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百科知识网

站长百科知识网

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是否可以灭亡秦国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是否可以灭亡秦国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魏国为什么不灭掉秦国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秦国为什么灭不了安陵国
  2. 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是否可以灭亡秦国
  3.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4. 秦国作为东周开国诸侯, 为何曾连函谷关都保不住

秦国为什么灭不了安陵国

因为安陵国的国王比较聪明,比较喜欢研究历史,能够从其他的国家的失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因为秦始皇总是喜欢利用计谋,曾经有一个国家中计了。当安陵国答应后,秦始皇扩充土地后,便不承认此事,再吞并这个国家。而安陵君就是识破了这种跪计。

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是否可以灭亡秦国

如果魏国在巅峰时期一直伐秦,我觉得是可以灭掉秦国的。但是魏国孤注一掷灭秦,代价太大了,魏国未必能承受的起。

一、魏国的战略

众所周知,魏国的地理位置非常糟糕。当年三家分晋时,赵国瓜分了晋国北部,韩国瓜分了晋国南部,魏国则瓜分了晋国中部。既然是中部,那就意味着魏国存在被赵国和韩国两面夹击的风险。

并且,魏国在主体地盘外,还有五六块地盘很小的飞地。这些飞地孤悬本土之外,被其它诸侯国包围,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魏国领土示意图(注意“飞地”的区域)

面对这种先天不足,当时的魏国国君魏文侯很明智,他知道如果魏国不联合赵、韩,是不可能有大作为的。于是,魏国便与赵、韩达成协议:

赵国向北和东北方向发展;

韩国向南面发展,打郑国;

魏国则向西发展,打秦国;

韩赵魏三国遂结成联盟,各自扩张,而魏国则西边的老牌诸侯国秦国对上了。

二、意图灭秦

三晋确立各自的发展方向后,魏文侯便以李悝为相,锐意改革。

数年后,魏国经过李悝变法,经济实力渐渐起飞,超过了秦、楚等老牌诸侯国,也超过了赵国。(魏国变法前,赵国是“三晋”当中实力最强的)

有了经济基础做支撑,名将吴起开始训练著名的魏武卒(以物质刺激军队战斗力,所以必须要先有经济基础)。

当数十万魏武卒训练成军后,魏国的综合实力大涨。灭秦已非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是实实在在可行的策略。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公元前419年,魏军正式向秦国发动攻击,几万战斗力骁勇的魏武卒撕破秦军防线,攻取了秦国在黄河西岸的一部分领土。并在新攻陷的土地上修城筑堡,准备下一步的攻势。

六年后(公元前413年),魏军的准备工作完成就绪,开始向河西腹地进攻。魏军一路所向披靡,在今陕西华县西南附近大败秦军主力。

第二年,魏军再次进攻,又在今天陕西韩城附近再破秦军。随后,魏国采取驱其民而占其地的策略,将新占领的地盘慢慢消化,打算重复之前的攻秦策略——慢慢蚕食。

面对如此清晰理智的策略,秦国上下顿时慌了神。因为魏国这种软刀子割肉的策略,明摆了就是冲着灭秦而来的。如果魏国只是想抢一把了就走,根本没必要这么谨慎。

不过,秦国毕竟也是老牌诸侯国,其国内也是有人才的。秦国的公卿意识到魏国的灭秦企图后,急忙拉拢齐、楚两国,请求他们攻打魏国在东边的一块飞地。

在秦国的公卿们看来,只要齐楚出兵,魏国主力必然会东调,这样一来魏军在西线的攻势就必然会停止了。

然而,当时雄才大略的魏文侯根本不理会秦国的小伎俩,任由齐楚攻击他的飞地,坚定支持吴起进攻,终于使得魏军占领了西河之地,并在关中腹地站住了脚跟。

占领西河之地后,魏国保持原定策略,没有进一步进攻,而是加强在西河的统治,施行一系列仁政,稳固其在西河的统治。

魏文侯为了进一步打击秦国,还亲自拜孔子的徒孙,同时也是当时的大儒子夏为师,并将子夏请来西河,建立了西河学派。企图以文化为攻击利器,挖秦国的墙角,瓦解秦国人的抵抗信念。当时也确实有很多秦国人被魏国的文化攻势所吸引,纷纷到河西地区求学。秦国的人才外流现象加剧。

这个时候的秦国是真的怕了!因为像秦国这种老牌国家,根基深厚,通常不怕别国跟它来硬的;但是别国跟他来软的,借用各种手段瓦解分化它的内部,它就怕了。(其实这就跟近代中国一样,不怕列强侵略,就怕列强蚕食)

三、三晋联盟的瓦解

然而,也是天不灭秦人。魏文侯在确定灭秦大计后没多久,他就病死了。他的儿子魏武侯继位。魏武侯这个人,其实也是个贤明之主,但他有两点不如他的父亲,就是大局观和政治度量不如魏文侯。

魏文侯时期,魏国和赵国、韩国的关系处理的比较好。赵国跟中山国交战时,顶不住中山国的攻击时,是魏文侯派兵救的;韩国和郑国交战时,战况不利,也是魏文侯派兵去帮忙的。

虽说魏文侯也不是白帮人家,每次帮忙也要收点回报,但大体来说,赵国和韩国对魏国还是很感激的。

但是魏武侯继位后,情况变了。由于魏武侯不愿意放弃一些飞地,对东面领土显得有点小家子气,导致武侯时期,魏国的主攻方向转到了东面,给了秦国喘息之机。并且由于魏国东征西讨,魏国国力也在一点一点的消耗中,被损耗的很厉害。

当时跟魏国结仇的国家不止秦国。楚国、齐国也都跟魏国结了死仇。楚国为了报复,就联系秦国、齐国攻击魏国后方,魏武侯为了斩断西线的隐患,就把注意力重新转到秦国身上,派吴起重新带兵攻打秦国腹地。

公元前389年,面对气势汹汹的魏军,秦国调集大约超过50万的大军,进攻河西重镇阴晋。结果,吴起以五万魏武卒在此战当中大败50万秦军,将秦国打崩溃了。而吴起也凭借此次胜利,声望达到了顶点。

应该说,如果这时候魏军能乘胜追击,秦国就危险了。但当时魏国的朝堂派系林立,诸多贵族眼红吴起,纷纷污蔑他,尤其是宰相公孙痤担心吴起会取代自己,在魏武侯面前屡次诬陷吴起,使得魏武侯也开始怀疑吴起的忠诚度。

吴起没办法了,只能叛逃楚国。而魏国这次攻秦之战,灭秦的大好时机,也就因此而停了下来。(吴起是平民官僚派,像公叔痤这种贵族派一向排挤他。不过公叔痤也是识人之人,他排挤吴起只是出于派系斗争,不代表他的才能不足)

吴起出逃楚国后,魏国把攻击重点转移到了楚国和赵国身上。出于对秦国的忌惮,魏武侯将身为人质的秦国公子连送回秦国,并立为秦国国君,这就是后来跟魏国死磕的秦献公。由于秦献公是魏武侯主动送出的,秦献公便答应魏武侯,在他世之时,秦国不会攻击魏国。因此魏武侯也就没有再主动攻击秦国,而是专心对付楚国和赵国。

后面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魏国连续与赵国和楚国结仇,虽取得了一些战绩,但三晋联盟却因此而瓦解了。魏国在大战略方面,输得干干净净。而秦国在秦献公的带领下,进行了一些政治改革。国力有所提升。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病死,比他更没大局观的魏惠王继位。

四、魏国的衰落

魏惠王这个人,比他父亲魏武侯更鸡婆。西瓜想吃,芝麻也要捡。结果西瓜没吃到,芝麻也没捡到。他干的最二的一件事,就把国都从安邑(山西夏县)迁到了大梁(河南开封)。迁都之后,魏国的战略重心便毫无疑问的转到了东面。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由于卫国是魏国的小弟,所以魏国派兵救卫,在南梁大败赵军,并趁机围困赵都邯郸。赵国遣使求救于齐、楚两国。齐王遂派田忌和孙膑领兵去救赵国。

魏国见齐军杀来,惠王便不停地抽调河西魏军到东部。结果,东线惨败不说,河西也被秦军占了一大块土地。就连魏国的旧都安邑也被秦军攻陷。

事后,魏军虽然及时与齐、赵、楚讲和,抽调大军杀回河西,并驱逐秦军,又收复了河西之地。但是苦逼的魏军被魏惠王如此低劣的大局观所拖累,劳师远征,损耗严重。最精锐的魏武卒也损失了十多万人。魏国的国力也被损耗的差不多了。

再之后,秦国卷土重来,在第五次河西之战中大败魏军。魏国丢掉了河西的所有地盘。魏国在此之后,以无灭秦的可能。

↓魏国迁都后,军事重心东移

五、综述

魏国经过魏文侯的改革之后,国力上确实称得上是一流,吊打当时的秦国,甚至灭亡秦国也不是不可能。

但是,魏国先天不足,它的领土在先天上就有劣势——零碎领土太多。

我们知道,战国时代是一个存在国际秩序的时代,一个国家想灭另一个国家,除了要有实力以外,还要处理好国际关系。

魏灭秦,最大的阻力并不在秦,而在于楚齐等其它诸侯国的干涉。魏国在其领土先天就很零碎的前提下,灭秦就意味着必须要舍弃它在东部的领土。待全力灭秦之后,变成一个横跨关中和河东的西部国家。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向东慢慢蚕食。(重复秦国灭六国的步骤)

如若不然,什么好处都想自己独吞,其它诸侯国怎么可能坐视不理?

在其它诸侯国看来,你魏国如果吞下秦国一块土地,就要放弃一块土地,这叫交换。不能啥好处都让你魏国吞了。

所以说,魏灭秦并非不可能实现,但是代价太大了。不管是魏文侯还是魏武侯,都没有这个魄力。在当时的人看来,关中平原的价值没有大到让他们抛弃关东的土地。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蜀军因为群龙无首,随即撤退。同时,蜀军还发生内讧,杨仪和魏延闹了起来,魏延逃走,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可以说,当时的蜀军,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候,如果司马懿乘势追击,发动大军碾压蜀军,蜀军一定无法抵挡,说不定当时就把蜀国给灭了。

就算一时不能灭,凭魏军的实力,只要此后连续不断地发动进攻,在没有诸葛亮这根主心骨的情况下,一定能够打乱蜀军,同时还可能引发蜀国内部动荡,这样也很容易找到尽快灭亡蜀国的机会。

(司马懿剧照)

可是为什么,司马懿却在这时候撤军了。而且此后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里,他都没有主动发动过对蜀国的战争。司马懿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吗?

我认为,司马懿却之所以不进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愿。

司马懿其实并不愿和蜀国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国打,都是因为诸葛亮挑战,他被迫应对。但是在应对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防守为主,绝不主动攻击。以至于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胆小,但他依然不为所动。

照理说,每个大臣都愿意打仗,因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业,就可以拜将封侯,这是古代人的共同梦想。为什么司马懿反而还坚持息事宁人,不求有功呢?

其实,这是因为司马懿和古代将军们的梦想不一样。古代将军们是为了建功立业,拜将封侯,封妻荫子。但是司马懿的志向远大,不仅仅是要封侯,而是要获取天下。既然要获取天下,就必须学会藏锋。

当时司马懿已经掌控了魏国的兵权,但是还远远没到夺取曹魏江山,乃至夺取天下的时候。因此,当时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稳住,不让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击,曹叡势必会怀疑他有大志向,说不定就会剪除他的兵权。

(曹叡剧照)

二、不能。

说他不能进攻蜀国,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于司马懿统兵多年,在军中的威权越来越大,曹叡也就越来越猜忌他,怕他拥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给夺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军队交给他,因为只有交给他,才能退敌,才能打胜仗。所以,曹叡对司马懿的感情,就处在这样复杂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马懿和蜀军保持一种均衡。只要司马懿和蜀军保持均衡,司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当司马懿多次试图发动对魏国的进攻时,他都派人阻止司马懿的行动。最后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着杖节前往司马懿营中。只要司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着杖节站在大门口。

而司马懿也相当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样子,等到辛毗出现,他立马就取消行动。他这样做,一方面表现出自己很听曹叡的话,曹叡让干啥就干啥;另一方面,又让他在魏军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无可奈何啊。

正是因为曹叡阻止,所以司马懿就算有心进攻,也是不能的。

(诸葛亮剧照)

三、不空。

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司马懿非常繁忙,他组织了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战争,又组织了阻挡孙权进攻的战争。

这些战争,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只有他去,战争才能打赢。同时,打这些仗,司马懿不会做大。

因为一直在打这些仗,所以司马懿其实不空。

后来,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着他发动高平陵之战,夺取了曹魏的权力。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四、不敢。

在他夺取了曹魏的实际政权后,为什么还说他不敢发动大军攻打蜀国呢?

因为他虽然夺取了权力,但政局不稳,国内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试图把权力夺回来。王凌就搞过一次,想拥戴曹彪,废了曹芳,同时把他给拿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敢贸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没有坐镇朝堂,会发生什么事,谁也说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马懿都不敢发动大军打进蜀国。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秦国作为东周开国诸侯, 为何曾连函谷关都保不住

秦国函谷关都保不住的时侯,己是秦国政治衰退时期,秦国为四塞之国,东有函谷,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这四个军事要地,依靠陕西八百里秦川出产丰富为粮食储备。幽谷关是易守难攻,秦未项羽,刘邦有约攻入咸阳为王,刘邦绕过咸谷关,选择秦国防守差的地方关口入秦,还把子婴劝降进入了咸阳。项羽战败了秦国名将章邯,也入秦咸阳用火绕了宫殿,不想长期居关中,选择了回来做楚霸王的决定。

好了,关于如果魏国在强盛时期能一直坚持伐秦的战争策略,是否可以灭亡秦国和魏国为什么不灭掉秦国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战国初期,实力强盛的魏国为何不全力灭掉秦国

标签:# 魏国# 秦国# 强盛# 灭亡#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