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为什么要学圣贤家训,以及为什么家规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为什么要给孩子立规矩
孩子在幼小的时候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判断自己行为好坏的能力,一切都是兴之所至。这时就需要家长给他制定一些行为准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规矩,让他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避免他长成“熊孩子”。世间万事万物都有规矩,都要有自己存在的准则,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有序的向前发展。即使我们成年人也被身边的规矩约束着。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学校也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孩子要长成一个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就要用规矩去约束,去规范他。
一个从小守规矩的人,长大后也一定能遵守规章制度、社会规则,也一定能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立规矩是为了让孩子知道,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时时处处规范自己的行为,也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后果。立规矩要遵守人人平等的原则。让孩子有稳定的心态接受父母的规矩。家长要以身作则,不能凌驾于规矩之上,家里的规矩也是对所有家庭成员起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榜样,只有家长守规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才能受到影响,进而去不断的改进自己的不足,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给孩子立规矩也不是越多越好。原则性的规矩必须要立。孩子正处在探究外部世界和周围环境的关键时期,对一切未知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如果规矩太多,会束缚了孩子的手脚,扼杀了他们的天性。应该给孩子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在独立自主的同时拥有丰富的想象与创意。这样培养出的孩子才是全面发展的孩子。
立规矩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太早了孩子还不能明白规矩的含义,起不到警示作用,太晚了,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已经养成,纠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时反而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一般孩子到了两周岁,已经开始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好在这时就开始给孩子立规矩。这样可以让他从一开始就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
给孩子立规矩不要过于严厉。太过严厉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会让他变得畏首畏尾,胆小怕事。要通过一些比较温和,有趣的形式,比如说和孩子一起做游戏,讲故事,过家家等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父母的引导非常关键,而且直观,便于孩子学习和模仿。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养成的,需要家长和孩子日复一日的去遵守,让它融进我们的血液里,融进我们的生活中,假以时日,孩子一定会成为一个有道德规范的人。
为什么要学圣贤家训
学习家训非常有必要!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学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圣贤家训,是古人向后代传播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基本方法,教育子孙如何生存立足,如何修身立德,如何传家兴家,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家风是管理家庭的理念和风格,好的家风能够带来家庭幸福部影和兴旺。领导干部把家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是因为:一方面家风建设体现领导干部治理能力,一个家庭治理不好何以能领导一个单位;另一方面家风建设对领导干部影响很大。家风好,家庭和睦,能促进领导干部更好工作。家风不好,家中人出了问题很大程度影响领导干部的工作精力,同时殃及到领导干部的个人形象。
家风,家规有什么重要性
众所周知,好家风浓缩着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更是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陪树良好家风,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对凝魂聚气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汇聚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和意义。
一.好家风是中华名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家风是指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是家族最核心的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的中国家庭非常注重门楣家风,重视庭训家教,讲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遵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同的家庭,家风的呈现形式不尽相同,有的是有形的文字、成型的为人处世格言,更多的是无形的言传身教、隐含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古人关于家风的名言、警句汗牛充栋,据统计,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就有一百二十多种。自古至今,为世人尊崇而广为流传的有:孔子对儿子孔鲤的庭训、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渊明的《贵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熹家训》、周怡的《勉谕儿辈》、吴麟征的《家诫要言》、古训《增广贤文》、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被誉为20世纪中国“三大家书”的《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陈毅《示女儿》诗等等,不一而足,无不体现良好家风关于修身、治家、立世的思想光芒。细品中国传统家风,其思想渊源主要是儒家精髓的聚集,其核心内容归结起来不外乎“五常八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不管是耕读传家、家国天下,还是积德行善、仁孝清廉,好家风浓缩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家风是传承道德的重要载体,对良好家风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
二.家风传承务须博采众长、与时俱进
有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各家有各家的规矩,各家有各家的传统。尽管家风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却能形成交集,这个交集形成中华优秀道德观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家风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性,又有彰显家庭本色的鲜明个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传统家风的共性。孔家严谨治学、杨家满门忠烈、岳家精忠报国等,是世人所熟知、景仰的家风个性。
家风具有时代特点。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家风典范:封建社会的家风与民国时期的家风有区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家风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家风会不同。如:诸葛亮《戒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陆游《示子孙》“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
《朱柏庐治家格言》要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留给家人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郭德纲教子“吃亏无妨,但当防欺诈”等等。既各具特色,又被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家风有积极的、先进的、开放的、可以直接保留传承,也有消极的、落后的、封闭的、需要改进改造的。所以传承家风,应该坚持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运用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做到人为我用、推陈出新。我们应该礼敬传统,让勤劳守信、俭朴持家、睦邻友善、耕读孝义、诗书礼法、厚道正直等良好家风薪火相传。更应与时俱进,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联系。惟有如此,家风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汇聚成传承中华文明的正能量,为改革开放宏业添砖加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推波助澜。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