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百科知识网

站长百科知识网

楚文化有哪些(楚文化有哪些特点)

匿名 -
浪漫楚文化的锦绣霓裳

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楚文化有哪些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历史冷知识秦朝楚文化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亡秦必楚的真实来历
  2. 胡服秦国历史
  3. 秦国楚回指几个国家
  4. 百二秦关终属楚的由来

亡秦必楚的真实来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其实,这句产生于反抗暴秦统治的时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种情绪化了的坚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议地与历史演进的过程吻合。它先验而无比正确地预言了亡秦的真谛:即亡秦这一事业乃起于楚,又终成于楚。而仅就亡秦这一事实,这句名言还有着双重应验。首先,亡秦大业虽成于天下民众,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确实当首推三个楚人——陈胜、项羽、刘邦。其次,亡秦的决定性战役就是在三户水(今河北临漳西)一带展开,楚将项羽率军战胜秦军主力,并接受其投降。从此,秦亡便成了不可逆转之势。

胡服秦国历史

提起赵武灵王莫过于他的“胡服骑射”,而“胡服骑射”在我国历史上,又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可是,就在赵国的改革如火如荼,蒸蒸日上时,莫名其妙的事发生了。赵武灵王,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正当赵国走向强大时,他突然宣布让位给次子,将手中的权力交出来了。

他的这一举措给赵国带来的是灭顶之灾,却为秦国统一天下倒是大开绿灯。这是怎么回事呢?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遭遇王公大臣们反对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首先就遭遇到了王公大臣们的反对。他们对于既成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有着相当强烈的守旧心理。

国人皆不欲,公子成称疾不朝。

《资治通鉴》

因此,“胡服骑射”一出台就遭遇到赵国上下的反对。反对原因有二。

1、胡服:当时的华夏族服装是有礼制的。衣着是用来显示身份、代表身份的,大家都不能穿与自己身份不符的服装。

比如,当时商人的地位很低下,即便是他们再怎么有钱,也不能在公开场合穿丝织品。而胡人的服装没有等级之分,大家都穿一样的服饰,从穿着上分辨不出一个人的切实身份和地位。

如果在穿着上不能分辨出一个人的切实身份和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打破了传统的礼乐制度。

2、骑马:宗法礼乐制度对天子和士大夫们的出行有规定。

主要是车乘的马匹数量,是要和这个人的地位等级挂钩。而骑马则一人一马,哪怕你是大将军,也无法一人同骑两匹马。大家都是平等的,这样也是打破了传统的礼乐制度。

如此改革,王公大臣们坚决反对。究其原因还是出于对夷狄文化的排斥,赵武灵王为了胡服骑射改革得以顺利推行,他一边争取大臣们的支持,一边争取公族们的支持。

赵武灵王为“胡服骑射”顺利推行,争取各方支持

一、争取大臣支持

赵武灵王先找楼缓和肥义商量改革之事。结果楼缓、肥义毫不犹豫地答应全力支持他的改革。肥义还鼓励赵武灵王说:

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疑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肥义之所以特别强调“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因为“愚者暗成事,智者睹未形”,意思是说成大事者必高瞻远瞩,与众不同。

二、争取公族支持

赵武灵王公要想取得公族的支持,必先得到威望高,影响力大的叔叔公子成的支持。

于是,赵武灵王亲自去探望叔叔公子成,并对叔叔说:

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

意思是说,我已经决定了改易胡服,可是叔叔你却不肯穿胡服,这样不仅天下人会议论,而且还不利于胡服的推行。所以希望叔叔您能够支持我,为天下做个表率。公子成认为中原文化远胜蛮夷文化,坚决反对穿胡服。

无奈,赵武灵王只好把道理掰开了和叔叔说,他说出胡服骑射改革的四个理由:

1、礼仪是为了方便行事,而胡服才最方便。

2、从现实来看,赵国面临着燕国、东胡、楼烦、秦国、韩国、中山国等国的包围,生存环境恶劣。如果不推行胡服骑射,无法抵御四方来敌。

3、从历史上看,赵简子、赵襄子都是在应对戎狄之中获得发展的,现在推行改革,其实是继承简、襄之功业。

4、从“国际关系”上看,中山国对赵国危害极大,必须“胡服骑射”强军,以报此仇。

公子成非常钦佩赞赏简、襄之志的,听赵灵王说是为了继承简、襄之志,立刻表示愿意支持胡服骑射,改穿胡服。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它的历史文化意义

战国之初,赵国的代地与匈奴胡人经常发生战事。赵国的装束拖沓不便,在战场上时时都处于被动局面。此时的秦国正是秦惠文王的晚年。秦国经商鞅变法后,已经彰显出其强大的国力及军事力量。赵国当此之时正处于四面危机之中。

赵武灵王经过认真考察总结分析后,认定骑兵将会主导未来的战争,而胡服便于运动。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

《淮南子.氾论训》

政令教化虽然有常法,但必须以切实有效为最好,于是赵武灵王决定利用与胡人接壤的优势,大力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简单地说,就是改穿胡服,招募骑兵。

一、改变文化习俗难度的原因

赵国原晋国分裂出来的国家,服饰与中原各国相同。而服饰又是文化的代表。战国时期中原各诸侯国看不起夷狄之邦,高谈华夷之辨,对夷狄文化持排斥态度。

“夷夏”这个概念,最早萌生于夏代,而严格“夷夏之辨”是从春秋开始的。当时的局面是“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面对这种态势,中原大国便举起“尊王攘夷”的旗号,团结诸夏,抵御戎狄借保卫中原先进文化的名义,争霸天下。由此诸夏滋生了民族歧视心理。帮助齐桓公完成霸业的管仲就说:

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日匿,不可弃也。

《左传》

在管仲看来,夏与夷,非但有主从之分,而且还有尊卑之别,他甚至将夷狄视为野兽。从而使蛮夷戎狄的观念便更加深入。

赵武灵王欲抛弃中原服饰,改穿胡人服饰,“高世之功者,负遗俗之累”,要改变祖宗法制,特别是涉及文化习俗的改革,而建立功业,肯定受到世俗的反对。

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历史文化的价值

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巨变时期,随着封建领主经济向封建地主经济的转变,上层建筑也随之而改变。各国相继进行变法改革,而在战国七雄的政治改革中,当属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独具特色。

“胡服骑射”开创了华夏民族主动学习夷狄民族优秀文化的先例。赵国因为他的改革,成为战国中后期三大强国之一。功著当代,泽被后世,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

改革对当时国人的民族观、礼制观都产生了触动,并互相影响。这种触动在2000多年的历史中沉淀,在国人的意识深处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最终在外敌入侵刺激下,浮现于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表层。

胡服骑射的影响,在华夏大地上慢慢扩散开来,代代传承,从而深入人们的脑髓,并持续至今。

“胡服骑射”军事改革的原因

一、为开疆拓土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取胡地,内灭中山,用赵武灵王自己的话说:

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

“驱世”,意思是就是整个国家的人。

“不管因为我穿胡服有多少人嘲笑我,只要拥有胡地和中山,我不怕任何人嘲笑。”

二、为洗刷耻辱

公元前323年赵武灵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称王的国君。

结果公元前318年,发生了一件事,让他改变了称呼。这一年,以楚国为首联合韩、赵、魏、燕、楚五国,一起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国打得大败,赵武灵王对此次失败感到特别沮丧,羞愧难当,他说自己没有当王的实力,不敢有“王”这样的称呼,于是,又改称“君”。

这还不算,公元前317年,韩、赵、魏三国又一次联合进攻秦国,结果这次又是惨败,赵国士兵被杀8万人之多。

连连的惨败,使赵武灵王痛感赵国需要改革。

三、不改则亡

春秋进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愈演愈烈,规模也随之愈来愈大。各诸侯国们为了生存相继变法改革,图谋发展强国强军之路。

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各国的变法改革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尤其是秦国,在商鞅变法中变化最大,实力提升也最强。严重威胁赵国,再加上赵国腹地还有一个中山国,赵国的始终处于内忧外患中。用赵武灵王的话说:

今中山在我腹中,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而无强兵之救。

也就是说,赵国已经到了危机四伏的地步了,如果不谋求变法图强之路,赵国将面临亡国。

四、“胡服骑射”对秦的影响

赵武灵王继位之初,正是齐秦两强东西对峙时期。齐国至马陵之战后,代替魏国称霸关东。秦国因商鞅变法成功,跃为当时最先进的强国,虎踞关西,力图打出函谷关。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推行,开创了我国古代骑兵史上的新纪元。骑兵是车兵后起的兵种,战国初期之前,中原的士兵是不骑马的。春秋以前的经典里,根本没有“骑”这个字。

胡服骑射改变了战国七雄之间的力量对比,打破了齐秦两强的对峙局面,曾一度出现了齐、秦、赵三足鼎立之势,而且还逐渐呈现出赵国压倒齐国之势。

秦国楚回指几个国家

秦国和楚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国,楚国两个国家。

百二秦关终属楚的由来

秦朝末年,秦王朝统治暴虐,使得各地人民纷纷起义,项羽刘邦便是其中之一。

后来,项羽做了楚怀王的上将军,巨鹿之战中,项羽率领楚军渡黄河去营救赵国。

过河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吃了一顿,每人带三天干粮,然后破釜沉舟。

没有退路的楚军以一当十,经过数次激战,终于解了巨鹿之围,打的秦军一蹶不振,不久秦朝灭亡,函谷关和潼关以西就是指百二秦关,属于秦国的领土,最终让楚国占领。

OK,关于楚文化有哪些和历史冷知识秦朝楚文化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最大的楚文化游览区,有媲美黄鹤楼的楚天台,适合国庆出游

标签:# 有哪些#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