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绿皮书》除了揭示种族歧视,还有什么其他的寓意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电影冷知识绿皮书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绿皮书算高概念电影吗
《绿皮书》算高概念电影。
《绿皮书》是由彼得·法雷利执导,维果·莫特森、马赫沙拉·阿里主演的剧情片,于2018年9月11日在多伦多国际电影节首映;2019年3月1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保镖托尼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古典钢琴家唐开车。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绿皮书》到底在说什么
在探讨这个故事之前,我们应该先来了解一下这部影片的导演:彼得·法雷里,这位美国著名的低俗喜剧专家,一直以来都非常擅长和乐于拍摄喜剧题材电影。其中很多国内观众熟悉的《阿呆与阿瓜》、《我为玛丽狂》、《一个头两个大》等电影都是出自他手。从这位导演以往的作品来看,他很难入得了奥斯卡评委们的法眼,但普通观众从他的电影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欢笑,还有人类最宝贵的真、善、美。从这个角度来看,彼得·法雷里是一位非常主流的电影导演。
2019年对于彼得·法雷里来说,应该是不一样的一年。电影对于他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手艺,这位63岁的老手艺人,在常年累月的练习和总结中,早已把人物的那点悲欢离合的细微感情,拿捏的分毫不差,轻而易举就能悄悄把观众带入他所营造的世界。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炉火纯青”吧!?
不论原型唐谢利的黑人身份还是他的同性恋倾向,影片并没有在这两个在外人可以大书特书的噱头上下功夫,而更多的是通过这些特殊的设定,展现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是如何从陌生走向熟悉,从对抗走向包容。整部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震撼的特效,只有分毫不差的细腻表演与直戳心窝的柔软和坚强。
《绿皮书》除了揭示种族歧视,还有什么其他的寓意
《绿皮书》除了揭示种族歧视,还蕴含着每一位遭受歧视的心酸,两位主人公影射的其实是一群人。
在2019年第91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有一部名字非常不起眼的电影《绿皮书》一举拿下三座小金人:最佳影片、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引起国内外一阵轰动。
不是因为意外,而是大家都觉得它实至名归。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观众对这部影片都是赞不绝口,各种夸赞,影片以种族歧视、肤色歧视为主,真实反应对黑人的鄙夷,透露着当时社会对黑人满满的恶意。可这部高评价的影片仅仅揭示了种族歧视吗?
看完后才发现影片中透露出的那种心酸让每一个观众都在为它点赞。
是黑人的自尊,还是白人的傲慢?《绿皮书》的两位主角在政治之间、在社会之中、在生活之中越是挣扎越是心酸。
区别于大多数影片,《绿皮书》两位主角的设定就颠覆了大部分观众的想法——白人司机为黑人老板开车。按照国外一贯的风格都是黑人身份低微,白人身份高贵,这部影片却是相互颠倒了身份,无形之中就是对种族歧视的一种讽刺。
影片里一方面却透着每一位黑人的自尊,音乐家Don追求别人平等的眼光,追求别人对自己的尊重。另一方面满是来自白人的傲慢,对黑人的鄙夷、处处针对黑人,尽管政治上他们已经获得平等,尽管他们身份珍贵。
Don的自尊心十分强,从一出场开始就是,堆满屋子的奢侈品、比普通椅子高的座椅、给Tony无理的工作要求,时时刻刻想彰显自己的地位展示自己的高贵的身份。
他自己不能先看轻自己;他想翻身想要高人一等;他努力地想摆脱被别人看不起的命运。
虽然以黑人为例,但Don的那种心理却反应了大批遭受轻视的人!
Tony初见他就带着轻佻的语气,丝毫不听Don的要求,甚至都没想接下工作。尽管Don是最伟大的音乐家,可因为肤色的关系Tony就是看不起他,Don要求的平等、追求的自尊在白人眼中就是个笑话!
这个笑话一直延续,穿插在整个旅途,不管是旅馆的住宿还是餐厅的规定,一条条鄙视黑人的规定让Don一忍再忍,让他的身份一降再降。他隐忍着,他挣扎着,越是这样越是心酸,直到Tony都看不下去。
多少人为争口气不断努力,多少人为了让别人看得起独自拼命,可最后换来的还是一个个笑话。
Tony是个痞里痞气的好人,从一开始看不起黑人到最后为黑人说话,这是一个改变也是对黑人的同情。他一个是典型的傲慢的白人,虽然干着卑微的工作骨子里却傲慢得很,怒打看不惯的人、拒绝Don的过分要求、做事总是我行我素,像大多数白人一样。
别看白人傲慢,他们也心酸,为了家庭他们不得不讨生计,用吃热狗做赌注赚钱、为赚更多的钱离开家四个月,甚至要低头给黑人工作。
Don和Tony看似两个毫不相关的人,但却同样心酸,一个为自己的肤色困扰,一个受家庭压力。两个同样“落魄”的人相遇一定会惺惺相惜,所以他们从一开始的雇佣关系变成朋友关系。
与其说《绿皮书》在反应种族歧视,倒不如说他反应的是大多数人的心酸。
让人记忆深刻的不是Don被歧视,不是Tony为他打抱不平,而是大批黑人看到Don的反应。影片中的一个细节尤为特别,Don靠着汽车等待,Tony在修车,在他们身后是一大片农田,种地的全是黑人,那些黑人停下手中的活眼睛直勾勾地盯着Don。
他们也想像Don那样变有钱!他们也想像Don那样翻身!他们也想像Don那样受人尊敬!
这个片段持续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分钟不到,但传达出的心酸却让人久久不能平静。渴求平等、希望得到尊重的何止是Don一人,还有千千万万被歧视、被看不起的人。
Don的最后一场演奏是他“有声”的反抗,在黑人餐厅里为一群黑人弹奏,这是他第一次反抗也是第一次为黑人演奏。整个演奏画面十分精彩,每个音符似乎都在表达着他的愤怒,满满都是他的挣扎,也是黑皮肤人的挣扎,一群黑人在一家小餐馆的狂欢明明十分热闹却意外的让人觉得心酸。
同样的,Tony也代表了一大批人的心酸,或许他没Don的处境那么困难,可军人出身的他却沦落到到处讨生活,这种和他相似的人很多。做事冲动、没有太多文化,甚至连个好工作都没有,除了家庭压力以外什么都没有的他像极了大多数人,像极了在生活中挣扎的人。
没有夸张、没有浓墨重彩,《绿皮书》以一种平淡的口吻讲述被鄙视的心酸!身份高贵却依然得不到尊重的音乐家、北方落魄南方受尊重的开车司机、一大批底层被看不起的黑人,夹杂着被看不起的尊严,混合着高人一等的傲慢,诉说着底层的心酸。
这个世界存在的何止是种族歧视,何止是阶级歧视?多少人曾被看不起过,多少人内心曾愤怒过,可越是挣扎越是心酸。
不得不说,与那些精彩的、激动人心的影片比起来,《绿皮书》确实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但却能够引起每个观众的共鸣,那种心酸的感觉掺杂着从心底升起的自尊心,震撼着每一位曾被瞧不起曾被看不起的观众。
绿皮书拉片镜头分析
绿皮书中拉片镜头分析如下:
在热闹的夜总会中直接点名了地点,而第一个镜头是男主托尼招呼客人入座,紧接着直接切到第二个镜头托尼接小费。从一个全景跟拍直接切到第二个镜头托尼得意的神情,非常干净利索,没有多余的台词和托尼帮客人拉椅子或客人拿钱包的动作,直接把托尼夜总会招待的身份交代出来。此外,为了突出托尼的工作状态,也一并通过这两个镜头交代出来,他看似十分的娴熟,得意。
影片的第一场戏十分重要,不仅仅是告诉观众这个片子要讲什么样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定调子,同样的故事到不同导演手里就有不同的呈现,吴宇森和昆汀开场可能就比较暴力美学,伍迪艾伦就可能是一段长篇累牍的独白,王家卫可能就非常的安静迷幻。
本片在交代完托尼之后,紧接着又切了两个小全景(上面的两个镜头),凑着欢快的音乐,加上在坐人员脸上得意的笑脸,简单明了的把整个气氛和环境烘托了出来。到此就就基本定了影片的调:氛围十分轻松明快,讲的似乎是阶层之间的故事(男主托尼是底层服务人员,其他人是上层的享受人员)。而到底是不是这样,要继续跟着导演的镜头往下看。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绿皮书》除了揭示种族歧视,还有什么其他的寓意和电影冷知识绿皮书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