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马歇尔在二战中的关系和职位大小是怎样的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艾森豪威尔的冷知识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提高情商的书籍你知道有哪些
有这些提高情商的书籍:一,巜情商必读12篇》;二,巜沟通的艺术》;三,巜关键对话》;四,《本色》;五,《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六,《影响力》;七,《自卑与超越》等。当今社会,面对快节奏的生活,高负荷的工作,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很多人在各种社交场合劳神费力,步步谨慎,却因繁杂的应酬而身心俱疲;而有些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依然潇洒自如,在紧张的工作中仍旧游刃自余,即使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也能赢得众人的欣赏赞扬,这种能力我们称之为"高情商"。"高情商"决定你的上限,而"高智商"决定你的下限,你说话让人舒服的程度能决定你所能抵达的高度,并且更好地处理自已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让你和身边的人收获一份快乐,活出一种幸福。所以情商是很重要的,这一点越来越得认可。
形容监狱高墙的句子
发灰的木岗楼,上锈的铗丝网,破损的泥砖墙;惊现在,严禁棱型玻璃的岗楼,加压加控的电网,有巡逻通道的高墙。荒草满院,水坑泥泞,多设椒障,拥挤的监舍,破旧的门窗,长长狭窄的筒子房,长草的土壕沟,裂缝的隔离墻,又旧又暗的厂房,低矮、破旧,牢固、严密、森严、压抑、威慑;
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马歇尔在二战中的关系和职位大小是怎样的
二战之前:麦克阿瑟是临时四星上将,担任美国陆军参谋长地位、职权、资历都在三人当中排第一。马歇尔其次,中校军衔;艾森豪威尔是麦克阿瑟助手,少校军衔。
二战初期:马歇尔担任陆军参谋长,暂领上将军衔;麦克阿瑟在菲律宾任军事顾问,实际是菲律宾土皇帝;艾森豪威尔当时已离开麦克阿瑟,回到美国担任陆军第三师中校参谋长。
二战后期:三人都是五星上将,但马歇尔的地位最高;艾森豪威尔的职权相对最大;麦克阿瑟的职权相对最小,但他的权限自由度相对最高。
先从麦克阿瑟说起。为什么先说他呢?因为他在三人当中的资历最老。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跟他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1930年麦克阿瑟担任临时四星上将和陆军参谋长的时,马歇尔还在本宁堡步兵学校当助理校长,军衔只是中校。而艾森豪威尔则是麦克阿瑟的助理,平时负责起草文件和撰写报告的工作,军衔只是少校。
一个是四星上将兼陆军参谋长,一个是中校助理校长,一个是少校助理。三人的地位差距非常明显。
一直到二战爆发前,三人的地位排名没什么变化。麦克阿瑟最高,性格最狂妄;艾森豪威尔最低,一直矜矜业业的替麦克阿瑟做助理。马歇尔排中间,高不成,低不就。
至于马歇尔在这一期间高不成,低不就的原因,这个跟麦克阿瑟还有点关系。据说麦克阿瑟在担任陆军参谋长期间,他与马歇尔的关系很差,整整打压了马歇尔三年时间。
1932年底,马歇尔调到斯克雷文堡带兵,这本来是他在基层历练,为日后提拔升迁做铺垫的一个好机会,但却遭到了麦克阿瑟的打压,被调到了伊利诺斯州国民警卫师当师长(只要被调到国民警卫队,就没什么前途)
为了自己的前途,马歇尔找到自己的老长官潘兴帮忙疏通(潘兴是美军特级上将,级别高于五星上将),结果麦克阿瑟故意打马虎眼,气的潘兴牙痒痒。一直到1935年,麦克阿瑟从陆军参谋长卸任,被调到菲律宾担任军事顾问后,马歇尔才在潘兴的帮助下重新被调回陆军担任旅长(准将军衔)。当时的马歇尔已经55岁了。
不过马歇尔的运气非常好,虽然他当时已经快60岁了。但是在老长官潘兴的推荐下,他很快就得到了罗斯福总统的赏识,开始一路扶摇直上。
截止到1939年9月1日(二战爆发日),马歇尔被罗斯福火线任命为陆军参谋长,少将军衔,暂领上将军衔。
▼马歇尔和罗斯福▼
当时的麦克阿瑟还在菲律宾任军事顾问,相比于四年前,没什么变化。艾森豪威尔则在这段时间迎来了他的人生转折点。
1939年,艾森豪威尔向麦克阿瑟辞职,坚持要回到美国。麦克阿瑟极力挽留,并许诺他担任菲律宾少将军衔(菲律宾军衔)。但是艾森豪威尔觉得没前途,就回到美国担任陆军第三师中校参谋长。
1941年初,艾森豪威尔升为第九军上校,在一次重大军事演习中,他由于表现出色,指挥有方,受到了军界的注意。在这次大演习后,他被调任第三军担任参谋长,并晋升为准将。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后,马歇尔电召艾森豪威尔火速回华盛顿报到。(因为艾森豪威尔在菲律宾待过,熟悉太平洋的情况)
此后,艾森豪威尔由于支持罗斯福总统的先欧后亚政策,得到了马歇尔的支持,一路扶摇直上。
至于麦克阿瑟,他就倒了大霉。日军偷袭珍珠港后,75万日军席卷东南亚,麦克阿瑟指挥菲律宾美军和菲律宾土著军队抵抗了三个月后,丢城失地,最后灰溜溜的离开了菲律宾,去到了澳大利亚。这段时间,是他人生的最低谷。
这里要额外说明,麦克阿瑟离开菲律宾,不是因为他贪生怕死,不敢留下。而是他的资历实在太老了,当时很多美军高级将领都是他曾经的下属,美国政府出于政治考虑,认为如论如何也不能让他这个陆军老帅就这么战死或被俘在了菲律宾。否则太丢美国的脸面。所以罗斯福才会专门派飞机把他接走。
后来的三年,尽管麦克阿瑟力图挽回自己的颜面,但是由于美国先欧后亚,亚洲问题的重要程度排在欧洲后面,麦克阿瑟被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先后逆袭。
截止到1944年7月时,艾森豪威尔担任欧洲战区盟军的最高指挥官,负责指挥整个欧洲地区盟军(包括海陆空军)。
而他的老长官麦克阿瑟,其职务只不过是太平洋战区陆军的最高指挥官,从战区重要程度来说,他和艾森豪威尔没法比;从实际指挥权限来说,他只负责陆军,海军不归他管(海军归尼米兹负责),他和艾森豪威尔也没法比。
所以可以这么说,从1939年艾森豪威尔离开麦克阿瑟开始算起,他只用了五年时间就强势逆袭了自己的老长官。
至于当时马歇尔的地位,那就更高了。用一人之下(罗斯福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都不过分。
因为,马歇尔当时是罗斯福总统全球战略的坚定支持者,是罗斯福在战争期间一天都离开不得的亲信幕僚。并且,马歇尔还是“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中的主导人物,很多决策性的东西都是有他来策划的。这两点明显是麦克阿瑟和艾森豪威尔都比不了的。
因此,在二战后期,马歇尔和艾森豪威尔的职权都比麦克阿瑟要大。
并且还有一点,麦克阿瑟荣升五星上将,他其实是沾了艾森豪威尔和马歇尔的光。
在整个二战期间,英军的军衔普遍都要比美军高一点。比如太平洋战争初期,英军的帝国参谋长都是元帅军衔,都相当于是美国的五星级上将。而美国这边的马歇尔、欧内斯特金、亨利阿诺德,都是四星上将。英美两军的高级首脑做在一起开会,英国人都是元帅,美国这边都是大将。美军明显就矮了人家一头。
一开始,美军高层对此都忍了。但是到了1944年9月1日,英国授予了蒙哥马利陆军元帅的军衔后。这一下,美国不能忍了:因为蒙哥马利隶属于艾森豪威尔指挥,而艾森豪威尔的军衔是四星上将,居然比蒙哥马利还低了一级,这还怎么指挥?
于是罗斯福就怒了。他立刻指示马歇尔火线授予艾森豪威尔为五星上将,反正不能让蒙哥马利骑在艾森豪威尔的头上。等艾森豪威尔授衔后,再提交国会批准,将美军在其它战场的高级指挥官一起提拔,与同一战区的英军指挥官平起平坐。
因而,麦克阿瑟在1944年12月18日,他就因为沾了老部下艾森豪威尔的光,捡了一个五星上将军衔。
最后简单做个总结:二战后期,单看职务权限,马歇尔>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但美军比较重视资历,这三个人在美国官方的排序是,马歇尔>麦克阿瑟>艾森豪威尔。
当时,马歇尔负责运筹帷幄统筹全局;艾森豪威尔率领当时最多的军队,负责统筹最大的战役;麦克阿瑟则相对要逊色一些,他的优势在于年纪在三人中排最高,资历在三人中也是最老的。
不过,麦克阿瑟是三人当中,权限自由度最高的人。因为马歇尔的官位虽然高,但他不直接掌握军队,并且他身在美国国内,身边都是同级的同僚或是必须服从的上司,他的权限很受限制;艾森豪威尔统帅的部队虽多(任北约武装部队最高司令),但他身在欧洲,要受到欧洲盟国的掣肘。也有诸多的限制。
而麦克阿瑟在二战之后的官职虽然只是驻日盟军总司令,但他实际上就是日本人和韩国人的太上皇。并且日本远离美国本土,麦克阿瑟一向又是胆大之人。因此,他的实际权限其实是三人当中最大的。
伍德罗. 威尔逊是一位怎样的总统
职业:学而优则仕——唯一二位由教师咸鱼翻身成为美国总统的成功案例(另一位为二战美国功臣艾森豪威尔,他退役后曾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之后被选为美国第34届总统)
?
1856年12月28日出生。是美国第28任总统,1913-1921年在任。1879年从普林斯顿大学(1896年更名为普林斯顿大学,原来学院改大学不只是中国特色呀。。。)毕业,1885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完成博士学位,他还在多所大学任教,并于1902年6月当上了普林斯顿大学校长,校长职位一干就是8年,具有改革精神的他在普林斯顿大学大刀阔斧改革,成效显著。但是他也有很多措施没有得到大学董事会的支持,无疾而终。
威尔逊虽然一直在高校高就,但他并没有完全远离政治,相反他的名气反而比那些一线政客名气还要大。威尔逊于1910年当选美国政治科学协会主席,一只脚已经开始从教育界踏入了政界。1910年11月,威尔逊作为民主党候选人竞选新泽西州州长成功,开始踏入政界。
就任州长后,极力推动并通过了《格兰法令》,规定州公职人员和国家大会的代表,必须由党内直接选举产生,并对投票程序进行改革。威尔逊当上新泽西州州长不久,1912年美国总统大选就开始了。当时美国国内保守势力正盛,在民主党党内也分为保守和进步两个阵营,一路披荆斩棘,成为美国历史上第28任总统。
当时孤立主义仍在美国占主导地位,作为教师出身的威尔逊激烈反对这种思想,他想让美国在世界上放弃韬光养晦的国策,要有所作为。碍于美国国内保守势力的强大,他的进步开放思想改革困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威尔逊的春天来了。一边卖军火发战争财,一边审时度势准备在关键时刻捞最后一把战争红利。1917年眼看德奥顶不住了,美国对德宣战,1918年11月11日,德军正式投降,一战结束。一战把英德法俄给毁了,半路参战的美国成为一战大赢家,在东亚参战的日本则是另一个大赢家。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宣言》,提出了利用美国在国际组织中的领导力来促成集体安全的构想——国际联盟。威尔逊被称为国际联盟之父,可惜的是,美国国会最终拒绝了这个构想,未通过美国加入国际联盟的提案,挑战了行政部门(及总统)可以决定美国外交政策的长期规则,美国又回到了孤立主义直到二战的珍珠港事件。
1919年威尔逊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不知道是因为参加一战还是因为参加结束了一战,还是提出了国际联盟的集体安全思想。
威尔逊与中国
一战后,日本提出“二十一条”,威尔逊反对,并企图阻止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但由于英国、法国与日本的秘密协定,最终他没能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归还给中国。
卸任总统3年后威尔逊因病去世。
?
威尔逊在普林斯顿大学150周年校庆著名演说——为国服务的普林斯顿(选段):
?“经历过磨练的心灵,不会是笨拙的,它很少有抗阻或幻觉,它适度运用权力,反应机敏迅速;它见多识广而又公正不阿,善用知识做出选择,时时充满信心;由于充分了解世界的规则,因而没有不合理的期望和不必要的恐惧。它不会抱怨,不会绝望,也不会蹉跎时间。把过分的悲观留给那些未经磨练的心灵吧,它们不懂得什么是理性的希望;把盲目的期望留给那些未经磨练的心灵吧,它们不了解失败的合理。”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马歇尔在二战中的关系和职位大小是怎样的和艾森豪威尔的冷知识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