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出去耀武扬威、回来加官进爵。
但是,如果开疆拓土这条路走不通呢?
边地节度使和麾下的职业军人们,既拿不到赏赐又领不到奖金。节度使别想升官、士兵也别想发财。
那么,接下来,武将节度使以及麾下的职业军人,还有什么存在价值?
把他们都裁掉,不行吗?
在古代,创业王朝裁军成功并不稀奇。因为王朝手中有可分配的资源,即土地。中期王朝,有哪个能裁军成功了?北宋的王安石算一个,其他几乎找不到。
在唐玄宗时期,大唐已经把自己关进了职业军人的牢笼。边地节度使,拥兵数十万。关键是这些人不仅能打仗,而且以打仗为终身职业。
现在,对外打仗赚钱,这条路肯定走不通了。但是,对内打仗赚钱,还是可以走通的。所以,安禄山想造反,而他手下的谋臣将士或许比他还想造反。打契丹人、领朝廷的赏赐,肯定不如直接抢朝廷更来劲。
如果没有这个深厚的“军心”支持,安史之乱也不会持续八年之久。
我们对比一下就会清楚。
武则天平李敬业扬州叛乱,才用了多久?一个多月,44天。武则天可是要当女皇的,要干破天荒的大事情。而李敬业这伙人可是要恢复大唐皇室的,可是要勤王救驾的,这是多么名正言顺。然而呢?武则天秋风扫落叶,一个多月就把扬州叛乱给平定了。
如果说李敬业这伙人是乌合之众,那么西汉七王之乱呢?
带头大哥吴王刘濞,堪称富可敌大汉。麾下三郡百姓,统统不用交税。因为吴王刘濞全替他们交了。这是多少钱?
吴楚精兵,从吴越争霸时期就没怂过。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还有楚霸王项羽,都是响当当的名字。甚至,连沛丰集团都要算从吴国和楚国开出去的。
而七王之乱的声势,也比安史之乱大多了。安禄山才多大地盘,七王之乱可是七个诸侯国同时开打。而开始的时候,是九王之乱,后来才变成七王之乱。即便是七王,也不容小觑。这些人可都是诸侯王,比节度使的根基深厚太多。
但是,七王之乱持续了多久?就三个月。周亚夫一战就给干残废了,然后诸侯王们集体认怂。
那么,安史之乱为什么会持续八年之久?
除了大唐皇帝各种神鬼莫测的战场操作外,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范阳兵太强,从前就强、现在也强,而且意志坚定、绝不认怂;二是节度使们各怀鬼胎,如果不打仗了,节度使怎么升官、职业军人怎么发财。
逼不得已,大唐皇帝只能祭出回鹘雇佣军。
这伙人虽然人数不多,但打仗真往死里打。只要钞票给够,那就只认票子、不讲政治。所以,往往是回鹘雇佣军冲锋陷阵,大唐节度使尾随跟进。
郭子仪是百战老将。但打怂叛军的,不是郭子仪而是仆固怀恩。而仆固怀恩之所以能打怂叛军,是因为他是回鹘可汗的老岳父,手里捏着回鹘雇佣兵。
但是,仆固怀恩为什么留了尾巴,为什么没把安史叛军彻底剿灭?
仆固怀恩有私心,回鹘人有私心。留着叛军,然后做长线买卖,这多好?同时,叛军并没怂,这也是必须正视的原因。指望一群回鹘雇佣兵去终结安史之乱,几乎不可能。
所以,最后只能走和平招安这条路。叛军主要将领带着叛军集体投降,然后割据河朔三镇,安史之乱终于收场。
安史之乱能够持续八年之久,也能反证安禄山造反绝不是他个人的野心膨胀。甚至,我们都可以认为这是范阳职业军人们的集体意志。
跟着安禄山造反,有好处。安禄山死了,那就跟着安庆绪造反;安庆绪死了,那就跟着史思明造反;都死了,那就跟着自家将军接受招安。
3.安禄山为何会被政治谋杀安禄山被杀,不是刑事谋杀,而是政治谋杀。因为杀了安禄山,安庆绪才能上位,叛军集团才能重新洗牌。
同时,这种政治谋杀接连出现。
非但安禄山被谋杀了,谋杀安禄山的安庆绪,随后就被史思明谋杀了。而谋杀安庆绪的史思明呢?跟安禄山一个下场,也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谋杀了。而史朝义的下场也不怎么样,众叛亲离,最后自杀了事。
这就是叛军的调性。
大唐没死,叛军内部竟能玩出三起政治谋杀:安庆绪谋杀安禄山、史思明谋杀安庆绪、史朝义谋杀史思明。
而史朝义说是自杀,但跟谋杀也差不多。
叛军将领一个接着一个的投降,史朝义连老巢范阳都回不去,而追他追得最狠的恰是投诚大唐的叛军将领李怀仙。
史朝义走投无路,只能自杀。自杀之后,李怀仙还把他的脑袋割下去,向大唐请功。所以,史朝义这个结局,跟被人谋杀有啥区别?
那么,安史叛军到底是一伙什么人?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这十六个字最能形容安史叛军。从安禄山到叛军士兵,全是这个路子。
唐玄宗跑步逃往四川,安禄山快马直入长安。这时候,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会去斩草除根。
杀了大唐的皇帝,大唐立即分崩瓦解。而安禄山和叛军们建立的大燕国,就是华夏唯一政权,不仅拥有最强军事力量而且拥有最强政治力量。
但是,安禄山并没有。他干什么了?
唐玄宗跑路了,大唐国库被长安百姓洗劫了。于是,安禄山不能忍了:这可都是我的钱,是我安禄山的钱,你们这些“刁民”必须把我的钱都给我还回来。于是,安禄山和叛军向大唐百姓兴师问罪了,连日“追赃”。
这个神操作,足以晃瞎所有人的眼。“故上得安行入蜀,太子北行亦无追迫之患”,正是因为安禄山的这个操作太骚,所以唐玄宗才能安然入蜀、太子也才能坦然入朔方。
安禄山是这个德行,他手下的将领也不怎么样。
同罗、突厥从安禄山反者屯长安苑中,甲戌,其酋长阿史那从礼帅五千骑,窃厩马二千匹逃归朔方,谋邀结诸胡,盗据边地。
咱们的大燕国已经建立,咱们的安禄山已经登基,而且咱们还占了洛阳和长安这两座顶级城市。这时候,创业元老们应该干什么?必须跟刘邦的沛丰将领一个套路,“日夜争功不决”。
然而,这个阿史那从礼呢?
带着所部五千骑兵,就抢了两千匹好马,然后跑到北边当土匪了。如果刘邦手底下的沛丰功勋这么好对付,那刘邦也就不会犯愁了。封雍齿为什邡侯,这件事还有必要吗?又是给钱、又是给地,还要让这家伙世袭吃红利,这多贵啊!就给两千匹马,你雍齿爱要不要。
安史叛军全是这路货色吗?大体不差。而安禄山交的那些朋友,几乎全是损友,而且也被安禄山损了个遍。
谋臣严庄,就是伙同安庆绪一起谋杀安禄山的那位。本是杨国忠的马仔,帮着现任宰相杨国忠清算原任宰相李林甫。然后,你就说严庄的品性能好到哪吧?因为在长安没混好,所以投到安禄山麾下。安禄山牛气冲天的时候,这家伙是大燕国的丞相;等大唐势如破竹的时候,这家伙立即投降。
另一谋臣高尚,道德品行上要多不堪有多不堪。脑子里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怎么往上爬。老母亲无依无靠,只能讨饭为生。但高尚不管,拿出了不成功不孝敬的丈夫雄心,四处拜码头、四处找大哥,最后找到了安禄山麾下。
谋杀安禄山的,除了严庄和安庆绪,还有一个李猪儿。这家伙本是安禄山的身边小厮,因为太会来事儿,所以晋级为亲兵;还是因为太会来事儿,所以晋级为“太监”。安禄山实在喜欢他,所以亲手把他阉了。
对于这些个“好朋友”,安禄山是真得相信,造反这么大的事情,都跟他们谋划。但是,安禄山也真没把他们当“外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而这些人呢?非常忠心。一是因为跟着大哥有肉吃、有酒喝、有官做;二是因为大哥身强力壮、气场无限大。
但是,等大哥当上大燕国的皇帝呢?肉也吃了、酒也喝了、官也做了,但大哥还是不把自己当人看。这就有点儿说不过去了。
关键是大哥的身体也不行了。
禄山以体肥,长带疮。及造逆后而眼渐昏,至是不见物。又著疽疾。俄及至德二年正月朔受朝,疮甚而中罢。以疾加躁急,动用斧钺。
安禄山眼睛看不清、身上还长疮,同时各种精神不正常。这时候,这些人还能受得了吗?
受不了。受不了,那就换大哥。于是,安禄山被杀,安庆绪上位。
安庆绪这位大哥身强体壮、年轻力壮,可就是能力太差。于是,接着换大哥,大哥成了史思明。史思明身强体壮、能力超凡,再一发力就能打到长安。然而,却精神不正常、为人太刻薄,连亲儿子都往死里弄。这谁能受得了?于是,接着换大哥,大哥换成了史朝义。换来换去,还不如自己当大哥。于是,安史叛将纷纷自立山头。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还是再拜大唐为大哥吧。
这就是安史叛军的调性: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
大哥不中用了,立即换掉。所以,安禄山被杀,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岁数大了、身体垮了、罩不住了,关键还精神不正常,那留着还有啥用?
安史之乱后,大唐帝国的道德水准直线下降。如果李林甫、杨国忠之辈仅是败坏了帝国政风,那安史之乱则败坏了帝国国风。而这种败坏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这个终极乱世。
甚矣,五代之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谓乱世者欤!自古未之有也。
OK,关于刷子战马特效怎么弄好看和战国时期七国的始祖的名字是什么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