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甲午战败,清廷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用这些钱再武装再战呢,以及甲午战争建议不赔款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 为什么甲午海战失败后,清朝割地赔款那么多不接受条件继续打下去不可以吗
- 如果甲午战败之后不割地赔款不签订条约,坚持长期抗战会怎样
- 甲午战前,日舰击沉一英国商船,中国死伤最多为何还要赔付巨款
- 甲午战败,清廷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用这些钱再武装再战呢
为什么甲午海战失败后,清朝割地赔款那么多不接受条件继续打下去不可以吗
清立国,以满人为主的民族观;以宁与外邦,不予家奴的统治观。
来治国理政。
视百姓为草芥,任意奴役。
百姓只是清庭的驱使者。
致使许多百姓不知国为何物?与己何干?
打仗是朝庭的事。
打赢了,满人继续当皇帝。
打输了,换他人来做皇帝。
以愚民之术治国,终遭报应。
第一次鸦片战争。
朝庭的军队在与英军作战时。
就有百姓,隔岸观火,彻茶欣赏。
仿佛在看戏。
仅仅数千人的英军,就逼使拥有百万兵马的清庭,签下了首个不平等条约,即《南京条约》。
庚子事变。
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时。
一些愚民,居然在北京城墙上,放下梯子,助联军攻城。
为自己能得到小利,妄顾京城的安危。
成为世界笑柄。
令人哭笑不得。
甲午战争。
清庭以亚洲最强舰队与日舰队相拼。
最终不敌,而大败。
清陆军,连战连败,不忍目睹。
军心已散,又无民众支持。
拿什么与日军抗衡。
清庭为保自己的荣华富贵。
糟蹋了数亿国民的血汗钱。
求得与日本讲和。
故,如此清庭,天理难容。
#凌远长著#
如果甲午战败之后不割地赔款不签订条约,坚持长期抗战会怎样
你让一个封建王朝坚持长期抗战?还是少数民族统治多数民族的王朝?康熙征三藩时主力就是汉军了,甲午长期抗战得给汉军多少权利呀?再说,甲午是日本和北洋的战争,清朝其他势力都在看笑话,为啥?因为是封建家天下模式,清朝实际分裂成多家天下,那他李鸿章的天下关别人什么事,要不后面怎么会有东南互保?列强为啥特别观念清王朝?因为清朝是封建社会,他们不用面对整个清朝力量。
甲午战前,日舰击沉一英国商船,中国死伤最多为何还要赔付巨款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很简单:英国人的立场总是倾向胜利者一方。
丰岛海战中,日军3艘军舰围攻北洋水师2艘军舰。
当时英国商船高升号运输近千名清军,赶赴朝鲜,被日军军舰击沉。
在击沉高升号之前,日本人顾忌这是大英帝国的船只,而中日当时并没有宣战,无法对第三国船只进行攻击。
况且当时英国实力强大,海军怕是日本五到十倍水平,惹不起。
所以,日本人开始没有攻击,希望高升号自行投降。
对此,高升号英国船长高惠悌反复交涉无望后,试图向日本投降以保住船只。
但这样一来,船上的近千名清军就会成为日本的俘虏。
这些士兵都是李鸿章淮军的主力军队,有丰富战斗经验,当然不愿意这样俘虏。
他们坚决不投降,劫持了英国船长和水手,要求船只返回中国。
英国海员见状,纷纷跳海逃命,日军随后发动攻击,将高升号击沉。
除了2名清军被日军俘虏以留下活口以外,其余全部死亡。
此次按照国际法来说,日本人在没有宣战情况下,擅自攻击英国船只,等于向英国人宣战。
如果放在日本幕府时代,英国会毫不犹豫的进行武力报复。
但英国人是很务实的民族,他们认为甲午战争必将以满清战败告终。如果英国插进来对付日本,就等于帮助一定会战败的满清,这是一件大蠢事。
英国人自相矛盾的做出结论:当时已经存在着战争状态,高升号为交战国执行交战任务,日本军队有权扣留或击沉它,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
由此,日本就没事了。
反而,英国人认为中国雇佣了高升号,现在被击沉,应该有中国提供补偿。
满清外交人员据理力争,始终拒绝赔偿。
直到庚子事变,英国人乘火打劫,再次提出高升号赔偿的事。
当时满清已经是死老虎,已经答应赔款几亿两白银,不愿意为了这点小事再得罪英国。
1902年5月,英国新任驻华公使萨道义(ErnestSatow)与包括新任驻英公使张德彝、庆亲王奕劻等在内的中国官员就高升号的索赔事宜举行了会谈。根据萨道义的记载,中国官员说:“大家何必为了高升号这样的小事纠缠不休呢?为了“双方的友好关系”,中国政府可以给予高升号船东“慈善性”的补偿。”中国最终支付了3万3411英镑的“慈善补偿”。
此次事件,英国选择支持胜利的一方,而不在乎国际公理,甚至不在乎自己国民的死活。
由此,满清认为英国人不可靠,开始转而联络俄国。
甲午战败,清廷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用这些钱再武装再战呢
清政府不能或者说不愿意继续打下去的原因有三:
首先,清政府的赔款全部是来自对外的借款,而当时没一个国家愿意支持清政府继续打下去,想借钱维持战争没那么容易。甲午战争战败以后,清政府签署了《马关条约》,向日本割地赔款,其中赔款部分是2亿两白银的军费。此后根据《辽南条约》,清政府还需要向日本支付3000万两赎辽费,因此赔款总额达到了2.3亿两白银。
此前在甲午战争期间清政府就因为财政紧张,无力筹措军费,因此不得不陆续向汇丰银行借款28653961两,这个时候自然不可能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支付赔款。而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不过8000万两左右,扣除各项开支以后更是所剩无几,靠自己的财政盈余赔款耗费时久,由于日本还规定赔款未交付部分还要计算利息,为了早日付清赔款,唯一的办法还是借款。
由于款项巨大,借款也不是一帆风顺。自《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陆续向沙俄、法国、瑞士、英国、德国等国借款,自1895年10月31日交付第一笔赔款起,到1898年5月7日最后一笔赔款和利息交付结束,历时有两年半,并非一次到位。
而更重要的是,借款是要考虑风险和利益的。当时清军在战场上一败涂地,屡战屡败,任何一个借款人都要考虑借款的风险。而另一方面列强的态度对于清政府来说也不是好事,此时在远东影响力最大的是英国,英国有意扶持日本在远东对抗俄国,所以希望日本胜利。其次则是沙俄,沙俄一直对中国东北虎视眈眈,因此也希望日本获胜,以削弱清政府实力,为自己在远东扩张扫平道路。
所以各国不大可能继续借款给清政府用于战争,即使愿意,条件肯定也是非常苛刻。
其次,即使能借到钱,想短时间内组建大量军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即使说清政府答应苛刻条件借到钱,想重新武装军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虽然清政府搞洋务运动已经有2、30年了,国内也开办了不少军工企业。但是这些军工企业大多是衙门式管理,效率低下,产品质量差,因此清军的主要武器来源还是外购。
在战争时期要外购军火并不是一件容易事情,一来各国都以中立为名严格控制军火输出,购买的军火很容易被扣押。二来很多军火商趁火打劫,哄抬价格,清政府要想购买武器付出的代价要远大于平时。三来随着北洋水师覆没,清政府的海上运输线其实已经失去保护,即使购买到了军火要想安全运到国内也不容易。
而且即使购买到军火也不等于万事大吉,先进的武器固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使用武器的人。随着甲午战争的进行,清军损失惨重,淮军、湘军、东北练军等大多已经被打残。而清军这个时候依然是旧式的雇佣式军队体制,并没有预备役概念,原有军队被打残以后根本没有补充机制,只能临时招募农民进行训练。
而近代化的武器要熟练应用并非一朝一夕,要把这些农民能训练成可以上阵打仗的部队起码要几个月。但是日军此时已经开始在旅顺集结,打算以10万大军在山海关一线登陆直接攻打北京,清政府不可能在日军攻击以前组织起抵抗。
第三,继续打下去对清廷来说不是好事。如果日本真的攻打北京,慈禧和光绪只有逃命一条路,这对于清廷来说绝对不是好事。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财政紧张,清政府就不得不放权给地方督抚,允许他们自己筹措军饷组建军队,结果就是战后督抚出现尾大不掉的趋势。
如果这次日军再攻入北京,慈禧和光绪逃离,那么清廷的威信将更一步下降,对地方督抚的控制能力也将受到很大的打击。这对于慈禧和光绪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因此他们两人虽然有矛盾,但是在马关谈判期间态度却很一致,坚定的认为不能继续打下去,在李鸿章传回日本条约草案以后,立刻命令他签字。
结语既没有抵抗的决心,又没有抵抗的能力,清政府唯一能做的也就是投降而已了,而且越早投降越好。实际上如果不是日本胃口太大,估计清政府在《马关条约》上签字还能提早几个月。
关于甲午战败,清廷为什么宁愿割地赔款,也不愿用这些钱再武装再战呢,甲午战争建议不赔款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