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狄仁杰仅是三品内史,却令满朝文武畏惧,他的权力真有那么大吗,以及狄仁杰的历史冷知识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诸葛亮是蜀中丞相,狄仁杰是大周宰辅,他们二者之间谁更胜一筹
谢谢邀请。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狄仁杰是武周时期的宰辅,一个是分裂割据时代,一个是大一统时代,可比性不大。就综合能力及时代影响力而言,诸葛亮应该更胜一筹。在这里我分两个方面来解答:
一、诸葛亮是蜀国不可或缺的人物,不但为蜀国制定了战略,而且为蜀国的建立,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做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诸葛亮一个人就改变了东汉末年的格局。狄仁杰虽然重要,但还不至于不可或缺,少了他,历史估计也是这样运行。
二、诸葛亮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有作为,而狄仁杰只是在政治上有出彩的表现。
我个人认为人物之间的对比,应该是开创优于守成,改变优于保持现状。如果用这个标准来套,我觉得诸葛亮比狄仁杰更胜一筹。
狄仁杰仅是三品内史,却令满朝文武畏惧,他的权力真有那么大吗
三品,内史,听起来级别也不高,官名也不大,为何狄仁杰却能令满朝文武畏惧呢?这其实是因为唐朝的官制与我们熟悉的明清官制大不相同,明清时一品、二品的官员一抓一大把,但在唐朝三品已经是实职中的顶端了,那么“内史”究竟是个什么官呢?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简短地从头说起。秦始皇称帝之后,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地位最高的当然是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又以丞相的权力最大,比如大家熟悉的李斯。
汉朝建立之后,也沿用了秦朝的官制,设丞相,汉文帝时因陈平、周勃平定诸吕功劳太大,将两人都封为丞相,称为左相、右相。然而,随着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对皇权形成了一定威胁,甚至在某些问题上可以强行违背皇帝的意志。因此,汉武帝时设立了“内朝”,提拔一些出身低微,但具有一定才干的近臣,组成宫中决策的“小班子”,逐渐取代了丞相,成为最高的中央决策机构。汉武帝封这些人为“尚书”,而负责管理“尚书”们的人称为“中书令”,一般由宦官担任。元帝时中书令权势最大,不过到了汉成帝时就废掉了。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不设中书令,而是成立了“尚书台”,负责的长官叫作“尚书令”,是全国最高行政决策机构。然而,随着尚书令权力的越来越大,很快也像当初的丞相一样,对皇权形成了威胁,于是三国时的曹丕就设立了中书令,以此削弱尚书令的权力。到魏明帝曹叡时,干脆在尚书台之外另设了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可以参与机密,位置隐隐在尚书令之上。之后都是乱世,但中书令的地位稳步上升,比如东晋时谢安就是以中书令的职位执掌朝政。
当隋文帝杨坚统一天下之后,对官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设立了一套新的制度,就是大家熟悉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简单来说,“三省”是决策机构,“六部”是执行机构,而“六部”是尚书省下辖的部门,所以尚书省既可以参与决策,也可以具体执行,所以权利最大、地位最高。也正因为这个原因,隋文帝不放心让别人来干,交给了自己的儿子杨广。因此,尚书令的副手尚书左仆射就成了尚书台的实际长官,位列宰相之首。比如高颎任此职达十九年,综理全国政务。隋炀帝时,杨素也是以尚书左仆射的位置,执掌朝政。当杨广要除掉杨素时,就升他为尚书令,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实权。
中书省的长官叫作中书令。但是隋朝时,中书省叫作“内史省”,因为杨坚的父亲名为杨忠,为了避讳,将中书省改为了内史省,所以长官的职位名称也改为了“内史”。
然而,就这个官名,历史上改来改去的次数很多,隋炀帝曾改为“内书省”,李渊建立唐朝的时候,又改回“内史省”,过了几年又改为“中书省”,唐高宗改为“右相”(侍中叫左相平核文件和事务),而到了武则天的时候,花样就翻新了,她改中书省为“风阁”,改中书令为“内史”。
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吧,“内史”这个官职听起来很陌生,其实就是“中书令”。
一国之中,当然是皇帝最大,但皇帝也不可能事事亲为,所以就需要有一个人来协助他处理国家政务。秦汉时这个人是丞相,但皇帝们觉得这样一来丞相的权力太大又不放心,于是渐渐地由一个人协助,变成了由一个班子来协助,通常这个班子的成员都称为“宰相”。
唐朝初期,这个班子的成员只有四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本是尚书令的副手,但因为唐太宗曾担任过尚书令这个职务,因此不设,所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实际最高长官,其中左仆射地位稍高。中书令即中书省长官,侍中即门下省长官。这四个人讨论工作的地方叫作“政事堂”,设在门下省。
以上四人(有时中书、门下不止一个长官,那就会超过四人)是当然的宰相,被称为“实质宰相”。唐太宗李世民后期,觉得权力分给四个人还是太集中,于是启用非三省长官也进入政事堂参与国家机密大事,而授予他们的职务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意思就是官职与侍中、中书令在同一品级上。后改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直译过来就是和中书、门下省长官一起断决处理政事。这些人被称为“第二级宰相”,地位上稍低于实质宰相。“平章事”就是宰相的代名词。
因此,狄仁杰所担任的“内史”一职,地位确实非常高了。但在电视剧中,如果狄仁杰对别人说自己的职务是内史,那么就搞错了,因为他担任内史的时候,距离他去世只有一年不到了。
狄仁杰第一次拜相是在691年,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听起来很陌生吧,其实就相当于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前文说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相当于宰相了,所以这个时候狄仁杰的地位已经很高了。
但随后不久,狄仁杰遭酷吏来俊臣诬陷谋反,虽依靠机智保住性命,但仍被贬为彭泽县令。697年,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鸾台侍郎,是门下省的副职,但有“平章事”的身份在,其实这已经不太重要了。
700年,狄仁杰升为内史,即中书令,这才是真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右相”位置。同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
综上所述,狄仁杰虽然担任过内史,但时间很短,且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以内史一职虽然地位很高,但却不是他令朝臣畏惧尊敬的原因。根本原因在于狄仁杰的“平章事”的身份,这意味着他是宰相,可以参与国家机密大事,可以直接向武则天谏言。此外,狄仁杰深受武则天的信任,也是大小官员对他畏惧的原因所在。
那么,为什么唐朝的宰相只有三品呢?这其实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在唐朝,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和天策这七个官员是正一品官员,但是这其中的有些职位实际上并没有人来担任,有只是虚设的一个名头,比如太师、太傅等等,而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之类的就是从一品的官职了。
再往下就是正二品的职位了,有没有呢?有!只有两个,一个是尚书令,一个是大行台尚书令,很可惜这两个职位李世民在当秦王时都担任过,他即位之后就再没有任命过,因此正二品的实职在唐朝也几乎是不存在的。
那么从二品呢?也有!除了太子少师、太子少保这些虚职以外,还有尚书左右仆射也是从二品。但是,自从李绩开始,左右仆射的地位就开始动摇,到了武则天时期,被改为文昌左右相,如果不加“平章事”三个字,那么就成了不理政事的虚职,反而不在宰相之列了。
再往下,可就是正三品了,这个品级的实职也不多,只有内史(中书令)、侍中、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等数个职位而已。
因此,在唐朝,实职的天花板就是正三品,是绝对的大佬。而“平章事”就意味着踏入宰相的行列,可以参与机密大事,手握重权。狄仁杰两者兼而有之,所以当他报出自己职务和名号的时候,其他官员无不十分畏惧。
历史上的狄仁杰真的会武功吗
历史上的狄仁杰,很有可能会武功的。
一、家庭环境影响,狄仁杰可能会习武。狄仁杰,唐朝武则天时宰相,他出身于将门之家,祖先狄辟之曾领兵打仗,祖父和父亲是文武双全之人。狄仁杰从小就受父亲和祖父影响,学文习武,并且他作为家中的长子,要接受更加严格的教育和训练。唐史记载,他少年时,家中长辈给他单独请了儒家名人教育他文学知识,而且他从小对医学感兴趣,在学儒家文化的同时兼顾学针灸之术。在武林世家的环境影响下,狄仁杰很有可能也是文武双全。
二、狄仁杰个人经历,看得出他可能是个武林高手。武则天时期,越王谋反,武则天派兵镇压后,派狄仁杰去安抚当地百姓,当时一些唐军仗着自己平定叛乱有功,在当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狄仁杰闻之,当机立断把闹事的百姓杀了,武则天从此更加信任他。
三、狄仁杰个人言语,体现的出来他是习武之人。狄仁杰曾说过:
"乱河南者,一越王贞耳。今一贞死而万贞生,但恐怨声沸腾,上彻于天,如得上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如归"。
表达的意思是越王作乱,狄仁杰恨不得有尚方宝剑斩了他,这里可以隐约看出狄仁杰会武功。
狄仁杰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宰相,他一生正直无比,他文武双全,武则天在他的辅佐下,国家兴旺,人民安居乐业。
狄仁杰宁州斩九龙,是真实存在的吗
狄仁杰宁州斩九龙的事是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历史,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狄仁杰斩九龙的民间传说,发生在狄仁杰做宁州刺史之时,现在的甘肃省庆阳市宁县。
在唐代。在宁州郊外一个山洞里,盘踞着一条巨蛇,每逢初一、十五,巨蛇就兴风作浪,制造一些灾难。
据前任州官说:只要每年四月初一,巨蛇就托梦给他,只要献给童男童女各一名,牲畜若干,面食若干。这一年它就不再为祸百姓。
州官依梦而行,为了筹措“供品”的资金。年年给百姓加征赋捐,实在没办法了就强抢童男童女。百姓苦不堪言。
狄仁杰到宁州上任,得知此情,命手下人照例而行,但特别嘱咐,“届时,多准备一口大锅,同时加热油锅。待我亲往祭祀”
到了四月初一,狄仁杰亲自前往,他命衙役先将滚烫的油锅移近蛇洞,再以两个童男童女去洞口晃悠,只是不准推下洞去。
如此逗弄了许久,巨蛇急不可耐,张开血盆大口,蠕动而出。
狄仁杰马上命衙役翻锅倾滚油入洞。只听一阵怪吼,一股浓烟冲天而起——巨蛇被滚油烧死,两个孩子获救,宁州百姓不再受巨蛇祸害。
可是,那知这巨蛇原是州城东河之龙母,因老迈无力,无人供奉,于是居洞兴妖作怪。
老娘一死,便激怒了河中九条龙子,几个兄弟商量要报复宁州百姓。决意水淹宁州,为龙母报仇。
大龙子自告奋勇,化作一彪形大汉挑来九江八海之水。要水淹宁州。
此时,恰巧观音菩萨和他的神童,驾祥云横空而过,见大汉肩挑江海之水,日夜兼程赶往宁州,也就明白了其意。即命神童下去:“设法喝掉那九江八海之水!”。
神童落下祥云,正好见那大汉搁担歇息,即化做一白胡子老头,上前施礼道:“请壮士恩赐一口水喝,老朽焦渴死矣!”
“老东西,喝去吧!”大汉一看是一位枯瘦老头,傲慢地转头说道。
“我挑了九江八海之水,你能喝多少?”大龙子想道。
那神童咕都咕都……很快喝完了一桶水,又喝另一桶水,眼看喝了大半,大汉猛然回头:
“啊!这老杂毛咋这么能喝?”说着辟手夺了那半桶水,恼丧的骂着走了。
神童架起祥云,回复菩萨。菩萨说道:“虽剩半桶,亦有一江一海之水,足以淹没宁州,我们当助狄仁杰一臂之力。”
话说这一天,狄仁杰公事忙完,异常困倦,临近午时,不禁伏案而睡。
狄仁杰梦到一白发童颜老人,说道:“一会有人送乌牛、宝剑给你,快快去接。”
狄仁杰惊醒,梦境犹在,这时手下衙役来报,
“适在街头,有人为老爷购得青牛、宝剑各一件”
“售者何人?”衙役说“一鹤发童颜老者。”
狄仁杰忙问道:“现在何处?”“不知所去。”衙役慌忙答道。
半夜子时,衙役慌报:东河无雨而涨水,已浸到城垣。
狄仁杰披月登城,只见东川天色一线,耳听隐隐涛声。
九条蛟龙,兴风鼓浪;洪水所至,宁州州城半淹。
狄仁杰奋力抵抗,但水势退而复涨。就在这时,有人来报:“宝剑长鸣,青牛怒腾!”
狄仁杰方有所悟,返身执宝剑、跨青牛,如风驰电挚,直扑洪涛之中。青牛抖起神威,披荆斩棘,仁杰飞臂挥剑,立斩九龙。于是洪水如雪化山塌,激流下川,水患刹那消失。
至今,县内有许多与这一故事相联的地名。
龙池――即当时斩除九龙河老龙的地方。
八纵坡――是追赶老龙,青牛八纵而过的山坡。
烂泥沟――本是淤泥陷住青牛的烂牛沟。
青牛胡同――则是青牛疲累死后掩埋之地。
青牛虽然疲累而死,然而它的精灵,却育出了驰名遐迩的后裔,今天的早胜牛便是。有宁州这个地方的亲们,留言告诉我是不是这样的,谢谢。
【我是春秋君,欢迎点赞和留言评论,加关注――了解更多~】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