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给各位分享曾国藩为什么不足以封公爵的一些知识,其中也会对曾国藩为什么不建议做皇帝进行解释,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就马上开始吧!
本文目录
曾国藩拥兵百万,左宗棠送来密信劝说,为何不称帝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同治中兴四大名臣之首。由他一手创立起来的湘军,经过多年苦战,最后终于剿灭了太平天国起义。湘军攻入南京时,曾国藩的个人威望到达了巅峰。此时湘军如日中天,一众湘籍将领,胡林翼、郭嵩焘、李元度、王闿运等,都进劝曾国藩拥兵自立,黄袍加身,与清廷划江而治,但都被曾国藩拒绝。早在湘军攻破安庆时,曾国藩就收到了手下得力将领彭玉麟的来信:
“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
左中棠也曾写过一个对联给曾国藩:
“神所凭依,将在德矣。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意思就是曾国藩可以问鼎天下,曾国藩吓得赶忙把对联中的"似"改成“未”,“鼎之轻重,未可问焉”,表明自己并无问鼎天下之志。南京攻破后,曾国藩更是主动裁撤湘军,自废武功,向朝廷宣示忠心。那么,曾国藩为什么不称帝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曾国藩个人原因曾国藩是儒家学说的坚定拥护者,儒家思想中的忠君思想已经深入骨髓,他一生追求的通过不断修身,到达完人,最后入圣的境界。如果他称帝造反,那么他就会在后世史书中背上一个不忠不义不孝不仁的骂名,这是他绝对不想看到的。另外,他当初起兵时,打出的口号就是恢复纲常名教,匡扶朝廷。如果反清,他自己就变成了乱臣贼子,如此言行不一,如何堵住天下悠悠众口,又如何保证湘军内部思想不会分裂。况且曾国藩并无帝王之才,只是“中人之资”。在这点上,曾国藩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曾国藩一生打仗,败多胜少,甚至有一次差点要跳江自杀,被手下拦住了。湘军最后能攻破南京,打败太平天国,全靠耗出来的。他自己也说过,自己打仗不会用奇谋,全是“结硬寨,打呆仗”。关于曾国藩资质平庸,还有一个小故事。曾国藩年轻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在房间里读书,一个小偷想进来偷东西,于是蹲在墙角,准备等曾国藩睡了偷偷潜进去。谁知道,曾国藩一篇文章读了大半夜,就是背不下来,墙角的小偷也听到大半夜,实在没耐心了,站起来把那篇文章背出来了,临走还嘲讽曾国藩:你这资质连我都不如,还想考科举!
二湘军与朝廷的关系虽然湘军打下南京后,一种将领都劝曾国藩黄袍加身,但其实都有自己的私心。这些湘籍将士,在剿灭太平天国期间,没少搜刮钱财。他们希望曾国藩称帝,只不过是希望曾国藩能带他们去抢更多的钱财,当更大的官。如果清廷能给他们官位钱财,很难保证这些人不会立马站到清廷这边来对付曾国藩。虽然这时候的清朝绿营兵和八旗兵都已经腐朽不堪,但是蒙古人僧格林沁的骑兵已经是一只不可小觑的力量,此外,早在太平天国还没剿灭时,清廷就已经扶植起了李鸿章组建淮军,目的就是制约曾国藩的湘军。既然曾国藩是靠组织团练起家的,那一旦开打,清廷肯定会放权地方,组织更多团练来对抗曾国藩,虽然这很有可能造成唐朝末期那种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在这之前,曾国藩肯定是作为那个各个势力的共同敌人而最先倒下。
剿灭太平天国后,湘军虽然如日中天,但基本盘也就是湖南,势力辐射范围也不过就是苏、赣、皖、浙这几个省份,充其量就是一个翻版的太平天国。但是,曾国藩的局势可以说比太平天国时期还要糟糕,这几个省份是湘军和太平军的主战场,在战争期间损失严重。人口损失达半数以上,仅江西一省损失人口就达1200万,其他几省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财物已经被湘军搜刮一空,这几省百姓对湘军怨声载道,怎么会老老实实配合曾国藩呢。而反观清政府,剿灭太平天国后,政府威望大大提高,对全国的统治还算稳定,这段时间被称为同治中兴。双方实力悬殊,况且历史上,南方政权很少有打赢北方政权的。可能有人会说,曾国藩这边还有一个重大优势,那就是打出恢复汉人政权的旗号。这个就更不靠谱了,满清统治这么多年,奴化思想禁锢人心,想号召汉人驱逐满清,恐怕曾国藩自己第一个不信。
三国际局势的影响上述还只是说了内部的因素,但是此时的中国还有一股足以影响局势走向的力量,那就是西方列强。我们不知道如果曾国藩真的自立称帝后,会对洋人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作为汉人政权,肯定不会像满清那样无下限的割地卖国。所以,对洋人来说,与其支持曾国藩的汉人政权,不如扶植一个可以长期给他们输送利益的满清政府,这样风险要小的多。可以预见,在洋人和满清的共同剿杀下,曾国藩必败无疑。
我是一卷青史,欢迎评论加关注,一起聊历史!
被“新领导咸丰”嫌弃的曾国藩,如何走出“冷板凳”
咸丰皇帝在继位初期,确实比较“嫌弃”曾国藩,那么曾国藩是如何把“冷凳板”坐热的呢?
或者说,曾国藩是如何走出“冷凳板”的,其实也没有特别管用的妙招,君臣之间无非就是书面交流,一个上折子,一个批折子,一往一来,不是志同道合,就是分道扬镳。
咸丰皇帝即位后,还是比较勤于政事,也想大手笔地对朝政进行改革。
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有除弊求治的心思。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朝廷纲纪。
“老领导”道光皇帝,对曾国藩确实不错,10年7迁,连跃10级,可谓步步高升道光29年,也就是1849年,曾国藩授礼部右侍郎。之后,又被任命为兵部左侍郎。
次年,又被任命为工部左侍郎。曾国藩在京10多年间,他就是这样顺利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10年7迁,连跃10级,可以说他深得道光皇帝的器重。
“新领导”咸丰皇帝,开始确实有些嫌弃曾国藩,毕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咸丰元年,也就是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组织起义。
咸丰帝要群臣说说朝政的得失,书生气十足的曾国藩居然进言“今日急务,首在用人”,又推荐李棠阶、吴廷栋、王庆云、严正基、江忠源五人,这样就够可以了,一口气推荐了五个人。
这还不够,曾国藩再此上书《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这个折子就是专门讲咸丰皇帝的过失,咸丰皇帝因此大怒,当时就“怒掷其折于地”。
因此,曾国藩的“冷凳板”就这样坐上去了。
曾国藩的“冷凳板”没有坐多久,因为咸丰皇帝要用汉臣去镇压太平天国不过,国乱思良将,数日后咸丰皇帝也息怒了,重新阅读曾国藩的折子,觉得他说的在理,才有心服而纳谏的想法,并对其加以褒答。几个月后,曾国藩重新被任命为刑部右侍郎,充顺天武乡试正考官。
不久,曾国藩又被任命为吏部左侍郎。充江西乡试正考官,途中因母丧而归家。
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大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些武装已经不堪一击。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鼓励团练的命令,想利用各地的汉族地主武装,来遏制太平军势力的迅猛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战略机遇。
不久,清政府就命令曾国藩,以及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湖南的团练1853年初,又命令各省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汉族的地主武装。曾国藩所办湘军,就是这类武装力量。
他以罗泽南的湘勇为基础,“别树一帜,改弦更张”。由于太平军没有集中力量全力进行北伐,以及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的“天京事变”,使得清朝获得了一口喘息的机会。
咸丰皇帝就是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来办地方武装。
1853年,曾国藩借着清政府急于寻求力量,来镇压太平天国的有利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各种乡里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被称为湘勇。
曾国藩还获准可以在衡州练兵,他非常认真,据说“凡枪炮刀锚之模式,帆樯桨橹之位置,无不躬自演试,殚竭思力”,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开始筹建水师。
他比较重视军纪,试图建立新型军队,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并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往湘潭地区,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从“冷凳板”到封疆大吏1854年,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声称太平天国运动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他似乎已经站在了传统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很多的读书人,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战斗,为日后的胜利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经过这样的不懈努力,曾国藩终于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冷凳板”,坐成了“热炕头”,成为咸丰皇帝非常依赖的地方大员。
总而言之,咸丰皇帝重用曾国藩,主要还是要依靠其训练指挥汉族武装,来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当然也是曾国藩走出“冷凳板”的一个时代背景。
曾国藩为什么不足以封公爵
满清封爵先后次序:公、侯、伯、子、男。
明瑞-阿桂-富康安-兆惠之后,再无公爵。SO,此条例仅适用于满族后裔,跟汉人无关,这是游戏规则。
公爵不封汉人,倒不是瞧不起汉人,而是出于统治的考虑(易富难贵嘛),不仅仅是在封爵这个问题上。
历代异族统治阶级对汉统治策略皆是如此。
具体到曾国藩身上,又多了一层功高震主、鸟尽弓藏之意了。
不让汉人掌握太大的权力,也是清王朝基本策略。
至于后来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乃至掌握实权的督抚大臣等,都是晚清统治阶级和慈禧迫于内忧外患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了。
汉人太多,不得不防——这是清王朝的想法。
清帝联姻的首选从来都是蒙古和满足,蒙古八旗和满洲八旗从来都是高于汉军八旗的,在婚姻上笼络蒙古,证明是一项很成功的策略。
太平天国之后,整个清朝的军事力量几乎都掌握在曾国藩及湘军手上,湘军派系的将领得到朝廷的重用,占了总督巡抚的绝大半壁江山,曾国藩的封赏自然就有了争议。
按照曾的功劳来说,曾是中兴之臣,独力支撑了清这个即将倾覆的大厦,有人建议封曾为王,但是清经过三藩之乱后,就不在封汉人为王。
最后为了表彰曾的功劳,封了侯。
湘军中因战功爵的还有曾国荃、李臣典、萧孚泗。因协助湘军有功封爵的有官文。死后谥号很能说明问题:曾国藩(文正)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文忠)晋一等肃毅侯、左宗棠(文襄)封二等恪靖侯。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
军机处给大臣上谥号时最高只能谥到“文忠”。
谥号里最为显要的是文正,只有第一流的名臣才能得到这个谥号,而且是由皇帝亲自封,而文忠文襄这些谥号是可以由军机内阁拟定的。
司马光说:“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所以说文正是极其高的谥号:文指的是经天纬地、道德博闻,正指的是内外宾服。
自古以来只有有德行、有名望的重臣才会在死后得到这个谥号。
例如宋代的范仲淹,谥号也是文正。清朝时,另外一个重臣刘统勋,也就是刘罗锅的父亲,也是谥号文正。
左宗棠赠曾国藩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曾国藩为何不学赵匡胤黄袍加身
柴荣赵匡胤者,君似强龙,臣如猛虎,开疆拓土之初,匡胤为国家柱石。
若天假寿柴荣,龙虎浑一九州,则无匡胤龙尊之日。柴荣忽殁于英年,昔柴荣以义子承郭氏之基,郭氏岂无可扶之人?是以得位有窃取之嫌,亦非至正。今七龄幼子承袭大统,值天下四分五裂,强敌环伺之际,柴氏恩威未及久固,匡胤权谋已露锋芒。自古谋拥立希宠不乏其人。捽童子去位,易如反掌;夺窃者之金,心无所负。黄饱一朝加身,便为大宋始祖。
乏兵自募,枵腹从公,曾杀敌于前,满人防之于后,熬鹰绳犬,国藩如履薄冰矣!夫华夏文明,最重儒家。拟君臣为父子,倡忠义之千古;尊强权变奴才,问骨气之安在?自古拥兵功就者,鼓其龙行天变希荣邀利者比比,于波诡云谲之间,难试叵测之心,虚言为诱,黄袍未见加身,足至引颈就戮。
当是时曾募兵昭保家卫国之名,共驭时艰,驱贼荡寇,以期封妻荫子,是谓义正。太平天国虽政治失机,屡戕民意,然多为华夏男儿,血脉炎黄与湘军系于同族,更胜一衣带水之亲!曾国藩杀之殆尽,心亏同种。此时谋变,失忠正寄托之所;平叛易叛,绝同族拥立之资。朝庭灭之以正,百姓诛之以邪,取死之道,岂如之大儒能为?
家书记日之文,原本私密,竟能昭之天下,言之至正,缜密如斯!非刻意而为,则为至圣!叹青史犹在,千百年后物事尊贬丕变;论红尘世俗,心思转瞬之间亦可九移!
噬血顶红,誉满天下。时下奉为圣贤,朝庭柱石之文正公,平叛逆踏碎积山白骨,实鹰犬之霸主;入仕途如履薄冰!真奴才之极品!
吾侪耕者,纵茶余之水,论管窥之识,偶评至圣至伪,有伤他人仰止,告罪于先,望谅之!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曾国藩为什么不足以封公爵和曾国藩为什么不建议做皇帝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