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连体牙冠的优缺点,医生不建议穿连体内衣吗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连体牙冠的优缺点
1.连体牙冠的优点是可以更好地修复牙齿缺损,外观美观,使用寿命长。2.连体牙冠的缺点是需要磨掉一定的牙齿组织,可能会对牙齿造成损伤,且费用较高。3.此外,连体牙冠的材料种类也有很多,如金属陶瓷、全瓷、锆石等,不同材料的优缺点也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
宝宝刚出生穿什么呀,连体衣有必要买吗
刚出生穿连体衣不太方便,买几个小上衣就可以了,下半身用尿布或纸尿裤,也不用穿裤子。小孩子排便比较频繁,需要经常换。我家宝宝前两个月的时候都是没穿裤子的。就是上身穿小衣服,下身包着小被单。方便随时换尿布。
医生护士为什么都穿白大褂
(文:性感的小脚脖)一提起医生,我们心中最先闪入的一定是某个手持手术刀、身穿白大褂的形象。病人在医院,最为放心和信任的人也一定是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在美国,几乎所有医学院的新生,在执业前都能获得本校师长赠送的一套白大褂,以示作为医师的神圣与责任[1]。医生职业已经与白大褂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可这样的绑定从哪里来?
在过去,医生穿什么?在现代医疗出现以前,医生还不知道白大褂为何物。严格来说,那时候他们还没有统一的着装,而以穿戴便服居多[2]。比如,欧洲中世纪的医护人员一般穿着宗教色彩浓厚的深色长袍,还会配上一顶特色小毡帽。因为他们多是由神职人员“兼职”,因此这些业余医师平时穿的工作服(教会服)也就顺理成章成了他们行医时的服装。而中国古代医师也都是宽衣博带,以一副普通知识分子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比如张仲景、李时珍。
左:欧洲中世纪牙医。右:李时珍。图片来源:wikipedia.org
18世纪末的欧洲,随着宗教势力日渐式微以及男礼服(frockcoat)开始流行,欧洲大陆的医师们纷纷脱掉教会缁衣,开始换上黑色燕尾服,并佩戴一顶高高的礼帽,彬彬有礼地穿梭在病床间。这一时期医生的着装也体现出他们不断攀升的社会地位,医生由过去的行医/游医成为了拥有专业技能的精英化群体。
法国画家亨利·热尔韦(HenriGervex)1887年的作品《手术前》。图片来源:Muséed'Orsay,Paris,France.
尽管过去的医疗事业对医生着装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但在非常时期,一些医生还是使用过统一的服装。当17世纪黑死病(BlackDeath)再次侵袭欧洲时,在欧洲大陆的医师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瘟疫医生(plaguedoctor)——他们负责防治疫情扩散并解剖瘟疫患者。
瘟疫医生的“标配”包括一件齐踝长的大衣,一个鸟喙状的面具,一顶宽边沿帽和一杆长手杖。这套装扮据传是由法国皇室的首席医师查尔斯·德·洛莫(CharlesdeLorme)设计[3]。在当时这套衣服能在一定程度上隔离瘟疫病菌,大衣通常是由硬皮革或蜡染过的帆布制成,并由药材和香料浸透;形如鸟喙的面具带有玻璃眼镜,而鸟嘴尖儿也塞满了药草和香料,当时人们认为这些带有芬芳的物质能够隔绝“瘴气”,以避免瘟疫医生受到感染;帽子则用来表示自己的职业;手杖可以检查并接触瘟疫患者,还可以剥除他们的衣物[3]。
瘟疫医生的典型形象。由于其面相惊悚、怪异,瘟疫医生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有不少电影、游戏基于其创作形象,如《所罗门凯恩》《刺客信条》《饥荒》等。图片来源:wordpress.com
虽然瘟疫医生的着装看起来并不美观,甚至还有一些惊悚,但它却成为近现代以前医生为数不多的代表性着装。
白大褂是怎么来的?19世纪中叶,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路易斯·巴斯德(LouisPasteur)基于一系列研究,提出微生物感染是引起人类和动物的疾病起因。他发现酒类饮料中的微生物是让饮料变酸的罪魁祸首,并因而想到环境中的微生物也可能会让人生病。
巴斯德的“细菌致病”思想成功引起了英国一位外科医生约瑟夫·李斯特(JosephLister)的注意。在此之前,李斯特已经发现了一个规律:如果骨折病人的创伤是开放性的,也即骨头戳破了皮肤、伤口暴露空气中,那么这个病人就离死期不远;而那些骨头只碎在皮肤之内、创伤非开放性的患者,大多数都能康复出院[4]。他随即意识到,是不是医院凌乱的环境,医护人员粗陋的习惯,以及他们身上沾满脓液、血迹、肉渣的便服,使得手术室内充斥着大量的细菌,最终导致病人因感染而不治身亡。
改进消毒制度的外科医生李斯特。图片来源:wikipedia.org
为此,李斯特开始对他的病房进行改革,比如所有的手术器械都要提前用苯酚(phenol)浸泡消毒,医师在手术前也需要用5%浓度的苯酚洗手,他们还需要换上干净洁白的衣服作为手术服[5]——这便是现代白大褂的雏形。通过这些措施,李斯特使得病房中的术后死亡率从50%下降至15%[6]。
遗憾的是,李斯特的这些改革举措在当时并未得到同行们的认可。当时,微生物学才刚刚起步,并没有多少专业人士认可“细菌致病”,更别提要让他们相信“收拾房间,换件衣服”就能减少术后死亡率。直到1875年,慕尼黑一家医院将信将疑地采用李斯特的举措后,将原来超高的术后死亡率一举降低至1%,李斯特这些“消毒隔菌”的理念才一炮打响,越来越多的医院争相竞仿,作为隔菌措施一部分的白大褂于是登上舞台。
美国画家托马斯·伊肯斯(ThomasEakins)在19世纪末的两幅画作,其创作时间恰恰为这场改革浪潮的首尾,因此也生动展示了白大褂对现代医疗的影响。
创作时间只相距14年的《格罗斯诊所》(TheGrossClinic,左)和《阿格纽诊所》(TheAgnewClinic,右)。图片来源:wikipedia.org
左图是伊肯斯于1875年绘作的《格罗斯诊所》(TheGrossClinic),图中的医生正在为一位年轻人进行腿部外科手术,在李斯特消毒术普及之前,这些医生还都穿着传统黑色礼服。右图则是伊肯斯在14年后,于1889年创作的《阿格纽诊所》(TheAgnewClinic)。这幅画中正在进行一场乳房切除术,但画面却和《格罗斯诊所》里大相径庭,其中不仅出现了专业的护理人员,而且每个医生都穿上了干净卫生的白大褂,已经颇有现代外科手术的样式。
可以说,19世纪末医生着装从黑色礼服向白大褂的演变,正是现代医疗逐步发展与完善的结果。
为什么是“白”大褂?英语中‘公正’candor的词源来自拉丁语‘白色’candidus,在西方世界白色通常与洁白(whiteness)、纯真(pureness)密切相关,无论是中世纪艺术作品中希腊诸神所穿戴的白色亚麻袍,还是古罗马议员所着的白色托加长袍,都反映出他们对白色的敬意。正出于此,选择“白”大褂最能体现医生“救死扶伤”的洁白与纯真精神[7]。
除了象征意义,‘白色’还有更为实际的好处。白大褂诞生之初的作用便是为了隔离病原,而白色容易显脏,任何可能“藏着”细菌的污痕、脓液、血迹都能在白大褂上清晰显现,因此,穿白大褂的医生可以方便、快捷地发现污染源,并及时处理。而在白大褂出现以前,医生普遍穿着深色衣服,这些颜色藏污纳垢的能力可谓是有目共睹,一个医生身上可能累加有数场,甚至数十场手术的细菌[8]。白大褂正是因为它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功用,才逐步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开来。
1892年,苏格兰外科医生威廉·马斯文爵士在手术室。图片来源:G.GreyTurner,TheMacewenoutlookinsurgery:MacewenMemorialLecture1939
不过,“白”大褂也并非一家独大。儿科医师和精神科医通常就不穿白大褂。有研究发现白大褂容易引起患者的焦虑,并会相应提升他们的血压水平,这种现象又被称为‘白大褂综合征’(white-coathypertension)[9]。为了安抚害怕医院的儿童,儿科医师通常穿着令孩子感到温暖的颜色。而有的精神科医生索性不穿工作服了,就以便服示人。因为心理/精神病症没有细菌感染的困扰,穿着便服也能有效拉近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
不仅如此,现在医生做手术时也不再穿白色大褂,而穿着绿大褂或蓝大褂。如果外科医生长时间盯着患者鲜红的内脏和血液,一旦他抬头扫过白大褂,便会在白底上投射出很多“鬼怪”一样的绿色残影。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视觉负后像(negativeafterimage),也即某种颜色长时间刺激后再接受白光,眼中便会出现它的补色[10]。而红色的补色正好是蓝绿色,因此换上绿大褂或蓝大褂之后,便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医生因长时间观察红色而产生的“鬼影“,也就能避免干扰医生的注意力。
色轮,位置相对的颜色即为互补色,与红色对应的版块是绿色。图片来源:sessions.edu
白大褂的新争议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白大褂已经成为全体医护人员的精神象征。然而,近几年却有一些专业人士对白大褂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白大褂已渐渐沦为一种新型细菌培养皿——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能够证明白大褂会在医院内造成交叉感染[11],但有不少研究发现白大褂的袖筒和口袋确实会滋养大量细菌[12-13],而且这些细菌是可以将白大褂作为媒介进而感染患者[14-15]。
为此,英国于2008年最先出台了一部规范医生着装的守则,其中禁止医生在工作场合穿着包括白大褂在内的长袖上衣[16]。2009年美国医学会(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部分会员也提议彻底禁止白大褂,但学会最后以“还需要更多研究”为由否决了该提议[17]。目前,相关的争论仍在医学界内继续。
有趣的是,白大褂在19世纪末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它能有效隔绝细菌,而一百多年后它遭到质疑却是因为在隔绝细菌上做得不够好。在前一个阶段,白大褂顺应了现代医疗的发展潮流,而在后一个阶段它被一部分人视作现代医疗发展的羁绊。人们对白大褂态度的变化,从本质上说是人类认识进一步深化、更为接近事物原貌的结果,这么看,白大褂的发展也像是现代医疗事业发展的缩影。
参考文献:Glick,S.M.(2003).Whitecoatceremonies--anothercommentary.JournalofMedicalEthics,29(6),367-368.Jones,V.A.(1999).Thewhitecoat:whynotfollowsuit?.Jamathe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lAssociation,281(5),478.Howe,E.D.,&Boeckl,C.M.(2003).Imagesofplagueandpestilence:Iconographyandiconology.RenaissanceQuarterly,56(1),205.Lister,J.(2010).Ontheantisepticprincipleinthepracticeofsurgery.ClinicalOrthopaedics&RelatedResearch,468(8),2012-2016.Lister,J.(2015).Remarksontheantisepticsystemoftreatmentinsurgery.BrMedJ,2(409),53-56.Lister,J.(1867).Ontheeffectsoftheantisepticsystemoftreatmentuponthesalubrityofasurgicalhospital.Lancet,95(2418),4-6.Hochberg,M.S.(2007).Thedoctor'swhitecoat-Anhistoricalperspective.VirtualMentorVm,9(4),310.Millard,C.,&Michael,P.(2011).Thedestinyoftherepublic:ataleofmadness,medicineandthemurderofapresident.Doubleday.Glen,S.K.,Elliott,H.L.,Curzio,J.L.,Lees,K.R.,&Reid,J.L.(1996).White-coathypertensionasacauseofcardiovasculardysfunction.Lancet,348(9028),654-657.http://scienceline.org/2008/09/ask-locke-greenbluescrubs/Burden,M.,Cervantes,L.,Weed,D.,Keniston,A.,Price,C.S.,&Albert,R.K.(2011).Newlycleanedphysicianuniformsandinfrequentlywashedwhitecoatshavesimilarratesofbacterialcontaminationafteran8-hourworkday:a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JournalofHospitalMedicine,6(4),177-182.Varghese,D.,&Patel,H.(1999).Handwashing,stethoscopesandwhitecoatsaresourcesofnosocomialinfection.Bmj,319(7208),519.Loh,W.,Ng,V.V.,&Holton,J.(2000).Bacterialfloraonthewhitecoatsofmedicalstudents.JournalofHospitalInfection,45(1),65-68.Mackintosh,C.A.,&Hoffman,P.N.(1984).Anextendedmodelfortransferofmicro-organismsviathehands:differencesbetweenorganismsandtheeffectofalcoholdisinfection.Epidemiology&Infection,92(3),345-355.Scott,E.,&Bloomfield,S.F.(1990).Thesurvivalandtransferofmicrobialcontaminationviacloths,handsandutensils.JournalofAppliedBacteriology,68(3),271.Murphy,Clare."Deathofthedoctor'swhitecoat".BBCNews.BBC.Retrieved5December2014.Yao,Laura."AMA:WhiteCoatsNeedMoreStudy".TheWallStreetJournal.TheWallStreetJournal.Retrieved5December2014.文章题图:wikipedia.org(编辑:Calo)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连体人可以结婚生子吗有没有真实案例
美国一对胸口相连的连体兄弟,在32岁时迎娶了一对漂亮的姐妹花,四个人同住一个房间,没想到后来两个妻子决裂分居,兄弟俩只能被迫轮流到两个妻子家生活。
虽然历经坎坷,但这对连体兄弟最终竟然生下了22个子女。
我们都知道,连体人的身体是连接在一起的,这就导致他们无论干什么,都得寸步不离的待在一起。那么,他们还能结婚吗?结婚后又该如何生活呢?
1811年,一对连体双胞胎兄弟在泰国诞生,他们的母亲是泰华混血儿,父亲是中国人。
然而,兄弟俩的诞生并没有给父母带来快乐,反而让他们倍感压力,因为兄弟俩从出生起腹部就紧紧连接在一起。而更绝望的是,当时的医学技术还无法将两人分开。
无赖之下,父母只能选择带着两个特别的儿子艰难度日,并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恩和昌。
那时候,恩和昌的父母可能从来没想过,自己的连体儿子们会有如此精彩的人生。
1829年,刚好年满18岁的兄弟俩迎来了人生的转折,他们的与众不同,最终成为了他们谋生的饭碗。那年,一位叫罗伯特的英国商人,发现了他们身上的商机。
罗伯特给了兄弟俩一笔丰厚的安家费,让他们离开父母,跟随他出去挣大钱。兄弟俩也想自食其力,通过自己的劳动赚钱过上好的生活,所以在罗伯特的劝说下,就跟着他坐上了前往美国的轮船,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没想到,到了美国之后,兄弟俩却被罗伯特卖进了马戏团。虽然一开始他们很抵触,感觉上当受骗了,但为了生存,最终也不得不接受现实。
之后的十年间,他们跟随马戏团前往了世界各地,演出了一场又一场的神奇悲喜剧。也就是这接近十年的演出,给他们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基础,也让他们有了丰富的表演经验。
后来,与马戏团的契约结束后,两兄弟于1839年结识了美国马戏团团长巴纳母,并成功的成为了著名马戏团“玲玲马戏团”的台柱子。
在这个马戏团工作期间,他们不仅挣到了很多钱,还获得了合法的美国公民身份,并改名为“邦克兄弟”。
此后邦克兄弟齐心协力挣钱,并凭借着聪明的头脑,用挣得的钱购买了黑奴,庄园和土地,摇身一变成为了富裕的农场主,实现了财富自由。
有了钱之后,兄弟俩自然而然的开始考虑人生大事。1843年,32岁的邦克兄弟顺利结婚,他们同时迎娶了来自英国的叶茨姐妹。
这在当时引起了一时轰动,在很多人看来,他们是连接在一起的,应该算是一个人,所以他们只能娶一个老婆。
而邦克兄弟却不这么认为,他们都觉得自己是独立的个体,甚至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昌的脾气大,外向热情,而恩则沉默寡言,喜欢安静。所以作为独立的个体,他们坚持各自娶一个妻子。
娶妻之后,兄弟俩终于有了正常的家庭,但由于两人特殊的身体状况,导致他们的婚姻生活和常人有着很大的不同。
为了方便生活,他们只得在卧室布置了一张能够容纳4个人的大床,两对夫妻一起住在了同一个房间里。
可是和睦的日子并不长久,生活在一起久了,总会发生摩擦。他们的妻子虽然是亲生姐妹,但关系却很不好,经常发生争吵。
最后,叶茨姐妹彻底翻脸,开始分开居住,一人住在了一栋房子里,这对于邦克兄弟而言就跟尴尬了,两头都不敢得罪。
为了维持正常家庭生活,邦克兄弟不得不做出调整,轮流去妻子们的房子里生活,在昌妻子的房子了住3天,再去恩妻子的房子里住三天。
谁也没想到,这对有着身体缺陷的连体兄弟,在一生的婚姻生活中,居然生下了共22个孩子,其中恩生了10个孩子,昌生了12个孩子,这是很多正常夫妻都很难达到的。说起来,他们的人生也算是精彩纷呈了。
虽然有些精彩的人生,但是他们的结局却并不美好。
晚年时期,兄弟俩家道中落,家庭经济开始变得困难起来。而昌也因为心情压抑开始酗酒,他这让伤害身体的行为让恩很是不满。因此两兄弟开始变得越来越不和睦,甚至经常发生争吵和打斗。
随着昌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恩非常希望能够进行分离手术,但是因为风险过大,这个手术未能进行。
1874年,时年63岁的昌疾病去世,医生本来准备在昌去世后,给他们做分离手术,保住恩的命,可是恩没有等到那一刻。在昌去世2个小时候,恩也跟着离开了人世。
邦克兄弟就是连体人结婚生子的真实案例,从他们的经历来看,连体人是可以结婚生子的。只不过因为身体的特殊情况,他们的婚姻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会比正常人艰难很多。好在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发展,现在连体婴儿出生的几率已经大大下降。即使有连体婴儿出生,也基本都可以通过分离手术,让他们各自拥有完整的人生。
不得不说,拥有健康完整的身体,真的是一辈子的财富。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