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百科知识网

站长百科知识网

56个民族冷知识(了解56个民族的相关知识)

励志人生 -
解放后统计有400多个民族,为何最终变成56个民族 原因简单

大家好,如果您还对56个民族冷知识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56个民族冷知识的知识,包括新疆历史冷知识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历史上的新疆是什么朝代开始种葡萄的
  2. 春秋战国时期新疆地区的地名叫什么
  3. 阿拉塔汗历史

葡萄原产于西亚,那么把葡萄带到汉土的是谁呢?有人说是张骞。他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历经十三年的艰辛才回到汉朝。持此观点的主要有俄国学者布雷特施奈德(1833-1901)等人。据10世纪的中国百科全书《太平御览》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征服大宛,携葡萄种归汉。张骞是出使西域并生还归汉的第一人。就像在日本,凡事之始都归结为弘法大师一样,西域物品的传入也大都被当作是张骞的功绩。不仅葡萄,还有苜蓿、石榴、核桃,等等,都被认为是由张骞带回中土的。这作为谈资固然有趣,但在《史记》中却没有确切记载。张骞在从西域归来的途中遭遇匈奴,被监禁一年之久。他不是获释,而是乘隙逃走才得以生还。植物种子细小易藏,带在身上想要躲过严格的搜身并非难事。不过,又不是什么重要的密信,张骞当然不至于那样用心地保护葡萄种子,想必至多是在回到长安之后如此这般地说起葡萄的形状罢了。张骞回到长安的时间是公元前126年,而“贰师将军”李广利从大宛凯旋是在公元前101年,前后相距二十五年。如史书所记,张骞归汉后,汉朝与西域的贸易得到发展,规模最大时,一年间往来的使节团多达十几批。使节团的目的多为物品交易,以商人的眼光来看,在这二十多年间,应该不会漏掉葡萄这样的物产。《太平御览》中注明这项记载出自《汉书》。但根据《汉书?西域传》记述,李广利破大宛之后,汉使带回“蒲陶”、“苜蓿”的种子,并将其种植于离宫之外。也就是说,带回种子的并非李广利,而是那些为了解救人质或前往示威而被派遣到西域的使节。总之都是李广利远征的成果,所以把葡萄的传入归在他的名下也不为过。

新疆一名来自清朝,主要是指玉门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南,里海以东的广大区域,1821年正式命名为新疆,含义是“去而复归的疆土”,而不是“新开辟的疆土”,1884年正式建省。

在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之前,新疆在中国史书上没有记载。

根据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等史料记载以及考古资料分析,大致在相当于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新疆地区逐步完成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过渡。各种资料都清楚地显示: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再到铁器时代,一直至秦汉之纪,已有很多部落、民族在西域各地游牧聚居,繁衍生息,例如天山北部地区的塞人、羌、大月氏(音支zhi)和乌孙人,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以畜牧业为主,故被称之为“行国”;在天山以南、昆仑由以北租葱岭以东地区,则居住生活着许多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的居民和部落集团,人们将他们称之为“城郭诸国”。《汉书·西域传》中所谓的“西域三十六国”主要是指这些“城郭诸国”。

上述的所谓“行国”或“城郭诸国”与我们现代具有严格的组织机构与政治意义的国家是俨然不同的,只能是一些以绿洲或草原地域,为单元的地方或民族名称,是我国古代某些部族或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生产为单位的某种生存方式。例如“城郭诸国”中,最小的单桓“国”,只有27户,194口人,充其量只是一个环绿洲而聚居的村庄而已。至于那些游牧民族的“行国”,逐水草而行,连固定的疆域都没有。不仅如此,当时这些‘西域诸国”,如同史书所言:“各存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因此,秦汉以前,由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新疆从来就没有过由某一部族或民族建立的统一的所谓地方政权组织。

所以,春秋战国时代的新疆,在当时的中国人口中,是没有名字,或者像《穆天子传》中所记载的。

以群玉山、西王母之邦来称呼。

阿拉坦汗(公元1507~1582年),明史代籍称俺答、安滩、谙达等,系成吉思汗17世孙,祖父是实现蒙古大一统的“中兴烈主”达延汗,父亲巴尔斯博罗特是右翼三万户济农(副王)。三岁时,就养于蒙郭勒津(驻牧土默川的一个部落)的额伯凯阿噶·锡尼凯乌尔鲁克。

阿拉坦汗骁勇善战,冠绝当时,足智多谋富有韬略,守土拓疆,军功卓著。他率领军队先后6次征讨兀良哈部;4次进军青海,征服卫拉特和撒拉卫郭尔;多次深入新疆征讨卫拉特四部……终于称雄北边。在与明王朝的军事斗争中,采取声东击西,诱敌深入,绕道奇袭等战术,多次进入今山西、河北,一度围困北京。阿拉坦汗一生对外进行45次大战役,可谓屡战屡胜,取得赫赫战功。为此,蒙古汗廷赐他索多汗称号。蒙古人尊呼他为“圣狮”。

阿拉坦汗在增强军事实力的同时,还注重发展土默特部经济,使丰州滩得到空前的开发。土默特部原来以畜牧为主业。阿拉坦汗主政后,畜牧业得到更大发展。畜产品自给自余,逐年增加,具备了同内地贸易的经济条件。阿拉坦汗发展农业,主要依靠出边汉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白莲教主吕鹤、赵全等投奔土默特。阿拉坦汗妥善安置了他们,而且听其意见,出榜招纳边内汉人,在板申周围从事农业生产。数年之间,板申汉人达5万余人,开田万顷,村连数百,“耕种市廛,花柳蔬圃”,与中原内地无异。又过10年,汉人发展到10万。大批汉人愿意迁移来此的主要原因,是阿拉坦汗采取薄赋轻徭政策,“岁种地不过(纳)粟一囊,草数束,别无差役”。所以,到明穆宗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再度互市时,土默特部已不提出用牛羊换粮食的要求。手工业方面也呈现繁荣昌盛景象。产品有弓箭、戈矛、盔甲、皮箱、摇车、银碗、金杯、金鞍、辔、踢脑、金印、念珠、酒、高烛等,并出现烧砖、造纸等手工业中心。经济繁荣,推动了城镇和寺庙建设。

56个民族冷知识和新疆历史冷知识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历史上除汉族外,哪个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最大

标签:# 民族#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