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出殡日期怎么算的问题,以及和为什么死人要用黄布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孝带尺寸为什么宽度分一尺二和一尺三寸五有什么含义吗
其实你的问法不太对。
在中国,一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其实孝布的宽度也不一样。
下面我将我家那里的习俗具体说明一下。
1、服丧孝服有辈份之分。不同的辈分,穿戴孝服的颜色和尺寸也不同。1.1、不同辈分,穿戴的颜色不同
白布——死者同辈、外亲
麻布——子女儿媳;
萱布——孙侄甥
浅布——曾孙辈
黄布——玄孙辈
红布——直系玄孙(因玄孙为五代子孙,用红色隐含笑丧之义)
成年人头配丧布改成的草箍,小孩戴帽状的包;男性穿草鞋,女性穿布鞋。孝球为男配左腕孝球,女结於发上;而且男子更分白、蓝、青、黄四色,待除灵后依次换色,古时称为「换孝」。及至现今,一切已从简。主要看各地风俗不同,一般分为三天,七天,百天。
1.2、关于孝服尺寸规则,每个地方风俗不大相同
儿子儿媳的孝是一样的,闺女的孝是一样的,其余的亲人是一样的。
儿子儿媳的孝:头戴孝冒,头系着6尺白布包头,包头从后边向前绕,把扣子系在脑门上,两边自然下垂;身上披14尺白布,用绳子系上。腿上系白布条。
闺女的孝:不戴孝冒,白布包头也是六尺,直接系在头上活扣系在右边,身上披14尺白布,用绳子系上。腿上系白布条。
其余亲人的孝:男的头戴孝冒,白布包头六尺活扣系在左边,身上一样,腿上不系白布;女的不戴孝冒,直接系白布包头,和闺女一样,但是裤腿不系白布。
2、死者出殡后,孝布如何处理?2.1、参加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及姻缘连带关系的葬礼,其孝布是不可以保留的,包括黑纱和白花等。一般对于这种情况,孝房家属都会单独准备,譬如在遗体告别之后,或是丧宴开席之前,都会有专门的人进行收管,然后集体焚化。
2.2、如遇孝房家属没有准备的,那么去参加丧宴的在散席之后,直接丢弃在丧宴门口处即可,切记不可带回家中,以免招惹白煞,冲撞霉运。如果不便在丧宴门口丢弃的,那么在走出丧宴后的第一个路口处,最好是十/丁字路口处丢弃即可。
2.3、与去世先人是舅甥关系的,孝布要保留到一百天之后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外孝的情况,不是同一姓氏的带孝情况。在百天祭日,直接将孝布与纸钱等共同焚化即可。不便参加百日祭的,于当晚在所在地十字路口,进行焚化祭祀即可。
2.4、与去世先人是叔侄关系的,孝布要保留到三周年之后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家孝的情况,同一姓氏带孝的情况。在三周年祭时,直接将孝布与纸钱等共同焚化即可。不便参加三周年祭的,于当晚在所在地十字路口,进行焚化祭祀即可。
2.5、与去世先人是父母关系的,孝布要一直保留,也就是说重孝的情况。在先人满三周年祭日之后,方可清洗孝布,然后用红布包裹,压在箱底保存起来即可。如果是老年人的喜丧,那么这种孝布也可以给小儿做成衣物,以示积福之意。
2.6、用父母重孝制作衣物的,必须要配以红布点缀方可,不能全部都是白色。最常见的就是祖爷爷、太爷爷、爷爷的孝布给玄孙、重孙、嫡孙做成夏天纳凉的小肚兜。一面全红色一面全白色,甚为殊胜如法。既有庇佑之意,又有传承之意。
3、总结最近一些年,中国的丧葬习俗受到现代文化的影响,丧服已经有了很大改变。一些地方,在告别死者、悼念亡魂时,采用的方式通常是左胸别一朵小黄花,左臂围一块黑纱,而不再是披麻戴孝,吹拉弹唱。这些象征的志哀方式,比起古代丧服,可以说是大大简化了。
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我们目前能见到的传统丧葬文化会彻底消失,真不知道这种改变,对我们中国人来说,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欢迎大家发表自己的看法!
出殡日期怎么算
正如楼上所说.以下列举山西出殡习俗出殡入殓以后,紧跟着就要定出殡的时间。山西各地办丧事,一般不“热死热埋”,否则便会被认为对死者不孝不敬。至于什么时候出殡,往往要根据准备情况、时令、至亲到否,以及墓穴是否完备等因素来定。时间可长可短,大抵最短的为三日,依次为五、七、九日……长者可达百余日,均须单数。旧时还讲究由阴阳先生择吉日,定坟“空”,即所谓坟地上什么时候能进得去。出殡时间确定以后,便要通告亲友,五寨一带称之为“送孝”。去时要带去孝布一块,依关系远近亲疏,大者一身孝衣,小者一方孝巾。晋中祁县等地,于出殡这天,门前要悬挂用白麻纸剪成图案的幡状物;纸与纸的衔接不用浆糊粘连,而是用铁器或石器把纸折叠后捣在一起,名为“砸岁纸”。这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岁数纸”,只是悬挂时间不一罢了。死者达到耄耋高龄的“岁纸”,当地人时行撕一条给孩子佩戴,据说可以延年益寿。撕回家糊在面瓮上,不生虫子。旧时有些地方还要在大门外立起“避忌牌”,男左女右,不仅写明生卒年月、出殡日期,还要列出避忌事项。除宁武一带有“崖葬”习俗外,山西各地都通行“土葬”。即“墓葬”。墓穴有提前建好的,也有死后临时开穴打墓的。打墓旧时要请阴阳先生坐看风水,将穴定点。然后撒五谷,在所定穴位上用银针开“十”字,名为“开土”或“破土”。“开土”之后,便可打墓挖土了。合葬者,只须在旧葬处旁边另开一穴。死者如入祖坟,其墓穴在上辈脚下。依次类排,直到坟地无法再开穴后,再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新地另建新坟。旧时出殡前,在山西各地,如沁县、祁县等地都有“点主”的仪式。即请人用朱砂笔往牌位上原来写的“王”字上加一点,使“王”字成为“主”字。俗称“成主”,即成为神灵之意。点主的人称为“点主官”,要请当地德高望重的名流学者或地方长官担任。这项仪式一般只限于正常死亡的中、老年人,幼丧及凶死者不举行。出殡这一天,亲友、邻里汇集丧家,祭送奠仪,以示哀悼。奠仪一般包括祭席、馒首、挽幛、纸扎。至亲送祭席。俗称“祭”,以肴馔为主,每一付都要插大小不等的纸花,其次则为馒首,即一种用碗扣出上笼蒸熟的面食。亲朋好友大多送挽幛、挽联,以后衍化为一块布料。普通街坊则送四色纸礼,含蜡烛、香、锡箔、纸四样,或仅纸一道。五十年代以后,纸礼多为花圈代替。吊祭者公奠之后,死者的长子跪拜致礼,即身背棺木大头,在众人的协助下把棺木移出灵棚,俗称“出灵”。山西各地都有在出灵时于棺木后头打碎死者生前用过的一个饭碗的习俗,五寨一带称之为“斩殃”,取的是斩殃杀祟,祛灾除祸之意。有些地方还要磕碎死者生前用过的药罐,表示今后家中不再有人生病,再也用不着熬药了。起灵前,晋中祁县一带,死者的儿子们还要进行一种摁“食压钵”的仪式。他们在一个瓷罐中挟入各种菜肴、食品,然后轮番摁捺,一直到满为止。最上面放一个馒头盖住,用一双筷子竖立穿孔,上面再盘一些染红的粉丝。此罐食品连同“下气馒首”、“长明灯”等,在出殡时都将随棺下葬。棺木抬出灵堂后,便放到预先绑好的架子上,有豆腐架、二龙杠、独龙杠等数种形式。五寨一带,还要在棺木前摆上供桌、供品,家人扛着引魂幡,在鼓乐声中绕棺木左转三圈,右转三圈,以表示对死者的依恋难舍。每转一圈,就要浇奠一次。绕棺完毕,升棺起灵,当地称为“绕灵大起丧”。山西各地出殡盛行用棺罩,其状如长形轿体,上有锡顶葫芦头金顶,四角男性死者用龙头龙尾,女性用凤头凤尾,周围饰以红、蓝、黄布帷幔,上绘各种吉祥如意的图案。这种器物均有店铺专门出赁。厚重的棺木,加上庞大的棺罩,人手少了就比较吃力。于是,抬者由8人增至16人、24人,甚至32人,俗称16杠、24杠、32杠。山西有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门后,要一路不歇气(路祭除外),送到坟地。抬棺人手众多,既便于做到这一点,前呼后拥,又显得气派。棺木抬起之前,死者的长子双膝跪倒。手捧烧纸钱的瓦盆,痛哭失声,然后把玩盆在地上摔破。忻州、定襄一带称之为“摔丧子盆”。民间认为,摔破丧盆,死者就可以把所有烧化的纸钱带到阴间去用了。摔过“丧子盆”,出殡便正式开始了。晋南一些地方讲究棺木出院门时,要大头在前;出了门后,都要掉个头,一直抬到坟地。原来人们认为死者躺在棺木中也象人站着一样,出门头向前,等于回首瞻顾家园,表示了对人世的依恋;出门以后头朝后,等于再不往后看,一往无前,直奔西天乐土。出殡队伍最前面有开路的,沿途插放“路旗”――用五色纸或白纸糊成的小三角旗,指引死者亡魂;抛撒引路纸钱,以示买通沿路鬼魂。次为仪仗、各种纸扎(兴县一带称为“纸文”)、粗、细乐班、由外甥或孙子扛着的引魂幡、扛条凳的,然后即为牵缆持丧棍的孝子,孝子之后是棺木,棺木后跟着的是坐着车轿的女眷和步行的亲友。送殡队伍至人多处或大路口,还要停灵路祭,鼓乐也要停下来演奏。古代一般由亲友、邻里设祭,后来大多为丧家自己设祭,其意不过是显示丧事办得排场、隆重罢了。来到村外后,送葬的亲朋止步,由死者的儿子“谢孝”。然后除去棺罩、停下仪仗,只有家人与至亲携纸扎及祭品随棺前往坟地。时辰一到,即刻下葬。棺木入墓后,晋中祁县一带,阴阳先生要摆下罗盘仪定方位,左挪右移,直到他认为可以为止。大体上方位为东南――西北向(乾――巽位),当地有“头顶紫金山,足蹬雁门关”的说法。晋东南沁县等地则还要由阴阳先生安置镇物,如桃弓、柳箭、桑枝、棉花、五谷等。死者的儿子入墓检视,然后家人往墓内扔“富贵钱”、“富贵馍”。浮山一带,墓内要放由阴阳先生画符的新砖、新瓦,民间认为这是阴间的锁和钥匙。五寨等地在掩埋棺木时,要求“人停锹不停”。家人则要呼喊死者“躲土”。坟丘堆成后,死者儿孙所持的“哭杖”和“引魂幡”要插在坟头(引魂幡也有放置于棺顶的),接着烧化所有纸扎(“童男童女”已经被把头或脚扭向后,置于棺木一侧),大家再祭奠一番,痛哭尽哀,然后悄然退出,让死者永远安息于此。摘自《山西民俗》,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农村里老人去世了,为什么还要大摆筵席
农村里老人去世了,为什么还要大摆筵席?
感谢邀请!对于"农村里老人去世了为什么还要大摆筵席?"这个问题,我想不外出这几个原因。
一是,与农村移传下来的传统习俗分不开。在农村,老人去世后一般都是棺材土葬,而土葬就要涉及到挖井做坟墓、发丧、做法事等一系列的很多事情,需要三至七天不等,要不少的人手帮忙。所以,当哪家的老人去世后,左邻右舍的亲朋好友都自发的过来帮忙,帮忙总得有饭吃吧。所以,得办筵席。
二是,无论农村城市,都是长者为尊逝者为大的。在农村,一般亲戚朋友都居住的不算太远,人情味都十分浓厚。说是哪家老人去世了,都会带着礼金前去吊丧,见老人最后一面,送老人最后一程。主人为了表示对逝世老人的敬重,以及对宾朋的回敬答谢,必须得大摆筵席招待前来送丧的亲朋好友。在农村,老人逝世,你若不办筵席,人家会说你,老人死了都不舍得为其花钱,老人在生时可见你就更没舍得花钱了,说你做晚辈的是不孝顺。所以,在农村,不管生前对待老人怎样,但老人死后,怕人家说闲话,一般都是会大办丧事筵席的。有的是真心办的,也有是做给别人看的。
三是,为了收回平时随礼份子钱。刚才说了,在农村,人情味特浓,象张三的升学宴、李四的小孩满月酒、隔壁老王订亲了等等,在农村就是礼不停。俗话说,礼偿往来,可有些人平时家里没事,为了情面平时光只往外随礼。所以,老人逝世了,他大办筵席,一来表示他对逝者的重视,二来,他也好顺便收回部分平时往外送出的随礼。
总之,农村老人去世了大摆筵席是农村的一个习俗。
以上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配图来自网络)
中国的葬礼习俗各个地方有什么区别
中国的葬礼习俗各地各有不同,我亲见的葬礼犹如一场闹剧,很是有趣。
这里我说的亲见的葬礼,是我的故乡的丧葬做法。
一,嚎丧。嚎丧,是亲人去世后,活着的家里人的放声大哭。
无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有抚尸大哭的,有抱头痛哭的,有捶胸顿足大哭的,有披头散发大哭的。
哭得声音越响越好,哭得越热闹越好。
有哭的,就有劝的。死者的左邻右舍听到了哭声,就来相劝:“老人架鹤登仙了,是喜事,喜事!”劝的人劝着劝着也就开始陪哭,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和尊敬。
与满屋子的哭声相辉映的,是死者门前烧纸的火光。
在哭丧的同时,死者大门外放着一个大铁锅,铁锅里点燃草纸,并燃放鞭炮,以示有人升天了。
我这写法似乎有点对死人不敬,当然,老人去世了。亲人有真正悲痛欲绝者,这是真哭。也有干号而眼中无泪的。但要哭得热闹才喜庆,倒是真的有说法:所谓红白喜事,老人去世,是白喜事,越哭越喜。
这种做法也是营造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无可厚非。
二,报丧。报丧就是把去世者的死讯告诉亲戚。
故乡的报丧,有礼仪习俗规定的做法。
报丧人无论晴天雨天,手里要拿着一把雨伞。前往死者亲戚家的路途中,雨伞的顶部必须朝前,握把朝后。左右手互换后,还必须那样。是决不允许伞顶朝后或者雨伞直立的,说是伞顶朝后或直立就不吉利。至于如何不吉利,不得而知。
报丧人到了亲戚家里,是要向亲戚磕头的。磕头后是哭诉。
亲戚家里打三个加糖荷包蛋,报丧人吃掉两个留一个。报丧人不吃不礼貌,全吃了也不礼貌。
亲戚接到报丧,要先到死者家里悼念死者,安慰生者。亲戚送花圈和礼物是送葬头一天的事。
亲戚到了死者家里,死者的子女要有专人迎接,子女见到亲戚,无论尊卑,都是双膝跪下,以示感谢。
亲戚扶起死者的子女后,就是对死者抚尸大哭。周围的人立即陪哭,屋子里又是哭声一片。
三,入棺。入棺是葬礼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要请道士算定时间的。
据说算定的时间,不能与死者家里任何人的属相相冲,时间是指入棺的时辰干支。至于如何就是相冲,不得而知。
入棺前专门的更衣人给死者换上寿衣,寿衣共有七层。所谓七层,内衣算一层,单衣服算一层,夹衣服算两层,棉衣算三层。
入棺时,死者全家人一律匍匐跪拜于地,由道士和专门施事者把死者放进棺材。
死者放进棺材后,然后是死者家人和亲属抚棺大哭良久。
最后是盖棺,盖棺时,死者所有家人和亲戚又都匍匐跪拜于地。
有真正无法避开与死者入棺的时辰相冲的家人,此时要远远避开,以免被盖进了棺材。
死者入棺礼毕,屋内屋外立即鞭炮声大起,久久不绝。
四,法事。法事,主要是道士关灯。
关灯前,道士按照家谱,把死者的九族亲属抄录成册。然后按照死者家庭拟定好的规模,进行道士关灯程序。
道士关灯分为两方半灯、五方灯、七方半灯、十方灯四个规模。
两方半灯一个晚上时间,五方灯一天一夜时间,七方半灯三天三夜时间,十方灯七天七夜时间。
所谓道士关灯,就是道士们敲锣打鼓,说说唱唱,满嘴胡言乱语,什么阳世阴间、天堂地狱、奈何桥、十殿阎罗之类的鬼话。有坐着说唱,也有绕着棺材说唱。锣鼓声不断,门外鞭炮声也不断。
道士关灯对死者家属是个折磨,不分日夜,家属们按道士的“起!”“跪!”的号令,身披白袍,或跟着道士转圈,或匍匐于地长跪不起。
法事,还包括唱戏。边关灯,边让戏班子搭台唱戏。锣鼓声伴着鞭炮声,戏台上咿咿呀呀的,也就是唱个热闹。不过,精彩的段子,关灯的道士会停下来,让人们听戏,喝彩。
法事还包括说书,所谓说书,就是评书。有赵子龙一马来在长坂坡,有苏三将身来在大街前……鼓声和着竹板声就是凑个热闹,也给主人捧个人场或增添个炫耀的砝码。
法事期间,“千里搭长棚”,吃的是流水席,真个是花钱如流水。
五,送葬。送葬是葬礼的高潮。
送葬的日期和时辰都是要道士算定的,不能与死者家属相冲,有的为了避免相冲,延期数日才能送葬。
抬寿棺的有八个人的,也有十六个人的。主持人一声“起!”寿棺离地,锣鼓声、鞭炮声、哭声大起!
寿棺所到之处,路祭者沿途摆香案,鸣炮焚香接送。
虽没有《红楼梦》秦可卿丧事的“白漫漫人来人往,花簇簇官去官来”,也是人头攒动,千人同欢。
不赘述。
近年来,禁止了土葬。似乎减轻了农民负担,其实,反倒多了一个葬礼环节。
老人去世了,先租来冰棺,完成送葬前的所有程序,然后再叫来殡仪馆的车子,另用轿车加公交车把亲属装到殡仪馆。火化了死者后,再用轿车送葬。
农村的丧葬,已经彻头彻尾地变成了金钱炫耀,变成了庸俗不堪的财富大比拼。丧葬的文化意蕴基本消失殆尽了。
仅就亲属送礼而言,死者的女婿、孙女婿要送整猪整羊,还要有规定数目的烟纸花炮、规定数目的金钱。
甚至有不少家庭为了面子,弄得倾家荡产。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