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各位分享请问各位对只背文学史而不去读文学原著是如何看待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为什么不建议学文学史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不读原版外国文学是否不好
读大学时曾被这个问题困扰过,特别是学外国文学史这门课程时。后来当了老师,又好几次被学生问到类似问题。
我的观点是:读外国文学作品,不是非得读原版。
这里涉及到一个基本的事实,那就是:对绝大部分中国读者来说,我们接触到的外国文学作品实质上是一种翻译文学,准确地说,是“汉译外国文学”。
首先说一下,为什么我们经常听到“读外国文学作品就要读原版”这种说法呢?理由是显而易见的。“诗,就是翻译过程中丢失的东西”,这句话虽然说的是诗歌难以翻译,但也可以此观察翻译文学。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是存在“误读”的,译者总是难免会受到自身文化基因、思维定势等方面影响,再高明厉害的翻译水准,也不敢说其译本是完美的。
所以,在外语水平够好的情况下,直接阅读原版作品,无疑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外国文学之美。
然而,“读外国文学作品就是读原版书,就得读原典”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一般的读者,即是随便翻翻读个故事即可这种就不说了,就算是大学中文系学生,外国文学课程也是以汉译外国文学文本为教学内容。至于外语系,则是划分为英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等国别文学。
换个角度来说,能顺畅阅读某一国别外国文学作品,并不意味着能阅读所有外国文学作品。即便是钱钟书先生那样的大师,读外国文学也不可能全部读原版。
再说,外国文学作品中,以小说占据主要位置,相对来说,小说的翻译不如诗歌“丢失”那么严重。就绝大多数读者及其阅读量来讲,读翻译文学不仅没啥不好,反而应鼓励和提倡多多去读。
所以,因为读的不是原版,就担心读的外国文学不够真实、没有意义,倒是显得有点多余了。反过来,能通过优秀的汉译外国文学来了解和认识异域文化,来反观中国文学,来修炼自身,本身就是一件好事,也是翻译文学的价值所在。
因此,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建议如下:1.汉译外国文学,并不等同于中国文学(虽然都是汉语书写)。从它的内容和形式上,
从其精神蕴含和文学气质上,都是不同于中国文学的,仍然属于“外国文学”,没有必要因不是原版而否认其价值。
2.读外国文学作品时,尽可能选择阅读优秀的汉译外国文学作品,而不是随手抓来一
本便读,没翻几页即丢下一句“写得真烂”。也许,你是凑巧拿到了翻译很差的版本。
3.如果外语能力还过得去,当然是读原版更好啦。比如,美国小说家海明威的小说,
无论文学史上怎么讲他的“语言简洁、精炼”,都不如直接去看一下原版小说。
为什么有人认为金庸琼瑶作品毒害了整整三代年轻人
有的成年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甩锅。
我认识一个50岁的小老汉,吃喝玩乐不着家,事业无成一辈子。而这位老汉把这一切归罪于谁呢?
归罪于他高二的一名数学老师。
小老汉说。自己高二那年学习成绩挺好,就是因为这个数学老师找茬,害的自己不愿意上学了,自此辍学上工,流浪天涯。要不然我早上清华,读北大,考哈佛进牛津,出来之后,大展宏图,封侯拜相了。你瞧瞧我这曰后的悲惨命运,不都是他坑的!
好家伙,这小老汉别的本事没有,不粘锅耍的挺溜,甩起来嗖嗖的!
同理,也有人如这位小老汉一般,把什么金庸琼瑶,全都恨得牙痒痒,说他们足足坑了三代人!
先说金庸吧!
我还真挺喜欢读金庸的小说的,看的就是俩字:痛快!
武林侠义,纵横天下,少年轻快,马上江湖,这日子真是自在潇洒,!
我上大学的时候,上课在低下看金庸的书。我有个毛病,一看入迷浑身就晃悠,跟着大侠们在意识形态上纵横起来,所以总被老师发现。
到了大学,老师也不爱抓治安了。
哲学老师只是撇了我一眼,随后嗖的一下子,飞来一个独门暗器。粉笔头!把我一击命中。
我抬眼望了一下,那个站在讲台中央的胖子,冲他哼了一声:
哼,不是名门正派,拿这些奸小伎俩害咱,不算好汉!
老师看了我一眼,笑道:
哼,你以为你稳坐武林正派之位,实际上你有几分斤两,还敢不听我的传教说法,是何道理?
同学们,被我们这一捧一逗的即兴活报剧,弄得哈哈大笑直不起腰来!
我记得那时哲学课上,各位西哲先贤们全都闭了嘴,金庸小说横行课堂。无奈呀,因为教哲学的老师也是个金庸迷!
其实在高校里,很多老师都喜欢金庸。君不见,金大侠文采飘扬,他给成人,尤其是成年男人,勾画出了一个精彩的童话世界!
这里没有教案评比,没有职称考级,这里没有分房论文,也不见领导同事,就是纵横天下,独步武林!
当然,在童话世界里,也有左中右,好奸坏,
比如说,有人明里大侠正派,实际上是肖小奸人!
有人快意恩仇,但心胸狭窄,
有人置身世外,却不辨忠奸。
还有人左右逢源,略显滑头,哎呀呀,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人,在童话世界里都有影射。
我弟弟说,他上研一的时候,宿舍里的五个男生,全都是金庸迷。
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大侠。如今这五位欢聚一堂,大家发现每个人都追随了自己喜爱的大侠的足迹。
郭靖大侠的粉丝成了机关干部,如今级别不低了。
杨过大侠果然找到了他心爱的姑姑,浪迹天涯,在比利时开公司去了!
勤于武功的鸠摩智,真的,鸠摩智也招人喜欢,有个人专门粉他。这位如今成了大学教授,4O多的正教授不容易啊!他的确还在沉迷武功呢,只不过这武功,换成了SCI的论文!
至于那个趣味低下,成天和一帮女生打连连的韦小宝,如今在江湖上颇吃得开!
成了一名大企业的高管。左右逢源,上窜下跳,还是有着数不清的好妹妹…
其实金庸的小说,分你怎么看!
就拿实在是不上台面的韦小宝来说,他也有优点。
韦小宝这人小事糊涂,但大义不灭,他有忠有义,对师付满怀感恩,对朋友侠肝义胆,韦小宝看得懂大势,没跟着反清复明的队伍一干到底,韦小宝也知道知恩图报,对帮助过自己的朋友,总怀感恩!
表面上他小人,但实际上是君子,这也是许多江湖人,从看不起他到敬重他的转变原因。
韦小宝招女人喜欢,但他对女人也有担当,也有照顾,也有怜惜和爱护…
即便是在一个不那么正面的形象上,你依然能够找到许多优点,而把这些优点承袭下来,运用到自己的人生经验中,这便是一份收获呀!
从这一点上看看,金庸小说还是有好处的。
放下武林侠士,再拿起儿女情长`。
琼瑶的小说,我也看过。
她的第一本书[窗外],写的真不错,至真至情,说实话,我觉得琼大奶奶是越写越套路了,我还是很喜欢她的处女座。
看琼瑶小说也有收获,我觉得我这辈子因为看了琼瑶小说,在感情上走正道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琼瑶有她的存在合理性,也有她的历史进步意义!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社会阶层固化,大家满眼想的都是门当户对,利益共处,用我的半斤换你的八两,而这种世俗化的婚姻,已经存在了千百年了,实在是让人厌倦!
夫妻关系利益化,的直接恶果就是,情人小三满天飞!
倒不见得完全是个中君子,作风不良,实在是包办婚姻让人苦恼,张家大小姐,必嫁李家大少爷,也不管这二人是否相爱,凑在一起,就得干那传宗接代的活。
说实话,一个人如果在工作中是可以爱好不相投,性格不相同的人共事的,这点办公室哲学,好多人还是懂的,但如果自己的枕边人,让自己心生厌倦,这实在是个苦恼的事儿。
看看小说[家春秋],再看看戏剧[雷雨],那种让人窒息的婚姻,被几代进步青年所批判!
于是,在这种沉闷的大背景下,琼瑶的小说应运而生了。
她在小说里描绘了一个痴男怨女的时代,为了爱情抛家舍业,为了爱情抛头洒血,为了爱情天昏地暗,为了爱情爹妈永别…
把爱情至上的大旗扛起来,这也是琼瑶小说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台湾风靡一时的原因。
因为自五四以来,男女双方组成家庭,到底是应该以什么为基石?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而这个问题,也困扰着几代知识分子。
道理咱都懂,执行不下去!就是这八个字。
所以琼瑶大奶奶给咱描绘了一个女性的童话世界。
这里充满了真善美,感情凌驾于一切物质世俗之上,这里的人们不食人间烟火,成天专搞爱情,脱离了阶层的桎梏,也脱离了财产的纠葛,男男女女的爱,至真至纯,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看的如醉如痴的原因。
我年轻的时候搞对象也遇到了挫折,没法子,我这人比较特殊,是个不孕不育患者,和前夫的关系挺好,但也不得不,被迫黯然离婚了。
离异之后给我介绍对象的人,就接踵而来了,我知道她们给我介绍的对象,都是按照现在热心大妈的实操手法。
基本上本着门当户对的原则,最先保证的就是我的利益!
坚决不找穷男人,坚决不能搞扶贫,要在婚姻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化,这样的实操被认为是理性的选择!
不能生孩子,没关系,咱们找二婚的,我们单位的几位大姐给我介绍的对象,虽然男的岁数大点,但级别都不低。
他们能给我提供一份很好的生活,用一位热心大姐的话说:
这桩婚姻,能够让你,嫁给你父亲那样的男人,过上你继母那样的生活!
但怎么说呢?我觉得她说的这话不对
。我父亲和我继母之间也有爱情啊,我继母很爱敬她的夫君。
但我望着那那位高干大叔,实在是没法产生感情呀!
没感情的婚姻要不要?
我看了琼大奶奶的作品之后,决定摇摇头,不要!
没感情的日子过不了,感情就像是水中盐,骨中钙!
你看不见它,但是如果没有它,我成天和一个同事一般的男人,在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事儿我受不了!
好多门当户对,利益均等的夫妻,为什么过日子过的磕磕绊绊?左右为难。
一帮情感专家,心理学家全都跳出来了,拿这条那条的道理,给他们作诠释,其实要我说就是三个字:
没感情!
我认识一个大少!
奉命娶了他的媳妇儿,这位大少天天晚上加夜班,弄得媳妇儿都接受不了了,后来新媳妇儿委婉的说:咱也歇歇吧!大少则认真的告诉他:我妈等着要结果呢?
这种豪门婚姻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最后的结果是新媳妇儿,这位新过门的大奶奶,六个月后有喜了,大少长出一口气,撒腿就往外跑,原来他有一位红颜知己在外边等着他安慰呢?
所以,到最后我还是决定,宁可日子穷点,宁可级别低一点,咱也找一个我对他有感情,他对我有爱情的男人。
这样,才能够在一起托付一份真心,过着一份日子。
要不然,双方就是个,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你漠视我的冷,我瞧不见你的寒,这样的干巴巴婚姻,还要持续半个世纪,想想都累!
其实教坏人的是人,而不是书!
王小波先生这句话我觉得有道理。
有人看[金瓶梅],能够领略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中国的历史意义。
有人看[红楼梦],能够琢磨出现实社会中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有人看[水浒传],看出了官场的进退之法,
有人看[查理莱夫人]看出了西方资产阶级新兴势力对传统社会的挑战…
书还是那本书!
字还是那些字,关键看书的人存着什么心态,看完了之后又怎么联想?这是个重要的事儿。
所以也别把什么社会问题,都往书那儿引!
文学作品向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方式,即便是青少年看了之后,思想产生了波动,家长,如果做出正确的引导,也照样能够让孩子走上正路。
前一阵有人撰文说王宝钏是恋爱脑,最后只能落得挖野菜,可有人看了这个文章之后,脑袋一拍,唉,野菜是个商机啊!
于是在我们家附近,王宝钏挖的12种野菜,现已包成包子供应市场了!
生意兴隆,天天排队呀!
这书看的,你就说服不服吧!
请问各位对只背文学史而不去读文学原著是如何看待的
谢谢朋友。
这个问题非常好,好就好在它符合实际情况,现实生活中属于此类的相当多,并且不是一个两个。
只背文学史,而很少读原著,等于放着玉米不吃,却偏吃干枯的玉米杆。
之所以这样比喻,是因为——
就今天的科研考核而言,你有什么成果?注意“成果”二字,原创作品就是成果,等于苹果、梨、桃、玉米、红薯等。
作家事迹则是苹果树、梨树、桃树,或者玉米、红薯等庄稼苗的成长过程。
至于文学史,则是庄稼或者果树收获之后的柴草垛。
可以说,从庄稼果树的成长,到结果,以及收获之后的柴草垛,作为食粮,就其营养活力、营养价值而言,第一是果实,即苹果、梨、桃、玉米、红薯等;其次是树苗、庄稼苗。营养价值最差的是收获之后的柴草垛,如麦秸垛、豆秸垛、玉米垛、红薯秧垛等等。
实际生活中,我们吃苹果、梨、桃、玉米、红薯等,因为营养活力和价值决定了我们的选择。
可在文化食粮上,就完全相反了。
因为历来的考试中,考试内容最多的,第一是文学史;第二是作家事迹;第三才是原创作品。
考试题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出于客观公正,考题本身即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所谓客观题,即答案唯一的试题,即文学史知识和作家知识。主观题即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试题,当然是原创作品知识。而且客观题不能低于65%;主观题不能高于35%。
但由于考试时,考试最多的内容是文学史知识,其次是作家知识,最后才是作品知识。
考题就是无形的指挥棒,指挥棒指向哪里,学子们就学向哪里。以至大多数学生都重视文学史,并疯狂背诵文学史,而很少去阅读原创诗文。
然而,就学习效果而言,大量背诵文学史对各种升学考试非常高效,譬如考大学、考研、考博等,对提高身份地位,可谓立竿见影。遗憾的是,身份地位提高了,实际能力却未能同步提高。原因就在于,放着苹果不吃,却吃干枯的苹果枝和苹果叶,营养活力和价值跟不上,实际能力不可能提高。
不再赘述,总之一句话——
只背文学史而不读原著,对升学考试非常高效,但身份地位提升的同时却不能提升实际能力,属于典型的高分低能。其形成原因在于考题指挥棒的错误引导,希望能得到切实的改革。
中国文学史好学吗
中国文学史好学,我就是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对我国文学史挺熟悉,而且能把脉络梳理清楚。
先秦诸子百家,楚辞汉赋,魏晋风骨,竹林七贤,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近现代文学,这是大纲。
庄周,屈原,司马迁,曹植,陶渊明,谢灵运,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欧阳修苏轼,辛弃疾陆游,曹雪芹鲁迅,掌握这些,历朝历代的代表作家,文学史就能学顺畅了。
关于本次请问各位对只背文学史而不去读文学原著是如何看待的和为什么不建议学文学史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