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我们在习楷的同时,也可穿插一些行草”启功为何如此说不写死楷,以及不建议练习启功的字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 舒同的圈圈,启功的竿竿,是在赞美两位书体特点,还是指出不足
- 为什么有人说启功和欧阳中石的字从《书论》角度看都只是钢笔字用毛笔书写而已
- “我们在习楷的同时,也可穿插一些行草”启功为何如此说不写死楷
- 不要怕,说实话,启功先生书法,在现代书坛都算得上一流大师吗
舒同的圈圈,启功的竿竿,是在赞美两位书体特点,还是指出不足
赞美也好,指出不足也好,每个书法大家,其作品之所以披荆斩棘,力克群雄,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必然是千磨万练,形成自己独有风格笔法特征。
就像何绍基,尽管启功先生很不屑的比喻其执笔法是如"猪爪子",并不妨碍何绍基还是有清一代成功融北碑帖学于一体的隶书,草书的宗师地位。
先说舒同先生的所谓圈圈,舒同既是政治家也是书法家。素有“马背上的书法家”、“党内一枝笔”的美誉。五六十年代及之前书法艺术特点方面说,气势夺人,融合了颜真卿的笔势,何绍基的枯藤盘根,还有清代钱南园圆劲方正笔法结体的特点,又有"颠张醉素"的气势,从而形成了这种大气磅礴的书法,加上本人经历了战火纷飞的岁月洗礼,有了一般文人学者书法家所不具备的胸襟和气魄,形成广泛认可为独特的“舒同体”,并被编入了电脑字体。人们形象的比喻称“七分半书”。
从有争议的方面来说,早年特别是战争年代书法圆润中透出挺劲和苍劲,迟涩,笔画瘦硬始通神,如下面为"抗日军政大学"题写校名,还有为厦门日报社题写的刊头。
到了晚年也许担任的公职太多公务繁忙,再受时风的影响,连续两届担任中书协主席。从80年代后,书法风格基本走到另一边去了。
从笔法上看,过于过于圆滑,线条也缺乏必要的顿挫,起承,收放。有小圈外面套大圈的中间牵丝萦带回环反复的感觉。任何艺术手法,一旦凝固下来,形成一种模式和结了壳,往往就会失去了生命力。也就是题主所说的"圈圈"。
启功的竿竿比较好理解,启功先生用笔受宋徽宗瘦金体影响较大,其点画技巧娴熟,细微精致,大部分笔画都以长,瘦,劲为审美取向。老先生书法笔笔骨骼清潤,瘦劲而神完意足,潇洒脱俗。
另一方面,启功先生特别强调结体的重要性,并形成了一套楷书的"黄金律结字法",先生结体严谨,多偏于纵向,和同时期一些比肩的书法家相比较,用笔粗细错落笔变化不是太突出,比如和于右任的厚重洒脱,林散之老人的浓淡干湿的出神入化表现力,还有沙孟海老先生的碑帖融合后的斩钉截铁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给人第一观感是稳重秀润,骨力雄健,字里行间弥漫着淡雅的书卷灵气。
人无完人,金无赤足,即使书圣王羲之都有争议。更不要后来的书法家们,有时候书法家的优势更是他与众不同的特点。
有时这些优势又会过犹不及的成为艺术上的制约。笔法的妙处就在"不激不厉,风规自远"的中和为美上,阴阳矛盾的欹侧跌宕相宜上,过了或者不足都会制约其艺术的进一步升华。一个人,一种书法艺术就是在这种碰撞,摩擦,探索循环往复中获得进一步升华。
为什么有人说启功和欧阳中石的字从《书论》角度看都只是钢笔字用毛笔书写而已
谢谢邀请!
关于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我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有人说启功和欧阳中石的字从《书论》角度看,都只是钢笔字用毛笔书写而已,这个说法我不敢苟同。
王羲之《书论》重点讲的是什么,难道启功和欧阳中石两位大师就不知道?据了解,启功和欧阳中石对王羲之《书论》研究得是相当透彻的,而且还能巧妙的在书法创作中得以应用。
(上图为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
王羲之《书论》既承卫铄,又继蔡邕。《书论》最重要的是“字居心后”,“意在笔先”之“心”、“意”之说。关于这些,我认为启功和欧阳中石两位书法大师是熟记在心的。
细观启功和欧阳中石的书法,既有“心”的存在,又有“意”含其中,无不透露着“意会”,“意趣”,“情韵”和“情致”,这个正迎合了王羲之《书论》的要点啊!怎么说他们是用钢笔写毛笔字呢?
(上图为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作品)
但是,要说启功和欧阳中石两位书法大师的书法缺少点韵味,这个倒是有点靠谱。
还有,就是启功和欧阳中石的书法,用笔比较简单,提,按,顿,挫不够明显,我想,可能是他们熟练程度之高,且书写速度快的缘故吧。
(上图为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讨论!
“我们在习楷的同时,也可穿插一些行草”启功为何如此说不写死楷
对于学习过一段时间书法的书法爱好者来说,要理解启功先生的这句话并不难。其实,楷、行、篆、隶、草各种字体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把任何一种字体孤立起来学习都是不科学,也不合理的。
我们看启功先生的楷书,其实有着相当多的行书笔意,这样会使整体效果显得底蕴更加丰富,作品气韵也更加灵动。在这一点上,表现最突出的是赵孟頫的楷书。很多人说赵孟頫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楷书,他的楷书作品应该只能算行楷字体。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赵孟頫能够成为“楷书四大家”中唯一不是书写唐楷的大家,自然有其令人信服的独特之处。晋尚韵,唐尚法,唐楷推崇法度,颜筋柳骨让人叹为观止。但是,赵楷风格特立,掺杂大量行书笔画,造型妍美,气韵流动,同时又不失力度,使楷书呈现出一种全新的审美趋向。尽管也有不少人质疑赵楷流于柔媚,却很难影响赵孟頫和他的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的显赫地位。
就算是以结体严谨险峻著称的欧楷,其实也包含了大量的行书及隶书笔意。这一点我们对比欧楷和源于欧楷的当代田楷就能非常直观地感觉到。大概是出于教学的需要,田氏兄弟将欧楷的笔画和结构都规范化了。虽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学习起来更为方便,字体也显得更为美观,但是艺术底蕴已与原1汁原味的欧楷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启功先生提出来学习楷书时可以穿插一些行草书的练习,的确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学习楷书时,一般都是取法于唐楷,往往过于注重笔画和结构的法度,甚至总结和分解得相当细致,容易落入一种模式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清末欧楷高手黄自元,顶着同治皇帝御赐“字圣”头衔的书法名家。他总结出一套《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风行一时,至今仍有不小的影响。其实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初学者来说,对迅速理解楷书的特点,以及掌握书写规律,快速入门,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不宜过于依赖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以后的习书道路产生诸多的不利影响。
总之,楷书要注重法度,但是不能写死。在学习楷书的同时穿插一些其它书体的练习,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不要怕,说实话,启功先生书法,在现代书坛都算得上一流大师吗
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还真有点忐忑不安,真的可以说实话吗?好吧,拼了,不管了,实话实说,现代书坛我唯一认真临摹过一个人的书法,对他的书法痴迷已久,就觉得能达到他的十分之一水平就心满意足了,他出版的字帖基本上我都买来没事就看,专门买了一本他的书法字典,写不好的字就去翻看他的书法字典,找他的字临摹,这个人就是启功。
启功先生二十几岁时的手稿
这可能就属于对脾气吧,我喜欢启功先生的字,就是因为喜欢他的字,没有任何外在的东西,不是因为他是书协主席,也不是因为什么光环。虽然很多人也在喷启功先生的书法这不好,那不好,但迄今为止,还没见到一个比他好的。
但是请不要说他是“大师”,现在“大师”都快成贬义词了,他是一个真正的文人。启功先生早期随著名史学家陈垣先生学习涉足学术流别与考证之学。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在中国古典文学教学与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人才。晚年为报答老师陈垣先生的教诲,把出售字画所得的200余万元全部拿出来,设立了励耘奖学金。
启功先生20-30岁时期的手稿
他在中国古书画鉴定方面极具权威,他是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七人小组成员之一,晚年担任九三学社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世界华人书画家联合会创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
这么多的头衔,他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家,他说自己就是个教书的。对待普通群众平易近人,对待某些权贵却又有文人的风骨。所以他的书法真的与他的为人很像,是真正的文人书法。因为喜欢他的书法的人很多,于是市面上出现了众多山寨版的启功书法,有人请教他如何分辨,启功先生却说:“写的好的都是假的,写的不好的是真的”。
他的书法早期学习赵孟頫和董其昌的字,中年学习欧阳询的,晚年爱上了柳公权的书法,他在一首论书诗中这样说:“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竟体芳”。先生一生临池不缀,与人写信几乎全部都是毛笔小楷,硬笔字几乎很少能看到。
启功先生的书法具有优美的韵律和深远的意境,被称为“启体”。书法界评论道:“不仅是书家之书,更是学者之书、诗人之书。”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