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百科知识网

站长百科知识网

正本清源 西方真的是靠掠夺崛起的吗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影响,英国历史战争冷知识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中国弓箭和英国弓箭有什么区别
  2. 二战有什么冷门的知识
  3. 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影响
  4.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中国弓箭和英国弓箭有什么区别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中国弓箭主要的复合弓,英国弓箭为单体弓。

弓箭堪称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的出现让我们的祖先能够从容面对猛兽的袭击。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就像今天标枪和毒刺等便携式精确制导导弹一样,是让人闻之色变、防不胜防的致命武器。

古代后羿射日的神话,就是弓箭最形象的广告,从中不难看出它的威力。

关于弓箭威力描写的古诗也层出不穷,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奠定东汉三国争霸格局的赤壁之战中最关键的一个场景——草船借箭,也跟弓箭这种武器有关。

当代伟人在细数千古风流人物的时候,也用了一句脍炙人口的话“弯弓射大雕”。

由此可见,弓箭在战争中的地位多么重要。

同为地球村的人,东方和西方在古代没有交往,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他们不约而同的发明了弓箭。

中国弓箭大放异彩,英国长弓也卓尔不凡。

作为欧洲弓箭的代表,英格兰(英国)长弓闻名遐迩,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其中罗宾汉手握长弓身着绿色斗篷穿梭于丛林间从容杀敌,箭无虚发的场面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阿金库尔战役里,英国长弓让法国人吃够苦头。

英国长弓手凭借着地形和速度优势,在山头据点上给法军迎头痛击。

当法国的骑兵呐喊着向山上发起冲锋时,英国长弓手万矢齐发,箭如雨下,打得法国骑兵人仰马翻、溃不成军。

法国的弩兵虽然杀伤力强但射速低,威力大打折扣,只能吞下苦果,3万法军被数千英军打败。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法国人得了恐英症,谈长弓色变。

英格兰长弓为什么如此厉害?因为它的材料好,弹性大;所以射速高,射程远。

英格兰长弓属于单体弓,它的弓臂结构是一种材料制成的,它的最大优点是制作工艺简单,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相对较短,产量高,能适应各种环境。

长弓的长度一般在6英尺(1.8米)左右,放在地上跟达到人眉毛的高度,长度比符合弓长至少三分之一。

相同材料下,威力和弓体长度成比,由于弓体材料单一,想要增加威力必须有足够长度。

而且为了达到理想的弹力,就必须使用过硬的材质,不易变形也不容易弯曲,所以必须做得既厚又长。

长弓构造简单,就是一根完整的木材,经过加热变弯而成,这就要求木材本身有足够的弹性。

不仅如此,密度必须非常高,这样的话不容易吸收湿气,不容易开裂变形。

比如桦木虽然弹性大,但密度低,吸湿性大,容易干燥、开裂、翘曲。

上好的弓用杉木制作,密度大于0.96,(桦木密度在0.6左右),不仅坚硬而且富有弹性。

这种杉木产自温暖湿润的地中海沿岸,如意大利、希腊等地,英国本土数量很少。

为了得到这种战略物资,英国国王灵机一动,想了一个高招:凡是进口英国的葡萄酒,必须缴纳几条紫杉木坯材。

如此一来,英国就储存了大量的杉木,解决了长弓的材料问题。

长弓选料很考究,制作也很严谨,但工序并不复杂,技术熟练的制弓师傅只须一个时辰,一张上好的弓就诞生了。

长弓由于力矩短,射速较快,比弩的射速快几倍。

一个长弓老手,能在一分钟内射出10到15支箭,是弓弩手的3倍。

使用长弓可以加快火力密度,适合大兵团遭遇战,密集型野战。

射速在战场上是生死攸关的问题,比如敌人相距200米的时候,只需90秒,一个步兵就会冲到身边;而一匹战马飞奔相同距离只需15秒。

对付这样高速移动的目标,最有效的方法是快速射箭,多射出一支箭就多一分胜算。

而且长弓的初速高、射程远,穿透力强。

长弓的初速度可以达到每秒60米,相当于从50层楼上落下的螺栓,或者时速200多公里汽车迎面飞来的石头。

敌人相距300米的时候弓箭手就可以射击,200米的时候进入有效射程,这个距离哪怕是锁子甲也能穿透。

而100米以内,哪怕你身穿连板甲长弓也能给你来个透心凉。

威尔士人发射的流矢,可以在100米内,穿透四英寸(10厘米)厚的橡木门板。

中国弓箭手的最高境界是百步穿杨,国人迈一步一般在70到80厘米,百步穿杨所指的一百步也不过80米左右。

如果两步算一步的话,所谓的百步不超过160米。

中国的弓箭可以穿“杨”,英国长弓也不含糊,可以穿透敌人的盔甲。

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英格兰长弓也有缺点,那就是拉着太累,机械效率太低。

弓体太小的话威力不理想,弓体太大需要很大臂力,难以操控,不是身高一米八,体重一百八十斤左右的大汉不能使用。

身材相对矮小的东方人无法驾驭,西方的矮个子也休想拉的动。

其实人类最早的弓就是结构简单、材料单一的单体弓,那时候人类的头脑简单,不像后来那样复杂。

复合弓是“科技”进步的产物,由多种材料制成,制作工序多,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技术含量高,操作简便、门槛低。

说明我们的祖先有创新能力,不满足于现状。

而中国的复合弓,弓臂结构一般为动物筋角、动物胶复合而成。

确切地说,复合弓是六种材料合制而成,即干、角、筋、胶、丝、漆等六种材料,以上六种材料合称"六材"。

干,是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身即弓臂,但它不是单一的,是多种材料叠合在一起。

干材的好坏决定弓的性能,所以非常关键。

最好的干材莫过于柘木,真没有的话,檍木、柞树也行,竹材则是最次的干材。

角,指的是动物角,不是直接用,需要加工成薄片,贴附在弓臂的内侧(腹部)。

制弓最好的材料是牛角,长度必须要跟相当于弓身长的三分之一,一般在五十厘米所有。

这样的牛角现实中不太多见,属于珍品,价格不菲,售价相当于一头牛的价格。

之所以用牛角,也是为了加固弓体,让它具有理想的弹性,射出的箭达到理想射程。

筋,即动物的肌腱,吃过牛腱的人知道,它非常耐嚼,说明弹性大。

使用在弓身的外侧即背部。

筋作用和角相同,也是为了增强弓臂的弹力,使射出的箭初速度更快,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

弓箭对筋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仅长度要达到弓身的三分之一,还要厚大、浑圆有润泽的。

胶,即动物胶,用以黏合干材和角筋,使其更牢靠。

动物胶一般以鹿胶、马胶、牛胶为首选,其次是鼠胶、鱼胶、犀胶。

并非后三种胶不好,而是太难得;鼠胶提取量少,鱼胶、犀胶则比较罕见。

提取动物胶难度非常高,需要把主材兽皮跟动物的肌腔放在水里熬煮。

除此之外,还要在里面添加一定量的石灰碱,然后进行过滤加工。

制作复合弓非常讲究,不光是材料讲究,还要在合适的季节取材。

具体来讲,春天治角,;夏天治筋,这时的动物角、筋充满活力。

秋天是取木材的最佳季节,这个时候的木材不虚。

寒冬空气湿度低,制成的弓体不容易变形,所以冬天适合加工弓体,将加工好的弓臂放在弓匣内定型。

漆,是指油漆;这道工序是在弓的表面涂上桐油或者漆,以达到抗氧化和防潮目的。

来年春天,才能把弓弦装上,但不能随时使用,还要在背阴处放置一年才算合格品,方能使用。

因此说,制作复合弓工序确实复杂,耗时至少两年,比孕育一个婴儿时间还要长得多,是单体弓耗时的许多倍。

复合弓的优势在于体积小,便于携带;而且机械效率高,转换率高;拉弓的长度相对来说比单体弓高,用弓的拉力与箭的实际威力比较接近。

通俗地说,就是用很小的劲就能拉动,发的力多数都在弓箭上,利用率高,没有浪费掉。

同样拉力下,比单体弓小巧很多,比后者的能效要大。

这是因为复合弓多为反曲弓,弯曲度大;长弓近似于直弓,弯曲度小。如此一来,在拉距相同的情况下,复合弓的实际拉距要大于单体弓。不光如此,复合弓相对于长弓,弓体振动小更稳定,更容易射中目标,精确度更高。

有利就有弊,复合弓的缺点在于制作成本高,制作周期长,在潮湿地方环境容易开胶、变形,寒冷的环境下弹力下降。

综上所述,中国弓箭和英国长弓各有千秋,都在各自国家的战争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战有什么冷门的知识

一、诺门坎战役苏军是惨胜日军,日军并没有全力以赴

说到诺门坎战役,几乎所有的人把苏军吹上天,说日本企图北上,被苏军吊打,从此日军对苏军怕得要死,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要么是不求甚解、人云亦云;要么是抗日神剧看多了,普京语录学多了。

首先,诺门坎战役只是偶发冲突,并不是日军蓄谋已久的计划,

其次,日本高层一直坚决反对苏日爆发军事冲突,主张以中国战场的大局为重,政治解决。但前线的23师团长抗命不遵,扩大冲突。

对此日本陆军总部关严厉干预,撤销主战的前线指挥官,最终谈判解决了这场冲突。

此战后,关东军司令官、总参谋长以及司令部其他高级参谋军官集体被炒,负责前线战役指挥的第23师团师团长也小松原被追责,被迫切腹自尽以谢罪。

还有,苏军在诺门坎战役中的主要敌人是日军的23师团。这个师团在日军中实力最弱,实际上根本不算正规军,只是个警备性质的三单位制师团。

该师团的武器配备最差劲,其炮兵联队所使用的火炮,还是第5师团淘汰下来的。

跟日军的极力避免冲突相比,苏军全力以赴,不仅让朱可夫亲自坐镇指挥,还集中了远东地区的全部精锐,在战斗中投下三吨炸弹,几乎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一半。要知道当时参战的德军有100万,才投下8万吨炸弹。

苏军在此战中出动机械化大军10万余人7000吨燃料,4000吨粮食和4000吨物资、(日军的各种物资一共才有2万吨左右)3000辆载重汽车.,苏军一共投入498辆坦克、346辆装甲车,542门大炮,515架飞机。

总而言之,此战中苏军有超过7比1的坦克装甲车数量优势,6比1的火炮数量优势,3比1的兵力优势。而且武器性能全部占据优势。

整个战役过程中,苏军以一个集团军面对日军一个师团,仅仅在武器装备的数量上,就远远超过日军配置。但伤亡却比日军更大,达到25655人。相比之下,日军伤亡19000余人,只损失了300多辆战车和装甲车。而苏军投入战役的500架飞机,也折损了207架,战损率达到了40%,仅被日军击毁的装甲车辆,总数超过1000辆。

二、在二战中有40%以上的飞机损失于机械故障

二战中美国损失战机6万多架,日本损失5万多架,英国、法国损失1万多架,苏军损失飞机88000架左右,德军损失飞机70000架,可以说二战是飞机的坟场,但是真正在战斗中捐躯的只有六成,其余四成是毁于各种机械故障。

三、二战中美国向日本投放的原子“胖子”暗指英国首相丘吉尔

众所周知,美国在日本投放的原子弹一颗叫“胖子”,一颗叫“小男孩”,两个原子弹的取名在美国引起争议。大家对此议论纷纷:为什么只有小男孩,为什么有个胖子,而没有小女孩,涉嫌性别歧视。

后来杜鲁门悄悄告诉大家,之所以把其中一颗叫“胖子”,是暗指英国首相丘吉尔,大家这才消气。

四、德国最早最大的一次人肉搜索

1944年3月下旬的一天傍晚,在德国柏林东北60英里的一个战俘营内有76名战俘越狱,为此,德国动员了全国500万人寻找,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都不是普通战俘这些战俘,都是英军被德军俘虏的飞行员。

五、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军人只有12岁

此人名叫卡尔文·格雷厄姆,1930年出生,来自美国德州。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格雷厄姆热血沸腾报名参军,他“买通”负责征兵的叔叔,在填写资料时作弊,把年龄多些了6岁。在1942年秋天穿上军装。

格雷厄姆入伍后分配到了珍珠港海军基地,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他在对日作战中非常勇敢,还荣获了一枚紫心勋章,和一枚铜星勋章。不久后,他作弊参军的事败露,被遣散回家。1948年他年满18岁重新入伍,成为美国陆战队队员。

六、美军为了进攻日本大肆制作军功章,现在还没有用完

日军士兵在二战作战顽强举世闻名,美国军人在太平洋战场领教过日本军国主义者的疯狂。1945年秋天,日本已经穷途末路,美国打算进攻日本本土。

但是考虑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的表现,加上日本法西斯又提出了坚守本土的“一亿玉碎”计划,美国高层预计即将对日本本土的进攻将会非常惨烈。于是美军就事先制造了50万枚军功章,打算发给那些作战勇敢的美军士兵。

可是两颗原子弹爆炸后,日本撑不住投降了。这50万枚紫星勋章用到今天(越战、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都没用完。

圈地运动对英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影响

15~17世纪的圈地运动是一个独特的土地改革运动,这项运动对英国土地制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从15世纪末开始,英国的圈地现象越来越普遍,影响也越来越大,渐渐地这场运动发展成为了一场社会变革。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英国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对当时的整个西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意义。

在经济上,圈地运动对农业、手工业、商业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从社会层面来说,圈地运动促进了英国社会结构的改变,推动了政治革命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产生。

一、圈地运动对经济的影响

(1)圈地运动对农业的影响:

圈地运动之前的中世纪,英国土地被掌握在贵族教会和国王的手中,国王将土地划分给大地主贵族,因为土地关系,贵族要臣属于国王,并且承担各种义务,国王有权利允许或者禁止贵族之间的土地流转,一旦贵族死亡,国王还有权指定土地继承人。

在这种权力关系下,很多贵族都产生了不满,于是便掀起了圈地狂潮,这场运动的实质是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成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在贵族强制占领土地的情况下,农民消除了对贵族和土地的依附,传统的封建农业被动摇,商品经济渐渐发展起来。

此时,农业由过去的小农经济转变为新兴大规模的资本主义农业。土地的集中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价值。过去人们的土地较为分散,在进行生产时需要辗转多块土地,这种生产行为,既浪费了时间,又降低了效率,并且小农生产的条件,几乎没有人有足够的实力去引进新作物,更无法实现规模化生产。土地兼并之后这些情况得到了好转,土地关系经营方式和工作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

(2)圈地运动对手工业的影响:

在当时的社会中手工业受影响最大,手工业中的羊毛制造业发展受影响最大。并且,羊毛制造业的发展也是推动圈地运动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国很早就建造了羊毛制造工厂,羊毛和羊毛产品也是英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到了17世纪初,很多城市和乡村都有加工羊毛的尼绒手工工厂。羊毛产品的种类也很多,有几十种。

由于羊毛手工业的发展,市场上对于羊毛原材料的需求急增,导致了羊毛价格的上涨。地主们便利用手中占领的荒地,建立大型牧羊场,有些地主为了扩大土地规模甚至将自领地直接改为牧场把土地上的农民给赶走了,还有一些地主,为了建立大型牧羊场,多倍提高地租,迫使农民放弃续租,这种做法赶走了大部分农民。

在重商主义的影响下,英国政府十分重视发展国内外商业贸易,由于市场中对羊毛的高额需求量,极高刺激了圈地运动的发展,同时圈地运动提高了羊毛原材料生产量的提高,促进了15~17世纪英国商业贸易的发展。

二、圈地运动对社会阶级的影响:

(1)改变了社会关系:

圈地运动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圈地运动中传统旧贵族衰落,新贵族崛起,其中农场主和租地农场主是新贵族的主要组成部分:

他们一部分是过去的乡绅,还有一部分是市民和从自耕农中分化出来的成员,圈地运动改变了过去的社会关系,瓦解了传统社会中地主和农民之间的“两极化”社会结构,形成了土地贵族到租地农场主再到农业工人的新型社会结构。

(2)瓦解了农奴制:

在14世纪末,英国的农奴制已经开始瓦解,到了15世纪,随着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的转化,农奴制度已经完全被瓦解,过去的农奴已经转变成了自耕农,雇佣工人等。

当时人口流向主要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留在劳动力圈地区的人民,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社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加上耕地面积的扩大,集约化农作物的引进,土地所需的劳动力大大增加,圈地运动后农业采取的是高水平的雇佣劳动,因此土地劳动者数量大大增加。

第二种,农民从被圈地流出到达了无主荒地的农村,在这里他们肆无忌惮地占有庄园和荒地,很多农民就留在了这些农村,进行务农或者半农半公的生产方式。

第三种,农民失去了土地后,沦为了资本主义工厂的雇佣工人,工业革命的开展摧毁了农村家庭手工业,很多农民除了工资之外别无收入,变成了纯粹的农业工人。同时这些流向工厂的工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之后工业革命的开展。

第四种是海外移民,18世纪英国建立了海上殖民霸权,那些被占领土地被排挤的农民纷纷背井离乡到达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地,为这些国家提供了劳动力,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3)促进了英国城市化的发展:

随着大量农民涌入城市,184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贫民迁移法》,使很多贫民不用被遣返原籍,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联盟负担法》。

这则法律扩大了救济平民的范围,为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居住地,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到城市促进了城市发展,使英国城镇数量大大增加,规模大大扩大,圈地运动后,英国城镇居民比例从过去的3.1%上升到8.8%,但农村人口依然占80%以上,到了工业革命后,农业人口就下降到了25%左右。

三、圈地运动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圈地运动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资产阶级在获得大量土地之后,将原本的农民赶了出来,开始大量饲养牛羊,新航路开辟之后,英国的贸易出口更加快捷方便,这大大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而工业革命产生的直接原因就在于纺织业的发展,因此圈地运动和第一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

另外,圈地运动所提供的大量劳动力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四、圈地运动的消息影响

(1)爆发农民起义:

圈地运动导致大批农民被迫出卖土地,远走他乡到处流浪,陷入极端悲惨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农民必然会成为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圈地运动后曾爆发过多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运动,1549年,爆发了凯德起义。

这场起义之后圈地运动有所收敛,都铎王朝曾采取过“反圈地政策”,1489年亨利七世曾下令禁止圈占21亩以上的农庄,之后还下令过复原耕地,但是这些法令形同虚设,并没有被遵守。

(2)农民受到压迫:

圈地运动的进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也牺牲了很多无辜的农民,他们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成为了消失的阶级,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凡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不适应的因素,都被毫不吝惜的一扫而光,成为过去。

总结:

圈地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廉价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为之后英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但是这场运动是英国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使用暴力大规模侵占农民土地的活动,这场运动牺牲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可又有几场社会变革不带着血肉呢?

为何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不再与大清发生战争

因为二鸦之后,大清已经“称臣纳贡”,对英国俯首帖耳,不需要打了。

关于清朝的真实实力,早在乾隆晚年,英国就有所了解。

用马戛尔尼的话说“清朝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

看似强盛富庶,实则极其虚弱。英国想要击败它,并不困难。

不过,由于当时英军在尼泊尔与廓尔喀军的交战中,吃尽了苦头。而清军尽然能轻而易举的击败廓尔喀军。

再加上,东方古国很强这一观念,在西方有很深的影响力。所以尽管马戛尔尼对清朝的评价很低,但不少英国人对清朝的印象仍然是一个人口庞大,中央集权、制度虽不如西方国家成熟,但没有明显弱点、举国军民万众一心、从上到下如臂使指的古典帝国。

这种对清朝两极化评价的争论,在英国一直持续了近五十年。直到一鸦片战争后,英军用事实证明,清政府确实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才一锤定音。

不过,由于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发起的战役都是点状攻击,并没有深入中国腹地。其对清政府的虚实,仍然不够了解。

再加上1839~1842年,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英国第一次入侵阿富汗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基本重合)时,吃了大亏,约五千名士兵和一万多家属在阿富汗被当地游击队被团灭。

这导致英国人对深入东方国家腹地作战,心有余悸。所以,英国在威逼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时,要的东西并不多。

除了割地这一条(割让香港岛),让清政府难以接受外。其余条款,都在道光皇帝的可接受范围内。

而也是正因为如此,仅仅过了十几年,英国人就后悔了。感觉当年“拿”的太少,想要重新修订新约。

法国当时也正有此意。英法一拍即合,组成联军陈兵于珠三角,武力威慑清政府。

清政府当然不同意修约了。因而,第二次鸦片战争便爆发了。

战争开打后,英法联军起初还很保守。只敢在南方沿海活动,跟第一次鸦片战争一样。

后来英法联军发现,这个大清,貌似跟十几年前没区别,还是一如既往的烂。于是便联合沙俄、美国一起,壮起胆子直扑天津。并攻破大沽口炮台,占领了天津城。

咸丰皇帝听说洋夷陈兵于天津城,并扬言要攻打北京,当即吓尿。慌忙派人去谈判。

最后,谈判的结果便是《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签订后。咸丰皇帝不满意,想重新修约,去掉条约中关于“公使驻京、内地游历、内江通商等条款”。

英法美俄觉得自己要的还不够多,也想借重新修约,再敲诈清政府一笔。于是,英法联军再次攻打天津。

这一战,英法联军先输后胜。

先在大沽口吃了亏,然后暴怒,从欧洲调集了23000人增援(英军15000人),连续在大沽口、天津、通州、八里桥大败清军。

最后,打得清军全军覆没不说,还吓得咸丰皇帝以北狩为名,携后宫佳丽离京,逃往承德避暑山庄避难。

1860年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五天后,火烧圆明园。

在占领北京和劫掠圆明园财宝期间,英国人发现——清政府根本就没有能力不惜一切代价动员民众与外患死战到底。官僚和民众也与皇帝根本不是一条心。

这个大清的实际是情况是:空有四亿人口和中央集权制度。但其实,皇帝对保家卫国没有任何责任感。官僚和士兵亦不愿意为国死战。至于老百姓,就更现实了。既然国不知有民,那百姓也必然是不知有国。四亿中国人里面,没几个人愿为抵御外辱毁家纾难。

什么可怕的古典帝国,扯特么的蛋。大清的虚实,彻底被英国人弄清楚了。

既然弄清楚了底细,那就好办了。

反正,英国也从未想过灭掉大清,只要控制住了清廷,让它给自己当狗,从而间接剥削中国人,一样可以达到吸血的目的。

而既然不妨碍吸血,靠言语恐吓就能解决问题。那干嘛还动刀动枪?费那劲干啥?

所以,自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也就有近四十年时间没有再以武力入侵中国了。

值得一提的是,二鸦战争后,清政府只是给英国当狗,并没有给法、俄、美当狗。至少在清政府自己看来,自己与法俄美是平等的邦交国关系。

也正因为如此。1874年,当法国逼迫越南签订第二次《西贡条约》,并照会清廷,通告该约内容,督促清政府承认条约时。清政府的复照是不承认该条约。仍然强调越南是中国的藩属,希望法国不要越界。

一方认为越南是自己的藩属。

一方坚持要吞并越南。

双方谈不拢,只能开打了。这便是“中法战争”的起因。

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在法国面前也跪下唱征服了。除了放弃越南的宗主权外,还因为与法国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导致西南门户洞开,云南、广西、广东的雷州半岛等地,皆沦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当法国人也拿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后。它也没再打中国了。直到十几年之后,随着义和团的兴起。列强驻北京大使馆被攻击,列强均表示要派兵干涉,它才又与俄美等国,以及英国,再度挑起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总体而言。列强武装侵略中国,目的都是为了利益。它们有的是为了商业利益而来,比如英美法;有的纯粹是为了抢地盘,比如沙俄;有的是为了逐步吞并中国,比如日本。

当它们在某个阶段,拿到想要的利益后,自然会停下侵略脚步,消化既得利益。为下一步的侵略,夯实基础。这便是列强每每与清政府开战后,要隔段时间再来侵略的原因。

至于腐朽的清政府,记吃不记打。每次出卖完主权后,以为这就完了,没事了,就开始做起千秋大梦了。这样的朝廷,用革命党人的话说——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腥风血雨难为我,好个江山忍送人!

这样睡不醒的朝廷,怎么能不死呢?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羊吃人 圈地运动到底有多残忍 人的性命还比不过一头羊

标签:# 英国# 圈地# 影响# 运动# 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