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yle="text-indent:2em;">其实幼儿园该不该学习认字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不建议学认字,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幼儿园该不该学习认字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学校一直不开学,幼小衔接拼音和识字先学哪个更重要
必定是先学拼音,因为拼音是识字的拐棍,如果家长有心,在家里就教该子的拼音那就省力多了。如果家长未做这工作。又加上疫情延迟开学。为了完成教学进度,不可能按步就班的学习拼音了。只有边学拼音边识字。不对,别喷。
幼儿园该不该学习认字
“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陶知行刚好有句很不错的话送给焦虑的题主:“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只是花期不同”。建议不必着急进行认字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孩子自己的成长规律,可以鼓励,但不要强求。多给孩子读读书,多陪孩子看看绘本,功夫到了,孩子认字自然就水到渠成。
提前教育不一定对孩子有益现在社会竞争压力增大,担心落后的父母常常让孩子提前抢跑,幼儿园认识几千字,能够自主阅读,数学会100以内的四则运算,上一年级前过剑桥英语等级考试的KET甚至是PET的小朋友比比皆是。而且越是精英的家长,越喜欢提前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们一直以来都对神童特别崇拜,甘罗12岁当宰相,陶哲轩13岁拿数学国际奥赛金牌,还有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科大少年班。可是每年都有那么多的神童牛娃,十几二十年过去了,社会精英也并不全是这些少年成名的神童。100米赛跑,抢跑1秒都极大影响结果,马拉松比赛就没听说过有谁抢跑的……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抢跑的孩子长大之后,经常会发生三年级现象、初一现象、高中现象,总之一到重要的分水岭,先出问题的很大一部分都是家长从小就高强度送各种班的,还有就是一些小学化的私立幼儿园的学生。也许他们打小就达成各种家长期望的成就,但重要时期总会后劲不足,江郎才尽。这些都是没有教育知识的家长,进行不专业的早期教育,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
优良习惯的养成更加重要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是公立的幼儿园,都不会进行任何小学知识的提前教育,也很少进行中英双语教学。因为教育部门很清醒地看到,幼儿园小学化并没有合理之处,还会造成恶劣的后果。私立幼儿园为什么喜欢教这教那,还不是为了迎合焦虑的家长。
苏联物理学家、诺奖得主卡皮察(Kapitsa,PetrLeonidovich):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一生最重要的东西。包括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本质上,同一个汉字,在2岁的时候认识它固然不错,在一年级才真正了解它,也不会太迟。等到了初、高中的时候,家长就会发现超前学习的知识所占整个学生掌握的知识的比重十分微小。提前跑了1分钟,甚至是10分钟,并不能让您的马拉松成绩从5小时提到4小时以内。
有句话说得好,普通的家长都只会教知识,会教育的父母才知道培养习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的是孩子的思维养成,学习习惯,而且不是他已经会背了多少首唐诗,会几位数的加减乘除。
总结:3岁会认字固然不错,6岁才认字也不必担心。孩子的识字教育,可以鼓励,但不必强求。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只要用心耕耘,自然可以静待花开!从小没有上学能认字吗
能!
真实例子:我外公80多岁了,小时候穷没上过学,但他现在知道的字我还不一定知道。在我记忆里,外公为了看书,捡了我们不用的字典,“自学成才”,让我一度认为外公生在这个年代的话一定是个优秀的学子。通过我外公让我认识到知识和你上没上过学真的没有直接关系,一个有心去学习的人,无论你多大、在什么地方都可以。
中小学有必要进行繁体字识别教育吗
562
收藏分享转发到头条复制链接微信微信扫码分享新浪微博QQ空间举报种金易
2019年12月14日
关注中小学有必要进行繁体字识别教育吗?估计多数人会认为,一点也没有必要。简化字使用了这么多年,突然进行什么繁体字教育,真的是折磨人,没有一点现实意义。
近10年以来繁体字和简体字之争,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早就有一些政协委员们,曾携带《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上会。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究竟谁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正统,也常常被一些网友争得脸红脖子粗,貌似非要讨论出个子丑寅卯来。
或许就只一种理由能说得通:不能忘本,不能把老祖宗的传统的东西给丢了。但我们在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也有一种正确操作方式,那就是“去伪存真”,好的吸收,不太现实的就摒弃。
大约从清朝末期某一些学人开始主张推行“俗体字”以来,中国知识界对于简化字的论争可谓历史悠久,也貌似从未停止过。
“认繁体字”或说“学繁体字”,这个就跟写毛笔字一样,愿者上钩,不作强求,不宜一刀切。
学校可以作“书法(画)”内容教给学生,让学生接触,有兴趣的学生更可以更深入地学习或探究。
或者找出最常用的50或100个字,让这部分汉字的繁体字在学校传播,让学生认识——仅作认识,但没必要让学生都能写出来。不能有时,很明显的、很常见的一个繁体字,大多数师生却也不认识。但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必要花时间去专门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如果孩子在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繁体字,那么让他知道这是什么字就够了——相当于今天的某某简化字。
还记得曾经有一段时间把现在的简体字再简化的,当时流行了没几年,就被废弃了,那种简化字,有的简化得没意义,相差太大——但老百姓好像学得很快,现在有些年纪较大的人都会偶尔写出这种简化字。
同样,现在繁体字一般只在年纪较大的人身上有感觉,青少年学生几乎没几个爱看繁体字了。曾经网上流行一个段子,专门说有些繁体字,变成简体后,意思也同时变得“薄情寡义”了,尤其是“爱无心(繁体字的爱“愛”中间有个“心”)。
经常有些人在批评简化字时常常举出“亲”和“爱”两个字。亲人要常见面,繁体的“親”里面有“見”很合理,简化字“亲”去掉了“见”,连面都不能“见”,怎么叫“亲”?喜爱是心理活动,繁体的“愛”里面有“心”很必要,简化字“爱”去掉了“心”,没有“心”怎么叫“爱”?结论是简化字不如繁体字,应该抛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其实早有人专门进行过类似的探讨,在此只稍作简述:
《说文解字》里对繁体字“愛”字有特别解释,其本来意思并不是“喜爱”,而是指“行走”的样子。《说文·夊部》:“愛,行貌。从夊,声。”意思是讲:这个“愛”字中间的那个“心”只是音符的一部分而已,与“喜爱”的意思完全没多大关系,或者跟“心”还联系不上哟。如果不这样解析,总坚持说“愛”里的“心”是表示“喜爱”的意思,那么,我倒想想问问:“愛”里的“爪、冖、夊”又怎么解释好呢?有“心”不一定就是“愛”吧,你看看:“怨”和“怒”里还同样也有“心”呢?
其实,纵观历史,无论是简化字还是当初的白话文,其之所以能推行并到盛行,都是因为早就有了根植于历史传统中的基因在里面。当然,不可否认,历史上并没有哪一种改革是很容易的,也不太顺利——刚开始新文化运动的时候,胡适那些人大力推行白话文,号召大家大胆学习白话文。可章太炎等人就觉得他们学问太差,他们根本不懂推行白话文的困难,把他们骂成“悍然敢提倡白话文者,盖亦忘其颜之厚矣”(不知死活、没什么本事就敢提倡白话文,真是忘了自己脸皮有多厚)。
如果当初没推行白话文,想想今天大家彼此讲话还满口的之乎者也,是不很费功夫,也很可笑!
综上所述,本人以为如今的中小学生本身学习负担就重,作业很多,真不宜不提倡大家学繁体字、写繁体字。繁体字不仅复杂浪费时间,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快节奏的现代化的社会都在提倡简单快捷、舒适节简的生活。如果还要大家走过去的老路,这是找骂吗?本身也真没什么实际意义。
当然如果有兴趣,有爱好,又有时间,精力充沛的话,可以当个人爱好,像书法那样自己去欣赏。专家喜欢,你自已喜欢便也罢了,请千万不要打着“不能丢掉传统文化”之类幌子,来打学生的主意,来增负,无形增加中小学校的师生的负担。真想要传承中华文化,只单纯让孩子们识读繁体字还远远不够,更应该从多学科汲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
近日,针对《关于在全国中小学进行繁体字识读教育的提案》,教育部在官网公开了相关答复。针对“中小学繁体字识读教育”一事,教育部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因此,学校教学应依法使用规范汉字。但在中小学经典阅读和书法教育中,会涉及繁体字教育有关内容。
关于幼儿园该不该学习认字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