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作为项羽叔父的项伯为什么会倒戈刘邦,而不帮助自己的侄子和项羽不采纳别人建议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项羽当年要是听了范增的话,结局会如何
如果在鸿门宴上,项羽能虚心听取亚父范增的建议,杀了刘邦,中国历史就一定会改写,但结局他不一定称帝,但有希望称帝。他如果称帝,必须从以下几方做起:
一树立远大志向。要像秦始皇那样雄心勃勃,建国立业。不能小胜心安,称霸即可,要有建国称帝远大志向。
二要胸怀宽广。要虚心听取下属建议,不能狂傲,独断专行。
三不能感情用事。如果抛弃原则,只讲义气,感情,自毁前程,难成大事。
四要讲信用,以信取天下。
五要善于团结他人,让广大将士紧紧团结自己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假若项羽做到以上几点,就有可能建国立业,登基称帝。
司马迁为什么把项羽写成悲剧英雄
回顾他的生平事业历程,悲剧主义的确浓厚。
1、楚国大将军项燕的后代,流淌着贵族的鲜血,在重振家族的道路上,是冲锋陷阵的霸王。巨鹿之战,率领2万人马对敌军20万,一战成名。天下无人不识。
可惜,“垓下战败自刎”是他末路的终点。年少时有敢于代秦的宏大志向,作战时有破釜沉舟的战斗勇气,即便骁勇善战,所向披靡,有如此亡秦壮举,却也最终落得个乌江自刎。
2、文章写了四件事。—是项羽已穷途末落,已被汉军重重围住;兵少食尽,战士厌战,四面楚歌。二是项羽把战败归咎于“时不利”、“天之亡我”、“骓不逝”,却没看到自己致命的败因——狂妄、轻敌。三是作者重点写项羽突围,尽显英雄本色。
渡河之后楚军一百余人,最后仅二十八人,与当时重围的五千汉军相比可说是九牛一毛。四是项王不肯回江东重旌旗鼓。他对亭长之言,反映了项羽的自愧,无颜回江东。到底回江东是成是败,作者未加评定。但杜牧太乐观了,他有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作为项羽叔父的项伯为什么会倒戈刘邦,而不帮助自己的侄子
项伯就是项羽的灾星,至少三次出手帮助刘邦,让他躲过了灭顶之灾,项伯也因此被刘邦赐姓刘,封为射阳侯。放着自家人不支持,反而吃里扒外勾结刘邦,项伯因此被后人讥笑。倘若他助侄子项羽成就帝业,封侯只是起步价,何至于得了块小封地,后来还被夺封了。
项伯至少给予刘邦三次帮助,分别是:
第一次:函谷关前,给刘邦通风报信
刘邦攻入关中后,拿着楚怀王的鸡毛当令箭,立刻封锁函谷关,想关起门来称王。结果被自己的部下曹无伤,在项羽面前摆了一刀。项羽当即挥兵函谷关,所谓天险,在项羽的勇猛面前就是朽木一块,迅速被攻破。
项羽计划第二天就灭了刘邦,以项羽的战斗力,失去函谷关庇护的刘邦,在他面前就是不堪一击的豆腐渣。
就在刘邦危在旦夕的时候,项伯夜闯刘邦营地,把这条军事行动计划,透露给了好友张良。在张良的引荐下,项伯与刘邦见了面,并答应帮他说服项羽取消军事行动,并让他一早就去项羽大营,亲自做解释。
如果没有项伯的通风报信,刘邦死到临头都不知道!
第二次:鸿门宴阻止范增刺杀计划
这段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不细说。项伯为了帮刘邦,可以说毫无顾忌地站到了刘邦这一边,亲自拔剑上阵,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项庄。
第三次:项羽分封诸侯,项伯帮刘邦讨得汉中
秦灭亡后,项羽大封诸侯。不过项羽这件事做得很不公平,导致后来天下纷争不断。其中刘邦就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起先他仅仅得到了巴蜀之地,亲手打下来的三秦之地,被项羽封给了章邯等三人。
项伯在张良的收买下,亲自为刘邦当说客,说服项羽将汉中之地封给了刘邦。这样一来,刘邦实际拥有了秦岭以南大片沃土,也为将来兵出汉中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如果没有汉中地区,刘邦很可能被困死巴蜀!
项伯为什么会背叛项羽,史书没有太多明确交代,但从分析中,还是可以略知一二。
因为张良的关系,被刘邦收买项伯第一次帮刘邦,是由于张良的关系。项伯当年杀人,被秦朝官员追拿,在张良的救护下,他才躲过了大难。项伯之所以夜闯刘邦大营,其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帮刘邦,而是为了救张良。
之所以转而帮助刘邦,完全是张良的原因,当然,也许跟刘邦不遗余力的贿赂,甚至跟他结成儿女亲家也有关系。
可见项伯此人有个最大的毛病,为了个人的小义,完全不顾集体的大义,甚至为了个人的私利,随时可以牺牲集体的利益。
张良这是吃准了项伯的这个软肋,轻而易举地虏获了项伯。或许此后项伯已经变成了刘邦安插在项羽阵营中的棋子。
项羽的猜忌心理,内部缺乏凝聚力项羽阵营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缺乏凝聚力,这跟项羽耳根太软有关系。或许他个人能力太出众,骨子里不大瞧得起自己的部下,总觉得自己勇冠三军,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一切。所以项羽对部众相对来说比较吝啬,甚至苛刻,乃至于猜忌。
当初陈平一条并不高明的离间计,让项羽集团的顶梁柱范增,轻而易举地被项羽排斥,结果郁闷死在回乡的路上。
连范增都能被猜忌到这种程度,其他诸将,包括英布、季布、龙且在内,都一度不敢多说话。虽然没有证据表明项伯也受到了猜忌,但项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想独善其身恐怕难度也会比较大,至少危机感还是有的,亲情也不能代替这样危机感。
不排除项伯真心认可并支持刘邦有没有可能,项伯真心拥护刘邦呢?也许存在,至少不能排除。
当初项伯帮助刘邦后,能与刘邦结为女儿亲家,说明项伯对刘邦有不同凡响的认同感,否则如果为了钱财,就当一次交易好了,为何无事生非,弄出那么多麻烦,就不怕将来在项羽面前东窗事发吗?
所以,很可能项伯被好友张良说服,认定刘邦才是真龙天子,至少比他那个侄子强,后来他其实就是刘邦的间谍!
有一个明摆的事实,假如项羽取得天下,他这个叔叔至少封侯,最大可能是封王。改投刘邦,封侯基本是他的上限,这个简单的账项伯不可能不会算。他认定项羽能给的“王”就是水中花,而刘邦的“侯”却是实实在在的,非此不足以解释项伯的背叛行为。
导致项羽兵败自杀的致命错误分别是什么
项羽最致命的硬伤只有一个:刚愎自负,既无自知之明,更无知人之明。项羽临死前曾说“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可见他至死都没有看清楚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缺陷,还把一切都归罪于天意,这是多么可悲又可怕的事情!
我们现在分析项羽这个人,谁都能罗列出他一大串的缺点和不足:诸如沽名钓誉、目光短浅、妇人之仁……我们都知道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项羽也是人,不可能那么完美。事实上,很多英明神武的帝王也是一身毛病,一样能够成就霸业,说明缺陷是可以弥补或者改正的。所以,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自知,不懂得扬长避短,连自己的缺点都认识不到,如何去改正?项羽不但不自知,反而刚愎自用,无视他人的意见,看不到他人的长处,始终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楚汉相争前期,韩信、陈平、范增这些人都在项羽手下,但凡他能用好其中一个,何愁霸业不成?后来这些人先后离开项羽,正是因为彻底看透了项羽这个致命的硬伤,根本无法逆转。
反观刘邦虽然识字不多,出身低微,也是一身毛病,但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深知自己水平不高,只靠自身条件是没办法成就大业的,因此他遇事总是会问身边的人“为之奈何”——你们高明,告诉我怎么办吧。刘邦曾用一段经典的话对自己和项羽进行了比较:“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这首何等的大智慧!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既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又能了解自己的长处,这才是取胜的王道!
总结:有自知之明可以更好地看清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劣,扬长避短,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有知人之明可以更好地看清别人,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让别人的智慧为己所用。可惜一代霸王项羽至死都没有明白这个道理,枉费英雄之名。
关于本次作为项羽叔父的项伯为什么会倒戈刘邦,而不帮助自己的侄子和项羽不采纳别人建议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