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以及不建议打孩子李玫瑾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对自己的孩子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孩子一有错,就想揍他,怎么办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孩子犯错并触犯了底线,家长该打还得打!
她说“家长的错误在于,该管的时候不管,不该管的时候他管”。
孩子3~6岁时候管起来容易,小时候如果管不好,等到孩子青春期再管他敢跟你闹。
怎么闹呢?一是孩子离家出走,二是孩子以自杀威胁,包括跳楼自杀。
所以孩子犯错如果触犯了家长底线,适当地“揍一顿”并不是坏事。小时候不管,孩子长大了就管不了了。
什么是孩子触犯底线呢?
●没达到目的就威胁,该打还得打!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乱摔东西,该打!
●不遵守规矩,破坏与家长制定的规则。
●不尊重父母和其他的家庭成员,该打!
孩子如果没有以上这些情况,家长就不能乱打孩子了。家长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多与孩子沟通讲道理。一手硬一手软,这样教育孩子才管用!
和孩子讲道理,怎么讲?
孩子不听怎么办?
1.讲道理要对事不对人,要就事论事,不要上升到孩子的品质上,不要空空而谈。
比如说孩子作业写错了,你告诉他正确的方法就行了。不要上升到“你怎么那么笨”这些人身攻击上,这会影响孩子学习积极性。
2.不在孩子同学或小伙伴面前批评孩子,孩子错了回到家里再讲道理。孩子虽小,同样也要面子。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很难,要毁掉孩子的自尊很容易。“打人不打脸”,孩子也是一样的。有些家长当着孩子的面互相攻击,这样的家长很愚蠢!
3.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家长认为是对的,往往孩子不一定这么认为。在责骂孩子之前,我们要搞清楚孩子真的错了吗?
有一次我对孩子说“牛奶已经凉了快点喝”,孩子对我说“那是你认为的凉,我还是觉得烫”。很多时候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影响了对孩子的评价和判断。
比如说我的孩子很讨厌口算,因为他觉得口算很浪费时间。可是老师的作业要完成,如果逼他完成孩子更加反感。那么我会允许他先玩一会儿再写。
4.家长发火之前,先认清自己发火的原因。要将情绪与行动分开,不要让不良情绪控制自己。
孩子小时候都会犯错,我们不也是这样过来的吗?在完成揍孩子这个动作之前,要搞清楚是不是真的值得揍?很多时候揍过之后自己就后悔,那么我告诉你这说明你揍错了。
经常揍自己孩子的家长,其实小时候也被父母揍过。这种心理现象很奇怪,你曾经发誓绝不让自己的孩子像你小时候一样,但你却偏偏就做了。
所以揍孩子有遗传性,在你付出“揍”之前要想清楚。如果你经常揍你的孩子,你的孙子以后也会被你的孩子揍!
做一位理智的家长很难。我们都需要修炼!陪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们心理成熟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感激我们的孩子,给你机会与孩子一同成长!
俗话说“不打不成器”,培养教育小孩,究竟需不需要打
相信很多爸爸妈妈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都会纠结,要不要教训孩子。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因此棍棒教育在中国广为流传,大部分家长在生气的时候,都会忍不住去打孩子。孩子到底能不能打呢?
其实孩子是需要家长管教的,特别是针对一些从小就十分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如果家长放任不管,以后指不定犯什么样的大错,与其让社会教他们做人,还不如家长提前做好预防。所以打骂孩子不可能完全杜绝,不过凡事都应该有个度,家长和孩子由于力量悬殊,如果在激发矛盾后家长们可能因为激动而下重手,这肯定会对孩子健康造成伤害。因此每次跟孩子动手时,可以象征性的吓唬一下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事情的严重性并且以后不敢再犯,这样自然能有效帮助孩子改正错误了。
记得小时候我父亲对我得教育方式就是打,那时真的很恨父亲,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坏的人,现在长大了,他也不在了,现在知道他是为我好了,还经常怀念他!管教孩子,特别是男孩子,适当的武力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样最简单,最快捷,最有效!但不能打的太过火,要学会打后沟通,不能只打一顿,后面没有说辞!那样孩子也会学的很暴力,以后遇到事情,也会选择用暴力来解决,这样不可取!要多给孩子沟通,这种沟通并不一定是交谈,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孩子长期生活在暴力、恐惧中,那么他就会变的没有安全感,以后步入社会也会很封闭,不合群,所以打孩需谨慎呀!
对于打孩子的问题,这种行为肯定是不提倡的,孩子也是需要得到尊重,应该平等相处,就像家长对待成年人一样,肯定不会随便打成年人,因为家长知道打人是不正确的,同理,打孩子肯定也是不正确的。但是,如果孩子做错事情,屡教不改,好言相劝无用,这时打一顿也许能让他记住教训,起到不错的效果。但是一定要注意,打孩子不是情绪的发泄,一定要明确告诉他挨打的原因,并且打完要及时安抚孩子的情绪,消除负面影响。总之,能不能打不是重点,关键是什么时候打,怎么样打,这个度能把握好的话,那么可不可以打孩子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打孩子只是一种手段,不是最终目的。同样的只要是打孩子,作为父母的言论也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子从中能够学到什么,爱和敬畏缺一不可。如果撒谎还理直气壮的时候,有些孩子选择用谎言掩盖事实,但是被家长抓包的时候还特别理直气壮的说自己没有撒谎,当多次确认没有结果的时候,家长就不必再讲道理了,直接拉进小黑屋揍一顿就好了。打完之后就要问孩子为什么要撒谎,如果只是因为害怕承担责任,这时家长就要好好反省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哪些问题,让孩子不敢承担责任。搞清楚事情的缘由,也打完之后,再告诉孩子以后遇见事情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我们每个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自己各个家庭特殊的方法有,但有一点一直在强调,是什么呢,给孩子树立边界意识。也就是告诉孩子什么事能做什么事不能做。具体到什么样的事情,拥有什么的规则是最好的。
孩子哭闹时应不应该打她制止
几乎每个孩子都会有大发脾气、大哭大闹的时候,当父母不能理解他们的需求,当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当他们想要发泄情绪时……他们就可能会以哭闹的方式来表达。这很常见,也很正常。
而面对孩子情绪失控、大哭大闹,父母们的处理方式又不尽相同——有的赶紧各种哄,希望孩子立刻停止哭闹,有的父母采取大声喝止的方式,有的干脆冷处理。这些过激的方式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厉害或是暂时的被压抑,下次碰到类似情况还会反复。严重情况甚至会造成心理堵塞。
其实,这些方法都不建议,最好的应对办法是,给予共情。说白了,共情就是允许孩子哭,给他哭的权利,并且尊重他的这个权利,而不是进行立刻的制止或打压。
一般孩子情绪上或者行为上出现问题,就意味着他其实需要父母的理解、关怀。因此,父母对孩子表示出的共情,恰是孩子最需要的,它能让孩子体会到,“我是被接纳的,是被爱着的,是值得爱的。”
父母给予了孩子共情后,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疏导,也能有更多精力去深入认识自己,以及学会自我管理。
宁可打人也不能吃亏,家长的“不吃亏教育”,对孩子真的好吗
谢谢邀请。
当孩子吃亏,有人教育孩子“打回去”,有人教育孩子“吃亏是福”。作为父母,究竟该怎么办?
如果孩子被打,你会支持他打回去吗?中国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在做客节目《开讲啦》时,她给出了肯定的回答:打回去。她还举了自己孙女在幼儿园被小男孩抱起又摔下的例子。李玫瑾教孙女,可以揪住对方耳朵,直到对方放手。李玫瑾指出,要增强体格,学会自我保护,“孩子一定要有体育锻炼。有运动,就有爆发力。有爆发力,就不容易被欺负。”另一种观点是“吃亏是福”。主张选择让孩子避让或者忍耐——能承受委屈的才能成大器。何况孩子还处在受教育阶段,跟同学之间发生点矛盾是难免的。打——毕竟是以暴还暴的暴力手段,教育孩子还手打对方会让孩子学坏,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其实困惑的根源在于不辨前提,只看做法,实际上还是一种非此即彼、将本来并不矛盾的“统一”人为对立起来的非辩证思维。
李教授的回答“打回去”的前提是——孩子受到对方恶意的暴力,面对这种情况,作为父母总不能告诉孩子:当别人打你左脸的时候,你要忍耐,等着别人打你的右脸吧!面对暴力,我们一味地忍让,结果一是会助长暴力的嚣张气焰,二是让孩子形成懦弱、逆来顺受的奴性性格。这种“一味忍让的甘地式”教育实不可取。从法律上讲,不是也讲究正当防卫吗?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孩子偶尔吃亏,就不分皂白地教育孩子“一定要打回去”,如此一味地鼓励孩子“打回去”,岂不是相当于教孩子以暴制暴吗?他人打了一拳,你一定要还之以一脚吗?恶人伤害了自己的亲人,你也一定要伤害对方的亲人吗?那和影视剧中的江湖报仇有何区别呢?在当今的法治社会,别人怎么对你,你一定怎么对别人,以牙还牙,有仇必报,这种极端主义的价值观是要不得的。我们的祖先一再讲究和为贵,以德报埋怨,以善感化恶,这种优良的文化传统还是应该传承和发扬的。
我十分欣赏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殷飞的观点:
应当教育孩子,有区分地对待。"打不打回去"不是简单的对立,应该分清具体情况。很多情况下,孩子被打可能只是偶然情况,因为失误或玩笑过头,这种情况下应该教孩子学会包容。而面对有针对的、故意的欺凌,应该反抗。而反抗的形式有很多种,除了打回去,还可以寻求老师、父母的帮助,甚至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李玫瑾建议的“打回去”,也是在特定事例情境下的建议,不是一概而论的。孩子在学校被打,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两个小孩能解决的。“被打的孩子很可怜,其实有时候,打人的孩子也很可怜。有的孩子习惯性地打人,可能是因为心理上的偏差,这很可能是特殊的家庭成长环境导致的。对于这种孩子,学校心理健康老师应该进行心理评估,给予适当的帮助。”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