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百科知识网

站长百科知识网

为什么越学习阳明心学越感到不安呢

互联网 -
读 王阳明四句教 ,品 阳明心学 人生哲理

大家好,关于为什么越学习阳明心学越感到不安呢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为什么不建议学阳明心学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为何阳明心学没有成为正统
  2. 王阳明心学是封建糟粕吗
  3. 王阳明心学为何被称为伪学
  4. 为什么越学习阳明心学越感到不安呢

为何阳明心学没有成为正统

阳明心学没有成为正统的原因是:

当代学者对王阳明及阳明心学有一种评价是:王阳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一生文治武功具称于世,对传承与发展儒学的贡献尤为卓著。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象山,而形成为风靡明代中后期并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或曰阳明学、王学。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我国明清两代以至近现代,而且波及日本、朝鲜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我们只看到了赞誉。也许这是学界公认的看法,但是阳明学在明代曾被人斥为伪学,王阳明的学生甚至在朝廷受到排挤,没能在政治上取得太大的成就。至于原因,姑且让我们从他的著作中慢慢寻找吧。

原因一:使用“非主流”文本

《传习录》开篇:“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

宋明理学遵从的文本自然是儒家经典,尤其是“四书”。“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其中,《大学》《中庸》原本只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后来独立出来,最终被朱熹并提为“四书”。朱熹花费了极大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四书”,最后形成《四书章句集注》,元、明以后成为了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参考书目”。换言之,明代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科举考试,使用的都是程朱一派整理的文本。

这是当时的主流与正统。很显然,王阳明在文本上背离了正统与主流。

《传习录》也说了,王阳明所使用的文本是被先儒认为是“误本”的“旧本”。为什么会这样?这得从朱熹对《大学》的研究和“修订”说起。

朱熹继承程颐、程颢的观点,认为自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的《大学》文本出现了错误,于是在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对《大学》做了调整与补充,并分章进行注释,形成了《大学章句》。

在当时人的眼里,这本《大学章句》就是“《大学(修订版)》”,是最准确最权威的。而王阳明认为未经修订的《大学》没有任何问题,读着通顺,也不影响理解。他不仅自己读“旧本”,还将自己的心得与理解传授给弟子,让弟子和其他人也读“旧本”,别读“修订本”。

这样的行为无异于挑战官方的权威,质疑正统学者的水平。与奉程朱理学为圭臬的“正统学者”相比,阳明学者原本是少数,是“异端”,但是随着阳明学的传播,学习阳明学的人越来越多,对正统学者的威胁越来越大,他们不得不利用自身的权势与地位进行打压,以维护自己的利益。

王阳明心学是封建糟粕吗

心学的“知行合一”思想就是精华。

王守仁的哲学思想为心学,主要内容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天理即是人欲”。他反对朱熹的“格物致知”,倡导“心外无物”,认为为学“惟学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学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删锄之者也,无非有事于根焉而已。”

他认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这种思想与佛教的“风动邪?幡动邪?非风动,非幡动,心动也。”类似。

主张知行合一。“君子之学,唯求其是”,知道道理,就应该做到,实行这个道理,而不是空讲。他的这种思想,对当时的教育影响很大。因为当时的士子阶层,大多都是道德极高,但是实践能力极低之辈。“知行合一”的提出,对当时整个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冲击。

王守仁是名副其实的哲学大家,开创的“阳明心学”影响深远,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的孟子,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并称孔、孟、朱、王。留下的哲学著作有:《答顾东桥书》、《传习录》、《答友人问》、《大学问》、《语录》等。

王阳明心学为何被称为伪学

王阳明创立“心学”之后,因为和程朱理学相冲突,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于是很多人开始攻击王阳明,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他们把“心学”斥之为“伪学”“异端”,纷纷上书弹劾王阳明。

王阳明对此的反应是不予回应,无辩止谤。

古人说“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面对那些流言蜚语,不需要辩解什么,只要踏踏实实地去做,做成了,那些闲话自然就没了。

太过在意别人,反而会在他人的目光中迷失自我。只要认准前进的方向,今日的诽谤与嘲笑必将成为来日的掌声。

为什么越学习阳明心学越感到不安呢

讲讲王阳明

在史学界有个很有趣的说法,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一共出过两个半圣人,第一个圣人是孔子,第二个圣人是王阳明,剩下的那半个圣人是曾国藩。这个说法显然很突出王阳明的地位,事实上,王阳明还真是这样一个人,在学术界,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这已经可以说明王阳明是个牛人。 王阳明为什么是个牛人,其中一点在于,他是真正实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那他究竟牛在什么地方了? 出生特别牛 王阳明家世显赫,胎十四个月,在出生之前,祖母夜里做梦,梦见天神衣绯玉(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古代很早就有记载,《楚辞·九歌·云中君》:“灵皇皇兮既降,猋远举兮云中。这里对的云中就是指天神的居所),祖父给他取名“云”,给他住的地方改名为“瑞云楼”(在现在浙江省余姚市)。王阳明到了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说话,要是放到现在,大家绝对会认为这个孩子是个低智,可王阳明不同,有一个高僧路过王阳明的家中,摸着王阳明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给他改名为守仁(《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随后王阳明便能开口说话,这边是这位牛人的传奇幼年时代。 志向特别牛 古代的科举制度被认为是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很多人为此十年苦读,也不能高榜提名。比如,唐代张继(就是写《枫桥夜泊》的那个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宋朝的柳永(写“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人),甚至会出现范进中举的现象(中了举人,然后疯掉)。但就是在这样一个重视科举制的时代,王阳明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同年,他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那时已经有经略四方之志。用很好地一句话归纳便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而开太平。”你说,这样的志向谁人有,你说他牛不牛。 军事特别牛 你说一个书生就读书也就罢了,你还要去打战,你要有军事能力也行,如果没有,就难免会被天下人耻笑(例如赵括,熟读兵书,却只能纸上谈兵)。但也有例外,比如宋朝的辛弃疾,能上马抗金,下马就作词(年十九就立功,宋朝著名军事家,词人)。而王阳明恰好就是这样的人,王阳明最早是受明朝英宗事件影响(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这件事情给了幼年王阳明很大的影响,王阳明立志要学兵法,为国尽忠。在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就带兵荡平了江西数十年的盗贼之患,人民都认为他是个神人,因此有了“狡诈专兵”的名头。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兵锋所指,直逼南京。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宁王二十万大军(集兵号十万,水兵十万),王阳明指挥有方,最终双方在鄱阳湖决战,经过三天的激战,宁王战败。这宁王苦心经营近十二年的阴谋(1507年——1519年),准备成为大明的新帝,没想到遇到王阳明,仅仅35天就兵败被俘。你说这王阳明牛不牛,以数几之兵就独挡二十万之众。 学术特别牛 要说王阳明的前几个经历以及够别人吹嘘几辈子了,可王阳明不一样,他开创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要说这心学有什么影响,最大的影响就是直接日本,对中南亚的学术流派有深远的影响。以至于有日本人评价道:“一生低首拜阳明。”中国人强调知行合一,王阳明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而王阳明也是做到了知行合一的人。立院讲学,追求“知”,“行”互融的守仁先生,对于后世更可以借用评价为“他的心学,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是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骄傲的财富,他吹响了人性解放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他的思想流传千古,近代的康有为、孙中山等人都从其中受益匪浅。” 这样一个王阳明,就是牛人,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中华上千年不可多得之人。以当代学者余秋雨的评论最为恰当,“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阳明心学, 知 与 行 的辨证 王阳明

标签:# 我的# 不安# 感到# 为什么# 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