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关于苏轼的冷知识和韩愈冷知识有哪些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韩愈讲了什么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广义的宋明理学包含了朱熹的“理学”和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学”。理学虽然兴起于两宋,但实在是发轫与中晚唐时期,而始作俑者就是韩愈。当然,这是以后世研究的眼光来看,当时的韩愈绝对想不到自己的思想、主张对于理学的发端有如此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韩愈对于理学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一、中晚唐时期的儒学危机
宋明理学的兴起,其实就是时代大背景下的儒学复兴运动。但是,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就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指导思想,为何到了宋代又开始要复兴了呢?在这之前究竟发生了什么,让儒学面临了空前的危机?
儒学本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思想。东汉初期,印度佛教传入中国。随着社会的发展,佛教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隋唐时期达到了顶峰。汉传佛教的主要宗派如禅宗、天台宗等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发展成熟的。
唐代对佛教十分重视,而且是皇帝带头。所谓上行下效,一时间朝野佛教信仰十分普遍。举一个例子,当年武则天想称帝。为了制造舆论,居然组织人员从佛教《大云经》中寻找她当皇帝的依据。这从侧面证实了佛教对于唐朝影响之大。
佛教兴盛,道教也同样得到推崇。因为唐朝皇室姓李,而且血统不纯。为了强调自身的合法性,李唐皇族便攀附老子,自称是老子的后裔。因为老子姓李,而且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的重要人物。因此,道教在唐朝的地位也十分之高。
整个唐朝,其文化思想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佛教上,而对于中国固有的文化思想则发展不大。当时的士大夫普遍出入于佛老,其精神世界实在是以佛道为根基的。
两相挤压之下,儒学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威胁。换句话说,佛道对儒学的冲击太大,儒家的传承已经发生了危机。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看到了这一点,韩愈就是其中的代表。儒学复兴运动的意义就在于传承自古以来的儒家生活方式,确保自身文化的主体性。
这就是儒学复兴运动,也就是宋明理学得以兴起的大背景。
二、韩愈在思想史上的重要贡献
如上所述,韩愈看到危机。但光看到没有用,还必须有实货。韩愈有实货吗?有。国学大师钱穆说:
治宋学当何自始?曰:必始于唐,而以昌黎韩氏为之率。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韩愈究竟有哪些贡献。
强烈倡议华夷之辨。
华夷后之辨是儒家一直所看重的东西。韩愈在这个节骨点上提出这个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思想内涵。在韩愈看来,佛法进入中原之后
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
韩愈指出,佛法这套东西不是中国固有的,而且处处和中国的传统对着干,这明显是不对的。韩愈的看法,表达出了当时部分知识分子对于中华文化主体性受到侵害的担忧,这无疑是非常深刻的。
建立了道统说
道统观念是韩愈的发明。佛、道二教都有自己的道统,有着自己的一套传承体系。而儒家学派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其传承却变得很不清晰。而且,从客观上来讲,儒家也确实没有这么一套谱系。但是,韩愈把它给建立起来了:
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韩愈认为,孟子死后,这个道统就丢失了,所以今天我们要复兴这个“道”。
发起了古文运动
中国文人讲究文以载道,就是文字要承担起传播思想的重任,这当然也是和儒学复兴运动相关联的。六朝以来,中国文坛开始盛行骈文,讲究词藻华丽,语句工整对仗,文章形式化、空洞化,纯粹成为文人炫技的武器。这样的文章是内容服务于形式,而不是形式服务内容,也不适合思想的传播,所以,韩愈提出要改。
推崇《大学》
今天,我们都知道《大学》是儒家的四书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它的地位不是凭空得来的,是经过朱熹的提倡才有的。而朱熹也不是凭空就提倡《大学》的,他是受到了韩愈的影响才会如此重视《大学》。
《大学》原本只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而已,并没有多大的影响。最早关注《大学》的是汉代扬雄,但是他的关注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影响。
由于韩愈大文豪、政治家的地位,对于《大学》的推崇,引起了朱熹的关注,这才有了这篇文章在后世的特殊地位。
大力倡导师道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很多人都读过。这篇文章的核心就是痛陈当下师道之不存,力主恢复古代以来的师道。韩愈之所以发出这样的呼吁,显然是因为当时师道的衰颓。而师道的衰颓只是表象,根本上却是儒学的衰颓。因为,儒家最讲长幼、伦理,当整个社会对师道不再重视,也意味着儒学也开始走下坡路。韩愈所提倡的师道,最终被宋明时期的大儒所继承了。
三、韩愈的思想主张
韩愈思想对后世理学启发较大的主要有二个方面。
明确论述了“仁义道德”
儒家喜欢讲仁义道德,但关于这四个字的定义就没清晰过。到了韩愈手上,他就把这块工作给做了。韩愈说,所谓仁义道德就是: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博爱之谓仁”,乍一看有点眼熟。没错,很像墨子的“兼爱”。所谓“兼爱”是一种无差别的爱,显然和儒家的仁爱不相符。但是,接下来的“行而宜之之谓义”,意思就是说恰当地行博爱才是义,就把仁和义的关系给确定了下来,防止了博爱的“兼爱”化。
第三句,“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意思很好懂,就是指沿着仁义这条路走才算是正道。第四句“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是说使自己内心充实而不依赖于外界这才是德。
这四句话看起来简单,意义却十分重大。因为,韩愈在这四句话之后又说: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这意思很明确,我们儒家讲道德,必定是和仁义联系在一起的,一切脱离了仁义来讲道德的行为都是耍流氓。这样,韩愈为儒家的传承定义了明确的、真正的思想内涵,凸显了儒家理念、行事主张与其他学派乃至宗教的本质不同。
对人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于人性的争论,自孟子、荀子之后就鲜有人关注过。然而,韩愈对此却十分重视,他综合了孟子、荀子的学说,提出了人性三品说,也就是性善、不善不恶、性恶三类。由此可以看出,韩愈对于人性的看法并没有什么独到的见解,但是其对人性的关注却对后世理学有相当大的启发。
四、结语
中晚唐以来,中国传统
的儒家思想面临着佛、道的冲击,逐渐显现出了部分危机。韩愈以一名儒家知识分子的自觉性,在思想上扛起了维护儒家地位的大旗,开启了儒学复兴之路。他的思想主张,如同黑夜里的一盏灯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虽然,这盏灯光还很微弱,不足以照亮整条儒学复兴之路,但毕竟韩愈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迈出了儒学复兴的第一步,为宋明理学的发展指出了一个初步的方向。
韩愈读书怎么利用时间的
学业要勤,首先是充分利用时间,“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白天时间不够用,就要把晚上的时间利用起来,而且一年四季,长期坚持不懈,绝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而每个人利用时间却是不平等的。古往今来,凡是学业有成的人,都是刻苦学习、珍惜时间、终身勤勉,既利用白天,又利用晚间休息时间。那些把业余时间用在消遣玩乐的人,在学业上多半一事无成。
学业要勤,须多读书读好书,口中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手里不停地翻阅诸子百家的著述。没有牢固的基础,就不可能有大厦高耸。这个基础就是读更多的书,学更多的知识,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学业要勤,还须口手并用、眼到心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因此,韩愈强调“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意思是,对于记载史事的经典一定要摘取其中的要点,对于编纂言论的书籍,一定要探索其中深奧的道理。
送孟东野序知识讲解
《送孟东野序》是唐代文学家韩愈为好友孟东野写的一篇临别赠言。文章通过赞扬孟东野的才华,表达了对他的深情厚谊和殷切期望。同时,文章也阐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和人生追求的理解和体悟,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韩愈的文化常识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