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古代,午门并非斩首之地,为何影视剧却总说“拉出午门斩首”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为什么午门斩首,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在古代,午门并非斩首之地,为何影视剧却总说“拉出午门斩首”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推出午门斩首”是否符合史实
"推出午门斩首”其实是一件子虚乌有的事情。
午门是紫禁城总体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紫禁城的正门,是真正的“宫门”。进了天安门、端门,这只是宫廷的“前奏”,进了午门,才算是进了宫。
有午门,和没有午门,是不大一样的。没有午门,进天安门、端门,直接看到的是三大殿,这样就太敞了,就好像一件衣服没有领子,直接传个T恤,看起来不怎么庄重,没有威严感。而由午门在当中一隔开,后面是什么,就都瞧不见,这样才显得宫廷的神秘和庄严,深不可测。
午门的建筑是很特别的,下面是一个凹形的城台。城台上正面是一座九间重檐庑殿顶的城楼;左右有重檐的方亭四座,城楼和这四座正方的亭子之间,有廊庑相连属,稳重而不笨拙,玲珑而不纤巧,极具气派,俗称“五疯楼”,而在旧时戏曲中,五凤楼称了皇宫的代称。
而午门又有什么用处呢?
第一,每逢大典,皇帝登上城楼接见群臣和外国使节,有一幅紫铜的雕刻,刻有皇帝在午门之上,外国使节、朝廷百官,分班肃立,极为隆重。
第二、献俘。每当大军凯旋而归时,就要把具有代表性的俘虏押送入京城,献俘仪式本来应该在太庙,但据说,俘虏还会被押解到午门,让皇帝陛下过一下目。
第三、廷杖。作为明代最具有特色的政治组成部分,午门最有历史意义的就是在此执行“廷杖”。皇帝要对一位大臣“廷杖”,在太和殿直接打板子这有点太违和了,于是午门就成为了执行这一刑罚的主要场所。
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可能是行刑的地方?皇帝还有在自己家门口看斩头的嗜好?
那么“推出午门斩首”这个传说为什么不合理呢?
如果按照传说来看,所谓被推出午门斩首的对象,肯定不会是普通百姓,因为普通百姓根本进不了午门,哪里还谈得上被推出午门斩首?所以对象智慧是那些能进得了午门,见得着皇帝的文武大臣。
在明清两代,确实斩首过许多朝臣,但在历史典籍的记载中,并没有出现过在午门斩首这种情况。明洪武时,斩首的胡惟庸、蓝雨等,都是“刑人于市,与众弃之”。明末的熊廷弼、袁崇焕也是被斩于市曹。
虽然午门不是斩首的地方,但历史上确实有不少官员被拿在午门问罪,也确实有不少官员死在了午门,被问罪的一般是皇帝“常朝”时直接在午门给定罪,但并不会直接在午门斩首,凡事都要讲个死法程序,问罪后还有个羁押,然后才会在老百姓面前斩头,而死在午门的官员,大多出自明代,也就是死在“廷杖”之下的官员。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在古代,午门并非斩首之地,为何影视剧却总说“拉出午门斩首”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中轴线,午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曰“午门”。
午门是皇帝颁发诏书的地方,明清两朝每年都在这里举行颁布次年历书的颁塑大典,遇有重大战争,大军凯旋归来,都要在午门举行向皇帝敬献战俘的“献俘礼”;这么如此重要的地方是不可能成为斩首犯人的刑场的。
将大臣五花大绑推出午门责罚的事在明朝有过,不过那是廷杖,就是拿大棍子打屁股的意思。
明朝时如果大臣冒犯了皇帝的尊严,或者犯了不是很严重的过错,不必经过三堂会审,皇帝直接下令绑到午门前御道东侧打屁股,起初只是象征性的责打,意思是这么大的人还打屁股,就是羞辱羞辱他,屁股上还垫上厚布之类的东西,发展到后来下手就狠了,直接扒下裤子露出屁股打,打得皮开肉绽,不禁打的人三下两下就被打死了。
明朝就出现过两次因打屁股而打死大臣的事件。
一次是正德皇帝朱厚照荒淫无道,要到江南去选美女,大臣们就是不同意,他专修的“豹房”还空着,需要美女来填充,可这些书呆子百般阻挠,正德皇帝是非常恼怒,将这130多个大臣拖到午门杖责,可怜这些糟老头子那经得住这般杖打,有11个人当场被打死。
明嘉靖皇帝朱厚熜想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100多大臣以不符合祖制为由而抵制,僵持了几天,嘉靖帝忍无可忍,下令将这100多人推到午门廷杖,又有17个人没有挺过来见了阎王。
那些侥幸活下来的大臣们只要一听到午门两个字就吓得胆战心惊,从此留下了心里阴影。
廷杖这一责罚,在百姓的流传中渐渐和杖毙、斩首这样有关死亡的字眼联系在一起,因此在民间就有了“推出午门斩首”的说法。
其实明清皇宫门前戒备极为森严,一般的平民百姓是不可能来到这个地方的,在这里杀人也起不到警示的作用。
明清两朝的刑场在柴市(今西四)和菜市口等人流量比较大的地方,死刑犯经三堂会审后,押上囚车游街,再拖到菜市口杀人立威、斩首示众。
拉出午门斩首示众的意思
杀鸡给猴看,杀一儆百。
秋后问斩,推出午门,菜市口斩首。古代的刑法处置到底怎样安排
在一些古书、文学作品或历史影视作品中,经常会有因为有人有罪、或得罪当权者等原因,这个人就会被杀。而经常又会出现秋后问斩、推出午门、菜市口斩首。古代的刑法处置是这样安排的?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古代,对于犯有罪名的人,虽然要杀他,但是古代对于刑法的处置还是有些慎重的。在古代君王的四种行为庆、赏、罚、刑和要自然四季变化相适应。
就是庆赏应该在春霞,而刑法行刑也应该在秋冬。因为古代的人们认为要符合天意。同样的道理,刑法也应该顺应天意。若违背天意,是会要受到惩罚的。
春夏之季万物复苏、生长的时候,故而不适合刑法,而秋冬是肃杀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秋冬是适合行刑的。认为如果违背了天意,就可能会招来灾难。从而秋冬行刑也就渐渐的进入律令而制度化了。
汉朝的时候的律法,行刑是在秋冬进行。而唐宋时期的律法,是从立春到秋分这段时间,除了一些谋逆大罪或奴婢杀主的一些重大罪名外,其它的是不在春夏行刑的。而清朝的律法,经过审理的要行刑的犯人,也是需要到秋季行刑的。
因为古代行刑多是在秋季时进行的,所以就有了“秋后问斩”了。
而推出午门,在历史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听到“推出午门斩首”的话。当然这只是一些影视作品、小说中的。而事实上在午门举行行刑、斩首的却不多。午门是建于明朝朱棣时期。当然在明朝时期,廷杖是在午门进行的,而有时因为廷杖过重,所以有时也会打死人。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午门也就成了杀人的地方。但是其本质还只是廷杖。
而明朝、清朝其实,皇宫门前制度非常严森、威严,所以处决行刑却不是在午门进行,而且菜市口等地进行。因为皇宫门前威严、严森,所以也可以理解为皇帝不让在他住的地方杀人,所以就有了推出午门斩首的话了。
而菜市口斩首,是清朝行刑处决的地方。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就是因为有很多有名的人在那里被斩。故而这个菜市口在清朝时期名气很大,同时曾也成了刑场的另外一个代名词。
在古代,午门并非斩首之地,为何影视剧却总说“拉出午门斩首”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为什么午门斩首、在古代,午门并非斩首之地,为何影视剧却总说“拉出午门斩首”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