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百科知识网

站长百科知识网

成年人眼中的世界,与小朋友的世界有何不同 这组对比图很直观

大家好,关于十四世与十四代有何区别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不杀十四世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不给子孙封地呢
  2. 十四世与十四代有何区别
  3. 为什么国际上只认为华夏文明在距今3300年前
  4. 英国几世啥意思

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什么不给子孙封地呢

谢谢邀请!秦始皇没有给子孙封地恐怕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秦始皇废除周朝一切体制,采用郡县制,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体制,把权利集中到中央,由中央统一管理,分级管辖节制,这样不利于地方造反。这样节制的办法,也是在多方争论后,秦始皇才采纳的,当时还在试用阶段。

二是秦始皇不会不考虑给子孙封地的,连太子也没立,主要是他没有想到会死得这么早,那时有炼丹术,他认为吃“仙丹”可以长生不老,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封地、太子的事,就被吃“仙丹”药死了!

我估计,可能就是这两个原因。如果秦始皇寿命再延续20年,儿子肯定多几个,这时肯定考虑地封!

十四世与十四代有何区别

家族谱中的“世”与“代”是有区别的。

“世”仅仅是指的“某一代人”,如果说“某某家族十四世孙……”,那么这里的“世”所说的就仅仅是第十四代后人。

如果说“某某家族十四代家谱”,那么这里的“代”所指的就不单单是第十四代后人的事,而是从第一代到第十四代的整个历史阶段的事。

为什么国际上只认为华夏文明在距今3300年前

目前,国际上只承认“殷墟甲骨文”的纪年史料价值,并不认可其它文物纪年标准…所以华夏文明只有殷墟的3300年史!至于殷墟是否超过3300年史,或者对易中天的3600年中华史及5000年以上华夏史,国际上并不关心…这种貌似客观的认识标准,其实具有很大的漏洞和局限性!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目前国内外的甲骨文专家鉴定水平参差不齐,对甲骨文解读存在不同认识。而且其中一部分人过度依赖C14测年法,忽略了其中±50年的测年误差,极容易导致断代排序的混乱:比如,忽略了一个50年就等于一代人或一个王朝过去了,不可怕吗?

另外,一部分专家迷信《说文解字》,凡解字必谈许慎,并没有意识到“汉字等于甲骨文”,是导致甲骨文解读失败,和夏商周断代工程流产的罪魁祸首之一…

因为他们不清楚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仅仅脱胎于秦篆,距殷商已经过去1000多年!中间还隔着商代金文(铭文)和周代鼎文(大篆),文字会意和字形早已发生了改变!

虽然,汉字脱胎于甲骨文,字形字义尚有一定保留…但许慎既没见过殷墟甲骨文原字,又没读过《古本竹书纪年》原简,更没有参予三星堆文物与甲骨文对比参考…极容易导致对甲骨文的主观臆断,造成解字失败!所以仅仅依靠《史记》和《说文解字》等汉史文献资料来进行甲骨文断代,不参考文物图腾及铭文符号,是十分危险的!所以网友翁卫和指出:

“一,考古学将殷墟定为商代晚期王都遗址是错误的。二,考古学大多数人认定二里头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错误的…”

这个观点是十分有见地的!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他指出二里头是殷人子契所封的商国,即史记殷本纪“契长佐禹治水有功,赐子姓,封于商…”,是有史料依据的,如图所示:

同时在二里头青铜鼎上和二里岗牛胛骨残片卜辞中,确实发现了文字证据,如图所示:

尤其二里头的文字并不是铭文和甲骨文,而是图形符号,反映在金文上即“其/网”二字,反映在甲骨文字上即“巳/乙”二字,反映在汉字上即“以/姒”二字,《史记》称之为“禹姒”,《禹王碑》称之为“率姒”!如图所示:

而二里岗牛胛骨卜辞残片中“又乙”和“又其”二卜辞,通过铭文图腾对比,证明又乙是二里头抱龙禹,又其是二里岗抱龙鼎启,符合史记“禹生启”的王权转换之义,证明二里头是禹城姒乡(巳乡),旧称尸乡,今称偃师,而“师→尸→姒→以→巳”,是一音一义之异体字也!不仅说明二里头是夏桀都城斟鄩,而且还是“三代之居”的大禹治伊工地和《禹王碑》“楚崇率姒”的大禹居葬合一之稽堂。二里岗则是“北置弇臿”之商契佐大禹开邙山口之工地,也即商契受启之地。因为“启”是汉人对契说法,“契”是周人对启说法,“其”是殷人自称!甲骨文叫“又其”,铭文叫“司其”,史人叫夏启。汉人叫司徒启,或司母舜及司空禹等等…妇好墓出土的三启九司铭文即证之,时间为公元前1700年~1650年之间。如图所示:

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考古证明西羌应是三星堆,冀自秦汉以来多以河北为界,那么冀若是翼之讹,则属晋南豫西古翼州之间…包括斟鄩二里头!而铭文“祖辛禹x冀”,说明夏商一体,辛禹同冀!如图所示:

而西周遂公盨出土,铭文出现“天命禹敷土,遂山浚川…”字样后,李学勤教授指出:“遂公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

当然,疑古派顾颉刚,在1923年写的《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一文中,认为“大禹是一条虫”:“至于禹从何来?…我以为都是从九鼎上来的。我以为禹或是九鼎上铸的一种动物…”,此言十分有名,但并未有文物佐证,仅为一家之言(作者案:最后考古证明,禹是抱虫人,并不是虫)…

而全国各地虽然拥有多处大禹地望,尤其四川汶川(三星堆遗址)和甘肃天水(齐家遗址)晋南运城(陶寺东下冯遗址)及浙江绍兴(会稽山大禹陵)呼声最高…但是一旦要求确凿大禹骨骸及文物和铭文之后,就尚无一家符合条件了…

发现二里头

然而,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现,似乎使大禹地望及有关传说峰回路转…

根据谢子展“禹王碑”记载:“禹破渊门,脊躬篓沙,北置弇臿,奠取汲溉,为舞岳麓”证明“大禹治水”及“三川并流”客观存在,而山海经的记载:禹契开一门峡伊阙,出“鱼跃龙门”传说;开二门峡邙山口,出“水漫金山”传说;开三门峡平陆砥柱,出“愚公移山”传说,得到二里头和二里岗遗址遥相呼应和地望支持…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开始了破冰之旅…他沿着文献记载的夏人活动区域进行考察,不经意间在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村,发现了很多带有纹路的陶瓷碎片,直觉告诉他这片区域,可能是古夏城遗址…如图所示:

从1960年开始,考古队员对偃师二里头进行了多次发掘,共发现123号基址,逐渐确定了二里头的历史时间上到龙山文化,下到东周时期其中的主要遗址涵盖了公元前1800年到公元前1500年。

目前,根据考古成果分析,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新郑望京楼商城、焦作府城商城、辉县孟庄商城、垣曲商城、夏县东下冯商城等商代早期城邑,与二里头多座城邑改建的时间大体耦合…如图所示:

证明北方的下七垣文化和辉卫文化、东方的岳石文化、西方的东下冯文化等文化因素大量汇聚郑州商城和二里头,这段时间也与文献上的夏商之际相当,这些考古材料无疑是夏、商王朝更替的表征。

然而最近,二里头遗址却因申请夏都博物馆,引来天下网友的强烈反对!理由之一是二里头没有发现夏代自证性文字,尤其是甲骨文…许宏王巍等教授虽然承认二里头“极似是夏”,但因缺少文字证明而搁浅…国家文物局也对二里头夏都提法提出否定意见,如图所示:

当然,支持二里头为夏都的文献证据也十分丰富: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史记夏本纪》记载:后羿为东方某部落的首领,入驻斟鄩执政。太康去世后,扶持仲康登基,仍在斟鄩建都…

从历史文献的角度看,二里头遗址确实有可能是夏桀都城斟鄩,但反对者的理由也很简单粗暴,就是没有发现自证性文字,无法确凿是哪位夏王的都城…

当然遭此待遇的不仅仅是二里头,其实大名鼎鼎的三星堆遗址也是如此,而且目前暂被分为了3期6个阶段:

第一期是中原文明中的龙山时代到二里头文化的初期阶段;

第二期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中晚期到殷墟文化前段这个阶段。

第三期相当于殷墟文化中的第一期到第三期。

从断代史的角度来看,三星堆文化前后跨越了龙山、夏、商三大时代,年代涉及二里头文化第二期到殷墟文化中期偏早一点的阶段,绝对年代是公元前1800年~1250年之间。

那么问题来了,三星堆遗址究竟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呢?为什么会与二里头一样没有甲骨文和史料记载呢?

而史记夏本纪对夏代各王的记载清楚明了,共17代王470年,包括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及商汤灭夏…都讲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是尚未找到夏代遗址…

而史学界也如此:在史料上讲得非常热闹的夏代历史,在考古上却冷冷清清!在考古学上热热闹闹的三星堆,包括甲骨卜辞中十分抢眼的妇好,在史料中却毫无踪影…双方之间似乎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反差!

这种现象并不正常,本该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怀疑,但事实却恰恰相反,几乎集体无意识,浑浑噩噩,十分不可思议…因遗址都已发现,文物都已出土,只由于解读标准不同而不予承认…这不奇怪吗?

在史料记载跟文字解读之间产生了巨大分歧和矛盾,不是文字解读出现了问题,就是史料记载出现了问题,或者两者都出现了问题,这是十分反常的!

自从二里头遗址申请夏都暴雷以来,广大网民因质疑二里头没有文字证据,造成其拥护者绞尽脑汁提出什么石刻纹,骨刻文,陶纹,结绳纹,蝌蚪纹,云纹,饕餮纹等等,甚至乌龙记号笔案…让人匪夷所思,莫名其妙!把徐旭生教授的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其实,二里头专家早就忘了自己的青铜鼎上面,早已“刻”满了铭文,而且一摆三千多年,只是没人发现而矣…很多网友嘲笑我故弄玄虚,说“天下这么多专家都瞎了,就你一个大聪明?”其实“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或许叫“灯下黑”吧,反正熟视无睹久了就不在意了,麻木了…不信请看如图所示:

大家仔细观察一下鼎表面铸刻的“网”状纹饰,在二里头和西周青铜器中是十分常见的,并不是什么具体的动物或人物图形,但是为什么所有夏周青铜器都有,唯独商鼎没有?为什么?如图所示:

嘲笑我的天下大聪明们,有谁会回答我呀?…是不是好象根本就没有注意过这件事,对不对?所谓熟视无睹,“灯下黑”就是这个意思…其实根据考古发现,此种符号普遍出现在二里头,二里岗,西周大墓的青铜鼎上,那么请反思:

“网纹符号”铸刻在生产力并不发达,而且青铜如同黄金珍贵的鼎上是什么象征呢?说明什么?

是不是说明某种王权之象征?或是比较高级的氏族图腾符号?…那么根据网状符号外形分析,应该是鱼纹,蛇纹,网纹一类…根据考史分析,应是夏禹龙图腾一类,尤其在陶寺,二里头,石峁,龙虎墓中陆续发现龙纹图饰之后,让我们把目光再次指向龙兴之君大禹!如图所示:

翻开古史之后,“禹兴于西羌”“鲧生禹,禹复生启”,渐渐使我们发现,原来“网纹符号”就是大名鼎鼎的二里头绿松石龙也!如图所示:

而且把此龙符号铸刻在二里头青铜鼎上,代表禹姒王权!在金文中即是“其”字,在甲骨文中即是“乙”字,如图所示:

安阳殷墟发现网纹手符号,铭文解读就是“又乙”,翻译成现代汉语即抱龙或抱虫。禹王碑称“率姒”,此铭文在周鼎文中,就是禹字!如图所示:

安阳殷墟亚长墓中也出土一枚带有十字符号的同类“网纹手”符号,铭文解读叫“子又其”,甲骨文即“又其”,汉字即启,公式为“启=子+又+其”,如图所示:

有网友说十字符号”是“亚”不“子”,是武官称谓,我说那只是商契王权职能之一,本义是指太阳玄鸟,代表商契子氏!也就是继承“其”鼎之子氏人叫启(其音),代表有夏象征。史记叫“禹生启”,后稷周弃铭文证明十即子!如图所示:

也就是说,二里头和二里岗就是禹和夏启及周弃的都城所在地,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就是禹本人,而他怀中抱的龙器就是蜀龙姒→乙,即:蛾头+蛹身+蚕目(蚕三态)=蜀龙。如图所示:

蜀龙(绿松石龙形器)代表夏至日(6月22日)的青龙星宿图,是大禹王权及夏历象征,即《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之夏历,如图所示:

而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的铜牌即时令牌,包括春牛,夏蛇,秋蝉,冬蛾四种,如图所示:

那么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即大名鼎鼎的禹贡→大禹骨骸了!如图所示:

抱龙人遗迹(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

甲骨文“姒”即绿松石龙形器,史称禹姒(文命→纹命)!如图所示:

根据专家何驽教授对二里头“抱龙人”判断,此贵族墓主人是一位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但死亡时,怀中所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此种形式是祭司伶官装束…与史传“禹贡”方式完全一致,即禹王碑“圣浮图”“率姒”入葬法!如图所示:

何驽鉴定说,此伶官墓陪葬品太少,十分简陋,级别不高…正方网友也认为不象传说中的王级陪葬规制,但反方网友认为抱龙人的抱龙形态,与西周金鼎铭文“禹"字“抱虫式”结构完全一致!并根据史料及传说认为,大禹因负鲧罪治水,风雨兼程,甚至“三过家门而不入”,最后因步疾(禹?→脚气)而死,匆匆埋葬…此墓主人C14鉴定年龄为35~40岁之间,符合早逝条件。另外,夏代自证性文字,大禹铭文也在安阳殷墟亚长墓青铜圆斝上找到了!如图所示:

禹铭文“又乙(抱乙)”率姒符号

证明二里头大禹怀中所抱的“绿松石龙形器”转变成二里头其鼎上的网纹符号“姒(乙/巳)”,然后又铸刻在青铜圆斝上,即是禹姒符号。而商契是舜受的火政司徒,专门管理青铜冶炼技术…所以把禹姒符号铸刻在二里头青铜鼎和青铜圆斝上,代表禹生启证据,就十分正常合理了,如图所示:

也由此证明禹居二里头和契居二里岗,因共同治理伊洛二汭而兴建二邑!时间为公元前1700~1600年之间,所以二里头夏商一体,并存发展!并不存在夏早商晚现象,可以彻底否定史记和夏商周断代时间表。所以网友翁卫和指出:

“考古学大多数人认定二里头为夏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错误的…”

②翁卫和又指出:

“殷墟是殷人子履(商汤)所王天下的王都遗址。王都内有大量的王室宗庙祭祀遗址。例如:妇好墓、M54墓都是殷人的宗庙。…”

那么从二里头到殷墟,是大禹和殷侯夏启的都城。史记即“禹生启”事件。那么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的“妇好”又是谁呢?

根据郭老鉴定,妇好为商王武丁的贵妃之一(还有妇妌/妇辛等60多位妃子),时间为公元前1250年,至今如斯…然而,妇好墓规模巨大,文物众多,铭文和甲骨文尚未破译,就匆匆忙忙下结论,未免过于草率…尤其是不仅商汤接不上,连盘庚迁殷也接不上,更无法接续早商和晚夏时间,是十分尴尬的事情…所以目前遭到网友广泛质疑,理由如下:

一,为什么一个贵妃,还是22代商王贵妃,可以与丈夫分葬,单独埋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难道妇好有什么特殊身份,连商王自己和元妃妇妌/妇辛级别都不够?

二,为什么妇好文武全才,伐方平羌,是武丁中兴名将,却在《史记殷本纪》中无一字记录?甚至先秦诸史及野史《竹书纪年》也无记载?

三,为什么甲骨卜辞会这么关注一个22代商王贵妃?连怀孕几次,得病几次都详细记载?甲骨文在祀?还是在戎?

四,为什么妇好生前贵为商王武丁贵妃,死后却冥嫁先公?是什么风俗允许乱伦先祖?甲骨卜辞作者是怎么知道妇好死后之事?他穿越死后世界了吗?

五,妇好一生怀孕二十多次,如果按十月怀胎一次计算,二十次即二十年,何况她还要同时领兵打仗,有时间连续怀孕二十多次吗?何况她死时才三十多岁,时间和身体岂能允许…

六,为什么殷墟王陵区被盗个遍,反而妇好墓未被盗?为什么商王武丁及元妃妇妌/妇辛不随葬宫殿区?难道商王和元妃级别不如贵妃尊贵?

七,如果冥嫁是母系社会风俗,等级森严的商晚社会会允许存在吗?尤其商王武丁又有60多个妃子情况,是母系风俗还是父系风俗?如何解释?

八,为什么妇好墓上会有享堂?没有发现妇好尸骸?连棺椁也没有?殉葬者却尸骸完整?妇好贵妃究竟什么身份,会引来后人如此“长年累月”“兴师动众”祭祀?墓还是享堂?

九,郭老依据的《说文解字》是否与甲骨文本义一致,怎能证明?

也就是说,既然妇好是十分出色的伐方平羌名将,又十分擅长祭祀,为武丁中兴立下赫赫战功,可是为什么《史记》对此却没有一字记载?甚至连先秦诸史和《竹书纪年》也集体缄默,不很奇怪?

如果说,是因为司马迁不知道先秦诸史细节,那么《史记殷本纪》,对武丁中兴及商代各王世系了如指掌,描写甚微…甚至对武丁辅宰傅说和甘盘都不吝笔墨,可为什么偏偏对大名鼎鼎的武丁贵妃却一字不提?是何用意?

如果是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造成了史料缺失和断绝,那么躲过此劫的《古本竹书纪年》同样对此一字不提,不知又是何意?

另外妇好墓上有享堂“母辛宗”,为什么不是妇好宗?为什么没人交待?墓中没有妇好尸骸,真不知妇好墓是墓还是祠…

至于妇好死后冥嫁先帝的“乱伦”行为,及与丈夫武丁分开独葬殷墟宫殿区,且入葬规制反超武丁本人,而且祭祀时间长达数百年,祭品甚多,甚至出现“先王祭后王”的“穿越”礼器,就更匪夷所思了!

尤其郁闷的是,这些疑问至今也没有一位权威专家出来解答,五十多年过去了至今如斯,甚至唐际根在“中国考古大会(殷墟专场)”还以武丁贵妃身份谈论妇好,岂不是咄咄怪事?

如果不是三星堆一声炮响,把一件件奇形怪状的文物忽然摆在世人眼前,让所有人都猝不及防,包括专家学者!那么有人会怀疑妇好墓吗?仿佛一夜之间,连自己是谁都不知道了…所有人都是一脸懵逼,甚至让青年人当成“外星文明”和“埃及文明”,连自己的老祖宗都不认识,岂不是十分荒唐?岂有此理!

只因没有发现甲骨文及铭文,只因《史记》没有相应记载,就让专家黔驴技穷了…至于寄以厚望的“夏商周断代工程表”,竟然采用“偷工减料”的方式抄袭史记和竹书,甚至玩起“夜察天相”的算命鬼把戏!根本没有考古和铭文支持,就更加让人嘲笑不已…如果不是二里头三星堆横空出世,那么这一切问题还将继续存在下去,荒谬乎?荒唐乎?

试问专家们一个小小问题:“是没有夏字?还是我们不认识夏字?是没有证据和资料,还是我们自己脑子出了问题?目前我们依据的《说文解字》能否正确解读甲骨文和妇好墓?为什么二里头断代3800年,三星堆断代3200年,却没有甲骨文?为什么甲骨文只有殷商记录而没有夏记录?除了甲骨文之外有没有其它断代方法…这些问题不很耐人寻味吗?…

为此我建议重解殷墟甲骨文和妇好墓,改用商代铭文和图腾文物,对标二里头和三星堆来研究甲骨文,彻底躲开距夏1000多年的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可是,此倡议并未得到有关专家注意,还是我行我素,无知无觉,为什么呢?

既然殷墟妇好墓距夏最近,且规模巨大,铭文众多,是否可以作为夏代纪年参考?而郭沫若对妇好墓的鉴定是否存在错误?一个女人文武双全,伐巴平蜀,又擅长祭祀,却没有记载,这可信吗?…郭老依据《说文解字》认为的女铭文是女人,妇好冥是妇好分娩…但证据是什么呢?

妇好铭文解读

①根据“妇好”铭文在甲骨文中的行文顺序应是“帚子女/帚女子”,并不是婦好!因为帚和女是分开的,说明是两个不同的字,不能强拉硬套成妇!郭老依据《说文解字》“拉郎配”,必须放弃!

②“帚”铭文外形酷似一棵树!对比甲骨文及三星堆文物,应是青铜树形象,如图所示:

根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汤谷中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会意帚即汤谷扶木,即史称的轮流执政的禅让制启木和神木华表!如图所示:

铭文“帚”是周人的简化写法,而甲骨文“凤”字是商人对青铜树的象形描摹,如图所示:

③妇好“女”铭文,许慎说是女人,母字两点为乳,但经过三星堆文物对比,反而更象跪坐面具人形象,“两点”是面具双眼“直目正乘”…引申为王位继承人之义,如图所示:

与此同时,妇好铭文礼器中也陆续发现了跪坐面具人形象,如图所示:

说明“铭文女”和“跪坐面具人”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关联…《大荒西经》载:“有人戴胜,虎齿,有狗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说西王母头戴一块奇怪的“胜”物,有锐利如虎的牙齿,有一条像狗那样弯曲上翘的尾巴,住在洞穴里。《西次三经》:“西王母其状如人,狗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而“戴胜王母”,与二里头及濮阳西水坡/石峁/良渚龙虎图腾有继承关系。如图所示:

戴胜王母面具

③最后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妇好“子"铭文,如图所示:

为什么甲骨文“子”与金文“子”不一样?头上有三根线或羽毛?再观察一下如下两枚“妇好铭文”:

为什么此二枚“妇妇铭文”中竟然没有“子”铭文?只有一只玄鸟为代表?是不是说明玄鸟可以代表子?子即玄鸟?根据目前出土的青铜树分析,树枝上应站九鸟一乌,即“九鸟居下枝,一乌居上枝”,但目前尚缺一乌,也就是金乌,而目前在三星堆文物中已发现此金乌了,大家对比一下甲骨文“子”和金乌形象,是不是都有三根羽毛?如图所示:

说明什么?说明“子”铭文就是“金乌玄鸟"化身…它居在帚木上,执行启王权力!也就是《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之乌也!及《淮南子·精神篇》中“日中有陵乌”…郭璞注解说“中有三足乌”也!《大荒东经》中说“有葛国,黍食,使四鸟…”,金沙遗址出土“使四鸟″金箔文物也,如图所示:

二里头出土“三足乌”青铜子爵也,如图所示:

说明“子”铭文并不是许慎讲的儿子之人形,而是金乌玄鸟!即少昊“玄鸟负日”之太阳鸟也!如图所示:

“玄鸟负日”源自山东大汶口文化和庙底沟文化的融合产物,也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的象征,如图所示:

双鸟负日牙雕(河姆渡)

负日玉鹰(凌家滩)

所以综上所述,根据史记“少昊孺颛顼”史实分析,妇好铭文应是少昊玄鸟氏族商契与颛顼高阳氏族大禹结盟的契约符号,是指公元前1800年左右,为了共同治理洪水而设置的禅让制度,即夏启制!考古地望即二里头→下七垣→岳石文化带范围,如图所示:

而妇好铭文即夏商周结盟的行启符号,如图所示:

《殷墟书契后编》收有“甲申卜,即贞,其又(启)于兄壬。于母辛宗(妇好墓)。”说明母辛宗即夏启祠妇好墓,母辛宗是商人祠堂,启祠是夏人祠堂!妇好墓是周人祠堂,夏商周共祖启制,夏启不是禹子,而是佐禹治水有功受舜封的商契(契是启古音及周人写法)…汉史专家搞了大乌龙案!

不过问题也来了,因为《史记》讲“禹生启,家天下”,又讲“益让启位,避居于箕山之阳”,但《竹书纪年》却说“益干启位,启杀之…”,“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困尧于平阳,取之帝位。”韩非子《说疑篇》也讲,“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而天下誉之。”说明质疑《史记》尧舜禹禅让,在先秦时代,尤其是战国《竹书纪年》时代就已大量存在。

那么《竹书纪年》比《史记》真实吗?此书是由春秋晋国人始著,并以战国魏国史官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西晋咸宁五年(公元前279年,另说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不准(音否彪),盗挖魏襄王墓时发现此书,亦称《汲冢纪年》。此书共十三篇,叙述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6),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注意,《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又重整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比如古本开篇讲夏代,今本开篇讲黄帝,为什么不一样?是不是说明战国之前竹书只有夏代无黄帝?宋儒之后篡改之了?

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验证了《史记殷本纪》商王世系后,挺史派人士便认为《史记》绝对可信!但同样精准记录了商王乃至夏王世系,并且成书时间略早于史记200多年的《竹书纪年》(汲冢竹简),却落得个原本丢失,支离破碎,身首异处的下场…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是因竹书时间太久,管理不善,造成记录佚失的话…那么史记同样面临这种情况,为什么没有被毁损?俗话说得好,“口无遮拦”,揭人短处,往往得罪当权者,所以竹书被当成“伪史”销尸灭迹也属正常…借用郭沫若名言,“欲要研其史,必先掘其陵”,不信再看考古挖掘吧…

亚长墓鉴定

专家对殷墟亚长墓主人骨骸查验后发现,此人死于七处外伤(残缺右臂),属于非正常性死亡!如图所示:

根据对亚长尸骨锶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亚长并非来自安阳本地,而是来自沿海地区。符合商契山东少昊氏出身…另外,墓主人是趴在棺里、脸朝下入葬的。考古上称之为俯身葬。对此有两种看法,一个是凶葬,意外死亡的本族风俗表征;一个是王权象征之葬,比如“持权杖+俯身葬。

而亚长墓出土的“亚长”铭文,经观察为“持杖之戴羽酋长”形象,与二里头抱龙人装束完全一致,并且脚趾有变形,骨骸有花椒坑,同墓出土的青铜手器(手杖)及金沙遗址出土的“鱼凫王”黄金权杖产生逻辑关系,证明亚长与大禹都有脚疾(禹?),是治水留下的后遗症,符合商契伯益佐禹治水史实,如图所示:

那么问题来了,根据《竹书》所载“益干启位,启杀之”,说明启是杀益之人,并非被人所杀,那么被人所杀的亚长是启还是益?

史记有“益让启位,避居于箕山之阳”,《竹书纪年》有“益干启位,启杀之,《山海经大荒东经》有“有易杀王亥”,谁对谁错呢?根据山海经分析,如图所示:

王亥因“仆牛”被有易氏所杀…而在亚长墓和妇好墓出土大量仆牛文物,如图所示: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泄十二年,王亥为了解决牛羊过剩的问题,与其弟王恒决定选一些有活力的牛羊,送至有易国(今河北省易县一带)。有易氏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帝泄十二年,杀害了王亥。如此证明亚长即是王亥!

那么王亥是益还是契呢?王国维认为王亥是契6世孙振,因为甲骨文“高祖王亥”之“亥”是振本字辰,如图所示:

但经过仔细对比后,“亥”并不符合“辰”字形,反而更象“枭/袅/凫”的本字,即少昊玄鸟形象,如图所示:

说明王亥应是王袅或王凫,也就是鱼凫王(王凫即凫王)!当然,契/益/振都是少昊玄鸟氏子孙,尚不能确凿谁是王亥…但能称“高祖”的人,甲骨文中有“高祖河/岳/乙/夔”等10多位先人,辈份应是先商十三王地位。但敢称“高祖王”的人,目前只有亥一人,说明什么?说明亥是高祖中的王者,而根据甲骨文“王”字分析,呈倒置的钺形,如图所示:

证明亚长王亥是持钺者,而亚长墓中随葬的铜钺就有7把,比妇好墓4把铜钺还多3把!其中6件铸有'亚长'字样,另有卷头刀3把、铜戈73把、铜矛78把、铜箭头800多枚,是出土青铜钺最多的殷墟墓葬…证明亚长生前的确是军权拥有者,有网友称亚长为武官,也有道理,但级别略低,仅与司马相似!因为亚长是王也!如图所示:

尤其是亚长墓位于殷墟宗庙祖庭区内,身份绝不是契6世孙振所能达到的…所以,高祖王亥不会是振,只能是商祖契,或是伯益!根据《山海经》“帝舜生戏,戏生摇民”分析,“戏”甲骨文是“持戈”者,十分类似司马→益,如图所示:

所以亚长可能是契,也可能是益…那么问题来了,《竹书》所载“益干启位,启杀之”,史记记载“益让启位,避居于箕山之阳”,《山海经大荒东经》讲“有易杀王亥”,谁对谁错?怎么办?继续看考古吧!…

“商丘计划”

八十年代中期,考古学家张光直发动“商丘计划”,以期发现王亥墓或成汤墓,但挖掘20多年无果…仅发现了古宋国城址和岳石文化层…让张光直死不瞑目!

而与此同时,唐际根在殷墟发现了洹北商城,把二里岗与殷墟之间的空白接续上了,轰动一时…另外,周口考古队在鹿邑太清宫也发现了无名氏“长子口”墓,也轰动一时,初定老子墓,后定西周长氏贵族墓,于殷人有涉…但因史无所载,铭文解读至今无果!

“长子口”墓(鹿邑)

其实根据十字椁棺及棺中出土虎头玉人俑分析即是张光直寻找的商汤墓,俗称丹朱墓,为什么呢?

因为“十”即玄鸟子图腾,代表商契,亚长象征!殷墟王陵区几乎都是十字墓道,如图所示:

“子”即契姓,“口”即鼎形,汉字为“其”,俗称为启,讹为丹,所以长子口即长子其或长子丹!先秦也叫燕子丹或契丹及丹朱,河北燕下墓出士易水三戈,铭文“祖父启”即长子丹朱之名号,与长子口三戈一脉相承,号称武汤戈!如图所示:

也即古宋国主长子其也!民间讹长为老,讹其为丹,故称老子丹,鹿邑有老丹台(即老君台),当然史记正称长子其,西华有箕子台遗址!淮阳民间有太昊伏羲及布老虎风俗信仰,即是殷商遗风!如图所示:

淮阳太昊伏羲陵

鹿邑老子庙(老君台)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长子口墓出土虎首玉人俑正是囚尧困丹朱的虞舜形象,丹朱为报仇逐舜南逃九嶷山未果,死葬鹿邑(归德城)“长子口”墓中,仅以仇俑虞舜玉人随葬之…如图所示:

但问题来了,根据《史记》记载,商汤应是黄帝第17代孙及商契第14代孙,何以称商汤为黄帝5代孙,契侄,尧子丹朱?差十多代呀!而且商汤的先商13王哪里去了?商汤灭夏代17王桀又在何处?…

其实,这就是史记夏本纪的问题!也是广大网友为什么质疑夏代问题之根源…因为周武王姬发是黄帝第19代孙,与黄帝17代孙商汤仅相差两代,怎么可能?如图所示:

若按照一代五十年算起(平均值),两代时间仅差100多年,据《夏商周断代表》结论:商汤灭夏至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600~1046年,共500多年,经14世共17代王,但史记记载商周两王,时间仅差100多年…这不矛盾了吗?商代500多年17王变成两代王100年了吗?如此一来商汤灭夏不就没了吗?

当然,如果商汤升至商契一辈就没问题了…但商汤的先商13王及夏代17王又跑哪里去了?商汤灭夏的夏桀呢?…所以目前说,不是史记记载有错,就是近代考古有问题!

而目前根据王国维和郭老等考证甲骨卜辞,证明史记17代商王是存在的(稍有误差),那么史记中的商汤就绝不会是商契14世孙了!只能和商契伯益,或丹朱一辈才能满足17代商王时间…如图所示:

那么先商十三王和夏代17王及商汤灭夏就一定有另外的解释了…也许夏代17王就是先商13王也!先商即夏!商汤灭夏就是有易杀王亥了…如此,二里头身份就清楚了…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约公元前1650年,商契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契受启位,史称禹生启契,封商地安阳。而伯益受司马,心怀不满,故约公元前1638年,与绵臣丹朱合谋,利用仆牛之机设美人计杀死商契,放葬亚长墓中,经称“有易杀王亥”。竹书纪年称“益干启位…”。

公元前1632年,后启上甲微(虞舜/夏桀)协迫伯益之兵替商契复仇囚尧和丹朱。伯益偷偷放跑丹朱,即“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与兽,名曰摇民”。四年后东窗事发,舜复杀伯益。竹书纪年称“益干启位,启杀之”。

公元前1628年,丹朱自号武汤(汤誓),逐虞舜于鸣条(山西夏县东下冯),铸司母辛鼎于妇好墓中,改启祠为汤亳“母辛宗”,都洹北商城,形成商汤亳祀,即“帝喾而郊冥,祖契宗汤”之殷商礼制,如图所示: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又把“母辛宗”恢复成妇好祠(夏后启祠),俗称周弃祠。并铸妇好鼎和妇好龙虎铜钺两把,及妇好礼器109件祭之,并刻“妇好冥”及“宰丰(商契)”匕骨辞述之,恢复“帝喾而郊鲧,祖文王宗武王”夏祭,如图所示:

“妇好(商契)冥”卜辞及“宰丰(商契)”匕骨(中博馆藏),卜辞曰:

“壬午王田于华燕(安阳),凫王司戊母(商契名号),赐宰丰宅(母辛宗)小都邑,在五月凫王六祀刻曰。”

证明殷墟与二里头二里岗早在商汤时代(公元前1700年~1600年)就存在了,而且与大禹商契同时代!即“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契至汤八迁”之时!所以根据“亚长墓”商契身份分析,“长子口”墓即商契子侄尧子丹朱是也!先商13王不是契子孙,而是帝喾颛顼两大氏族的13王也!

所以翁卫和指出,“现在的古史还原两地都少了几百年,造成华夏文明探源在“时间、空间、王代”上的混乱…”十分深刻!

英国几世啥意思

几世代表是第几个用这个名字的国王,比如路易十四就是第十四个叫路易的国王,路易是他的名字不是姓,路易十六就是第十六个叫路易的国王。

只是用来区分先后顺序的,其中路易十四和路易十六有血缘关系,路易十六是路易十四的曾曾孙,不是所有的存在血缘关系的。

十四世与十四代有何区别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为什么不杀十四世、十四世与十四代有何区别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蔡伟杰x包慧怡x陆大鹏 世界史 和 全球史 ,有何不同 译想论坛③

标签:# 我的# 四代# 有何区别# 网站# 十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