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晋朝的北府兵有多厉害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泰山特种兵不建议夜爬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晋朝的北府兵有多厉害和泰山特种兵不建议夜爬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魏韩赵燕楚秦齐兵力
战国时期,不仅列国间的战争频次极高,且战争规模也迅速扩大,动辄便是数十万军队相互攻伐,甚至还出现了“长平之战”这种动用百万军队的战争,这种战争规模,即使放在后世大一统王朝,也是极难想象的,因而一直以来都不乏对这些数字的质疑。那么,战国时期七雄到底有多少兵力呢?我们不妨从当时的人口、兵制、兵力三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战国时期的各国人口虽然古代户籍管理制度出现相对较早,但由于先秦史料的丢失,我们现在已经无法准确得知战国时期的人口总量和列国人口具体数量。而根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的推测,战国时期的人口总量约为3000万。
而根据路遇、滕泽之《中国人口通史》的推测,历经了秦末乱世和楚汉争霸之后,西汉建立之初人口仅余1300万左右。《史记》则有“至汉祖定天下,民之死伤,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五损其二”的记载,由汉初人口反推可知,秦始皇时期的人口总数大约在3200万左右,如果再减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人口增量,与《中国通史》结论相近。
而根据战国七雄的国力强弱,以及列国的分布区域,大致可以推算出战国中后期时,战国七雄的人口数量:
1、秦国:战国七雄之中最为强盛之国,尤其是占据了渭河平原和川西平原两大粮仓,其人口数量最多,约为700万左右。
2、赵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实力大增,吞灭中山国,大败林胡、楼烦二族,开辟云中、雁门、代郡三郡,人口约为600万左右。
3、楚国:在秦国的接连进攻之下,楚国丢失了鄢郢等地,土地面积有所缩水,但楚国却又灭了越国,且国土面积仍然不小,人口约为600万左右。
4、齐国:虽然在济西之战后丢失了大片土地,国土面积大为缩水,但由于经济较强,人口密度却是七国之中最高的,人口约为400万左右。
5、魏国:战国中后期已经彻底沦为小国,人口保持在200万左右。
6、燕国:燕国不仅国土面积较小,且地处苦寒之地,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小,人口保持在150万左右。
7、韩国:地处四战之地,为七国之中最弱之国,末期领土已经极小,人口应该在100万左右。
综上,到战国中后期时,战国七雄的总人口约为2750万,再加上其他小国人口,总体与3000万相差不大。这个数字未必准确,但总体差距应当不大。
战国军制:征兵制为主,募兵制为辅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之间相互征伐极为频繁,春秋时期那种以贵族为主的军队建制已经无法满足战争。此外,当时的生产模式又相对落后,因此各国普遍推行以征兵制为主,以募兵制为辅的方式,从而保证战争期间的动员能力。
所谓征兵制,其主要的征兵对象乃是广大农民,平时由地方在农闲时组织农民开展军事训练,战时再进行征兵征战的方式。按照当时的规定,男子16岁或17岁便“傅籍”登记,然后根据国家需要随时应征入伍,直到60岁才能免征。
所谓募兵制,便是经国家严格挑选后组建的常备军,例如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秦国的“锐士”等,这些军人全部都是脱产的职业军人,待遇相对较为优厚。由于这些常备军往往经过长期训练,因此这些军队人数虽少,但却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
在出土的《云梦秦简·编年纪》中,有“庄王十二年,喜治狱鄢”和“十三年,从军”的记载,可见即使当时的小官吏,也是要应征入伍的。而根据《戍律》的记载,当时军队采取的是每年轮换一次的方式,这被称作“过更”。
在《商君书·兵守》中,有“三军:壮男为一军,壮女为一军,男女之老弱者为一军,此之谓三军也”的记载,可见一旦国家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完全就是男女皆兵的“举国动员”,从而确保国家动员能力。即使到了汉朝,《汉书·严安传》中也有“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记载。
如上,与后世的职业化军队比起来,在战国时期的兵制下,国家动员能力极为可怕,“十丁抽一”乃是常规动员,像“长平之战”那种决定国家命运的战争,更是达到了“六丁抽一”的极限动员。
战国时期各国军队规模搞清楚了战国时期各国的人口和兵制,我们再来看看各国军队的规模,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战国策》中找到相应记载。
1、秦国:奋击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秦惠王时期)
2、楚国:带甲之士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楚威烈王时期,未计算楚国水军)
3、齐国:带甲百万,车千乘。(齐宣王时期)
4、赵国:带甲六十万,车千乘,骑万匹。(赵惠文王时期)
5、魏国:武卒二十万,苍头二十万,斯徒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魏襄王时期)
6、燕国:带甲数十万,车七百乘,骑六千匹。(燕昭王时期)
7、韩国:精兵二十万,厮徒十万。(韩宣惠王时期)
随着战争模式的变化和战争规模的扩大,春秋时期以车兵为主的军队已经成为历史,战国时期的军队步兵已经成为主要兵种。《战国策》中“带甲数十万”、“带甲百万”中的“带甲”指的便是步兵,由以上记载不难看出,当时各国的步兵规模已经极为庞大。
此外,战国时期的骑兵和舟师也开始迅速发展,赵国的“胡服骑射”便是发展骑兵的典型事例,《战国策》中的“骑万匹”指的便是各国骑兵数量。而舟师的发展则主要集中在楚国和秦国,《史记》记载,秦“舫船载卒,一舫载五十人与三月之食,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
如上所述,战国时期战国七雄的兵力看似夸张,但只要搞清楚了彼时的各国人口和兵制,就不难理解这个数据了。
晋朝的北府兵有多厉害
作为古代最彪悍的军队,北府兵上演了一个打十个的真实戏码
常言道“兵在精而不在多”,决定一支军队战斗力的往往不是士兵的数量,而是质量,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特种部队”了。特种部队这个名词虽然是二战以来才出现的,但早在古代就已经有性质与之类似的军队存在了,像秦王李世民手下的玄甲军、北宋岳飞手下的背嵬军,都曾取得过以一敌百以少胜多的骄人战绩。而今天我们所要介绍的这支军队,战斗力堪与之齐名,史称“北府兵”。北府兵,又名“北府军”,乃是东晋时期战斗力最为彪悍的部队之一,是由东晋大将军谢玄一手打造。是曾几度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存在。
先来介绍一下,“北府兵”的名字究竟是从何而来。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士族门阀在长江以南又建立起新的王朝,并推举司马睿登基称帝,这就是东晋的由来。而东晋初年,与之隔岸相望的前秦势力愈发强大,为了防止前秦南侵,东晋名臣谢安力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去前去组建军队防御。而谢玄也的确没有辜负老叔的期望,很快拉拢了一拨人组建了军队。因为谢玄后来统领京口军务,而京口又名“北府”,所以他手底下这支部队又叫做北府兵。
说完了北府兵名字的由来,再来看看这支传奇的部队究竟石油什么人组成的。实际上,这支部队放眼望去几乎找不到正规军出身的,恰恰相反,部队主力全是由流亡的老百姓组成的。然而可不要小看了这些流民百姓,因为他们多半是由北方逃过来的,能在前秦氐族人的屠刀下活下来,说明这些人绝对不是什么善茬。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些流民为了躲过北方胡人的追杀,不仅都携带有武器,而且自发组成了各种防御武装,称他们为“民间松散的武装力量”毫不为过。所以,当谢玄来到京口一带组建军队时,主要的工作就是把这些分散的流民集中起来。据记载,北府兵创建之初,共计约有八万人,基本上清一色全是流民,就连北府兵参军刘牢之也不例外。
那么问题就来了,流民为什么会有如此彪悍的战斗力呢?要知道,正规军也有武器,而且还受过更加系统的训练,差距为啥子会这么大呢?其实呢,北府兵之所以会有如此彪悍的战斗力,原因不外乎有两点:一者,是对于前秦氐族深深的痛恨,要知道,痛恨才是最有杀伤力的武器!前面说过了,这些流民多半是从前秦逃过来的,他们多半都遭受过胡人的掠夺和欺辱,甚至还有不少人的妻子儿女都是死在了胡人的刀下,国恨家仇都挤在一块,谁能不狠?现如今终于有人给他们撑腰,给他们报仇的机会,这些人必定是打出十二分精神去杀敌。
二者,是北府兵超好的待遇。这一点有点类似于敢死队,毕竟风险高收益也得高嘛!为了组建这支队伍,谢安几乎可以说是把身家性命都压了上去,无论是粮草、军饷还是装备,北府兵都是最一流的。既能报仇,还有大把的银子可以拿,何乐而不为呢?
而要说到真正让北府兵扬名天下的,还是前秦与东晋的那场旷世大战——淝水之战。在这之前,先来看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前秦这边兵力足足八十七万,正如主帅苻坚所叫嚣的那样“鞭可断流”,反观东晋这边,除了长江天险以外,就剩下北府兵这八万人了。稍微懂一点数学的人都能算得过来,这是货真价实的以一敌十啊!
然而这场战争的结果去实在是叫人大跌眼镜,八十七万人的前秦兵团折损大半,就连主帅都给小吓得草木皆兵,而前秦也自此一蹶不振;回过头来瞅瞅北府兵,伤亡却少的可怜。淝水之战,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不可否认,东晋能够大败苻坚兵团,谢玄所使用的缓兵之计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诱使苻坚主动后撤改变阵型,彻底扰乱了前秦士兵的军心,这时候再把严阵以待的北府兵派出去才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同时,北府兵自身的战斗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否则即便是占据先机,要想以八万兵力击溃八十万那也是相当困难的!只能说,这支部队着实变态!
三国时期的特种兵有哪些
三国时期的特种兵还是比较多的,如各种斥候,藤甲兵,奇兵,水兵中的水鬼,等等。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是一种特殊的特种兵机械,用于运载武器箭矢和军粮。木牛流马不需要任何动力装置,可以运输大量的军用物质,据说至今也无法破解。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得不说诸葛孔明真的是天下奇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