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日本适宜夫妻阅读的书,不建议读的书日本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日本人所说的“侘寂”是什么
侘寂是一种审美体验,到底是什么审美体验呢?
这么说吧,侘寂就是通过人的观察、感受,愣是在一个主流审美认为有残缺、甚至丑陋的物品身上能寻找出美来的体验。
比如苹果手机、无印良品等我们很多现代产品的设计,其灵感都来自与侘寂。当主流都在做加法,争相地整一些花里胡哨的设计时,它们的设计理念却反其道而行,就是两个字——简洁。
这时候你或许会说,哇塞,日本文化真NB!这么厉害的审美文化,中国怎么就没有呢?
先别着急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自卑,也别去跪舔日本的“侘寂”,下面咱们先了解下“侘寂”怎么来的,再做分辨也不迟。
日本的侘寂到底是什么?先讲一个三只茶碗的故事:
话说18世纪末,日本人用500多两黄金,从中国大清国买走了一只陶碗。当时的500多两黄金是什么概念?放在今天,差不多是几千万人民币。
除此之外,日本还有两个更有名的茶碗,一只藏在藤田美术馆,另一只藏在静嘉堂。是19世纪初,日本人分别花了40公斤黄金和120公斤黄金的巨款把它们买回去的。
这时候你可能会问,日本人买三只茶碗,在中国一定是国宝级别的宝贝吧?
其实并不是,那时候,中国人更喜欢精致的青花瓷,不太把这些看起来有些粗陋的茶碗当回事。这就相当于你到了巴黎香榭丽舍大道去买包,没有买LV也没买爱马仕,而是花大价钱买了个当地的小品牌,那肯定是因为自己是真心的喜欢。
这说明什么?说明你有强烈的个人审美,而且你的审美跟主流不一样。这就是理解侘寂的其中一个核心词——否定——否定主流。
日本自大化改新之后,开始借鉴大唐的制度,中国的文化更是更为了日本贵族阶层的社交符号,文人们互相见面,你不会吟诵几首唐诗宋词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
然而,日本人经过一段模仿中国文人主流文化的热潮之后发现,自己总是这样照搬人家的东西很没面子,但当时日本学习中国开设太学开展教育还没多少年,大多数的日本人还在忙着上山下海抓刺身,也确实捣鼓不出来什么搬得上台面儿的东西。
因此,日本想弄出一套跟中国主流的文化稍显不同的文化,还是得去中国寻找。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隐藏着很多小众的宝贝。
所以到日本的博物馆去看吧,宋代以后,日本人从中国买回去的,几乎都不是中国主流的东西。
如果你带着明代人的审美标准去参观日本国立美术馆,会觉得很奇怪。日本人为什么要把中国的二流货色当成国宝呢?其实就是这个原因,日本人想提高自己的文化审美水平,出于自尊心又不肯完全照搬中国的主流文化(那不成为中国的文化附属国了吗),但当时又苦于自己捣鼓不出来像样儿的东西,就只能从中国的小众文化中挑选出一些他们认为的精品。
所以,今天中国人会觉得日本保存了很多中国没有的古籍,还有已经失传的艺术形式,比如禅宗画。这不是因为他们保存文化传统的意识更好,而是因为他们选择的标准跟我们不一样。我们主流文化界所忽视的,正是他们主流文化珍视的。
因此,很多少去过日本后就会发感慨:中国文化中的很多宝贝生在了中国,最后却长在了日本。
比如说南宋的僧人画家牧溪,他在中国的艺术界根本就不入流,他的画在中国也几乎失传,但是他的画对日本禅画有着深刻的影响,倒成了“日本画道的大恩人”。
(图|松猿图)
(图|牧溪的远浦归帆图,现京都国立博物馆)
日本著名的美学家被誉为“民艺之父”的柳宗悦:“当我第一次看到牧溪的画,看了好久好久。我认为牧溪的故乡在日本。”
柳宗悦的意思是说,中国人不认可牧溪,就算他生在中国,但是他的艺术、他的精神是属于日本的,他的故乡就在那里。
所以你看,日本人为什么要买中国人看不上茶碗?要推崇进不了中国绘画史的牧溪?正是因为他们虽然向中国学习,却又不希望被中国彻底同化。
中华文明如此之伟大,日本想要摆脱它的影响,建立自己的文化,你想这得有多难?日本人就像是从大山旁边再起高峰,他们的否定得有多决绝。
从丰臣秀吉的时代开始,他们就彻底不再亦步亦趋地效仿中国,而是拿当时中国二流的东西,跟中国强大的主流文化对抗,靠否定主流文化,再改造非主流文化来创造自己的文化。
比如日本茶道,中国茶刚传入日本的时候,日本流行奢华的茶室。丰臣秀吉甚至在北野大茶会上,就摆出一个完全用黄金打造的黄金茶室,奢华至极。
然而,日本茶道的鼻祖千利休(丰臣秀吉的茶师),却简化了茶道,用朴素的道具,建简陋的茶室,选择用跟丰臣秀吉完全相反的画风,将中国的茶文化改造成一种全新的文化。千利休就是要否定“黄金屋”这种审美,用朴素否定奢华,简化否定繁缛,日本茶道也就彻底脱离了中国的茶文化。
你看,日本否定中国文化的方式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建立一套新标准。中国主流觉得二流,觉得小众的文化,我日本可不这么看。
这时候或许你就会恍然大悟了,日本人还真是这样,不管这文化是中国的,是欧美的、还是南洋的,只要比日本先进,它都能坦然接受这外来文化,然后基于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需要,对外来文化进行改造。最后,这种改造也好,传承也好,还都能保存下来。
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日本改造的非常成功,比如日本的八道(歌道、书道、茶道、花道、剑道、艺道、柔道、香道),都是从中国文化中摄取来的,但它们经过改造后给人的感觉又非常的“日本”,究其根本是日本人为这些文化在形而上注入了一种统一的标准。或许你已经猜到了,这套标准也属于“侘寂”的范畴。
说来也“巧”,日本的这套改造中国文化的标准,其思想资源也来自中国,只是它也不是中国主流的儒家思想,而是禅宗。
日本是如何用禅宗思想重新建立审美标准呢?这就要说到侘寂的第二个关键词:物化。
虽然,禅宗思想被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了日本,也跟中国的禅宗沿着完全相反的路径发展。
从禅宗的受众上来说,中国禅宗是向上的,而日本禅宗是向下的。什么意思呢?就是从禅宗影响的社会阶层来看,在中国,禅宗所影响的是中国上层社会的文人士大夫,而在日本则完全相反,日本的全民都受到禅宗影响。
在中国南宋的时候,日本的荣西和尚把禅宗从中国带到日本后,先是吸引了武士阶层,然后在社会中迅速发酵,传播到平民中。
从禅宗思想的本身来看,中国禅宗更像是一种思维训练,是形而上的;而日本禅宗呢,从一休和尚开始,禅宗就往形而下的方向发展。日本人把禅物质化,跟生活结合在一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日本,一切皆可以为禅,生活中的一切皆有禅意。修禅的方式并不限于寺庙和各个道,而是社会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禅宗,所有的东西都可以通向禅。
在日本,吃饭可以禅、喝茶可以禅、读书可以禅、杯子可以禅、房间也可以禅。“修为高”的日本人甚至在蝉鸣鸟叫的声音中都可以感受到禅意。他们觉得虫鸣是动听的音乐,深秋时分,从蟋蟀的叫声中,能听出悲秋的惆怅,因为夏天已然逝去,冬天就要来了,因此而产生人生苦短的悲叹。
怎么着?听着很神奇吧?日本就是这么个神奇的国度,估计他们上厕所方便时都能通过禅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们认为这种精神力量,就是美的力量,就是侘寂。
总之,日本人的侘寂美学简直就像是一场大型的禅宗思想应用实验,其中最成功的要数茶道和能乐了。
日本的茶道,前面咱们提到过了,你平时肯定有所了解。就是通过几十道复杂的工序,能把三块钱一两的高沫、满天星喝出三千块一两的感觉来的那种神奇的技艺;能乐呢,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日本传统的音乐剧。
侘是茶道之美,寂就是能乐之美。
侘在日语中的本意是简陋,日本茶道就是从简陋中求美,追求一种不要繁华、不要装饰,直指本源的精神,这就是侘的体现。
寂在日语中的本意是旧的。在能乐表演中,慢慢地延伸出了一种美学含义,简单来说就是沧桑美。换言之,“寂”未尝不是对凄清、衰微、没落、凋零、空旷、孤苦、古旧等一般视为负面的、不完美事物,而是把其引起的负面心绪进行把玩、欣赏、转化和升华,赋予其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价值。日本人认为外表衰朽、老旧,不会减损这种美,反而会强化这种美。
侘是空间的,寂是时间的;侘是哲学的,寂是美学的;侘是主观的,寂是客观的。
把侘和寂这两个字结合一下,我们就大概能得到侘寂的美学意义了。侘寂是物之禅,也就是通过人和物交流,获得宗教般的审美体验。这种美,需要摒弃各种装饰,存在于事物的内在,还得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结语读到这里了,相信各位看官对日本的“侘寂”的认识,在自己的心中也有数了。我个人认为日本的侘寂很nice,但我们也不用盲目地羡慕和或模仿。其实,这些东西在我们中国文化中都有
在哲学上,侘寂不仅同佛教禅宗简朴洒脱的生活趣味具有深层关联,同中国老庄哲学返璞归真的自然观也如出一辙。在审美意识上,侘寂同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冲淡”、“简淡”、“枯淡”、“平淡”等“淡”之追求也一脉相通。
日本的侘寂审美文化、脱胎与侘寂的产品设计之所以在现代社会流行,不正是我们生活在热闹、拥挤、嘈杂的现代社会环境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为我们带来的太多多于、甚至没用的东西吗?
人对物质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为了不被物质欲望淹没,我们需要在精神上找寻自我。
理解侘寂,我们可以脱下五颜六色的品牌服装,换上纯色质朴的衣服;我们可以暂时离开喧嚣的都市生活,到远郊山林中修复自我。
“侘寂”让现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的天平上保持平衡,因为它可以让人一边过着世俗的物质生活,一边去享受原本宗教苦修才能够获得的精神满足。所以,侘寂开始在世界流行。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日本人为什么也不喜欢德川家康
日本战国时代的“三英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三人当中,日本人最喜欢谁?人气度首先是信长,其次是秀吉。至于家康,则比较复杂,爱憎交错太多,但基本倾向还是不喜欢。
听说在大阪有个“家康咒骂会”,专门定期开会诅咒和戏骂家康。大阪人不喜欢家康,是因为家康残忍地断了秀吉的后代,连8岁的小孙子国松丸都被斩首。更不忘在大坂城陷落后,仅割下的首级就达14000多个。但除大阪之外的日本人,为什么也不喜欢家康呢?是不喜欢他的近乎神经质的用心太深?睡觉的床榻下面用木条封死,怕有刺客潜伏。食物都要用火烤一下,怕有人下毒。不玩妓女,怕有梅毒,女人都从熟悉的身边人下手。性交的时候忍精不射是他的专长。最晚年的时候,叫少女与他同床,倒并不是为了发生肉体关系,而是想吸取少女身上的充满青春气息的能量,以此来恢复自己的精气。为此家康精力绝伦。61岁生赖宣。66岁生市姬。德川将军家中寿命最长的是15代将军庆喜,77岁。其次就是家康,75岁。
这些固然都是不喜欢的因素。我认为,家康在死之前封神,将自己比照为东照大神,博弈天皇家的天照大神。也就是说,东有东照大神,西有天照大神。就像天边同时出现了二个太阳一样,这对日本人精神面的震撼是空前的。这恐怕才是不喜欢的深层原因。
我们阅读山冈庄八的《德川家康》,阅读山本七平的《德川家康》,阅读司马辽太郎的《霸王之家》,阅读隆庆一郎的《影武者德川家康》。在这些作家的笔下,德川家康显然是人而不是神,因为我们看到了他夹着尾巴做人的场面,看到了他吓得小便失禁的场面。但如果是人的话,那为什么在临死前留下的遗言,又不说人话而说神话呢?这是个谜。
这些固然都是不喜欢的因素。但在笔者看来,家康在死之前封神,将自己比照为东照大神,博弈天皇家的天照大神。也就是说,东有东照大神,西有天照大神。就像天边同时出现了二个太阳一样,这对日本人精神面的震撼是空前的。这恐怕才是不喜欢的深层原因。
我们阅读山冈庄八的《德川家康》,阅读山本七平的《德川家康》,阅读司马辽太郎的《霸王之家》,阅读隆庆一郎的《影武者德川家康》。在这些作家的笔下,德川家康显然是人而不是神,因为我们看到了他夹着尾巴做人的场面,看到了他吓得小便失禁的场面。但如果是人的话,那为什么在临死前留下的遗言,又不说人话而说神话呢?这是个谜。
在日本,神社、大社、神宫和宫是有区分的。神社是祭祀土地神的社。大社是神社的巨大化。神宫和宫是用来祭祀皇室祖先的。从历史上,皇室祖先以外的人物,作为祭神的神社用宫号来称谓的只有二个。一个是天满宫,一个就是东照宫。天满宫是为了祭祀菅原道真,其目的是镇魂,不让其怨灵作崇。东照宫呢?当然是为了祭祀德川家康。为什么要祭祀他呢?是不是为了镇住丰臣家的怨灵作崇,反向地先祭祀家康?因为家康的手上沾有丰臣家的血。1645年,日光东照社升格为东照宫。表明家康与天皇家趋向了同格。家康死前的遗言,还有将三池刀(家康的爱刀)的刀锋面朝西边埋葬的咒术。朝西是哪里?是京都,是御所。表明家康即便死后也要永远地诅咒天皇家。为什么要诅咒天皇家呢?因为他想做全日本的“天照大神”。
日本战国时代最后一位天皇,108代的后水尾天皇,对德川家可谓是深仇大恨。何以埋下这深仇大恨?最为卑鄙的就是德川幕府杀死了后水尾天皇与其他女宫所生的子女,只留下天皇与正妻和子(二代将军秀忠之女)所生的子女。目的是为了让和子所生之子能够顺利成为天皇。为此,一切妨碍德川家外戚地位的人都要被除掉。气得后水尾天皇用“三十六歌仙绘卷”配和歌来诅咒德川家。
秀吉死后被赐予丰国大明神,但家康灭了丰臣家后收回了大明神封号还不算,还派人爬上京都的东山阿弥陀峰,摧毁了丰臣墓碑。而自己则在死之前就定格自己为神君,并以东照大权现的神号,接受来自四方的朝拜。照司马辽太郎的说法,与其说家康是个天才,毋宁说他是一个怪胎。像他这样的伪善者,世界史上没有第二个。日本人对家康的不喜欢,深层的原因也在这里。
日本适宜夫妻阅读的书
我推荐《失乐园》。
《失乐园》是日本小说家渡边淳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对中年男女因婚外恋而双双殉情的故事。女主人公松原凛子是医学教授之妻,男主人公久木祥一郎是出版社的主编。在一次偶然聚会上他们邂逅,并迅速坠入爱河无法自拔,可是这种婚外恋却为各自的家庭和亲人所不容。这种经历使他们觉得人世间没有永恒的爱情,要想使对方永远属于自己,唯一的办法就是和对方一起结束生命,于是他们在爱的极致时双双服毒殉情。
推荐它,不是因为欣赏男女主人公双双殉情的行为,而是因为作者对男女之事入情入理刻骨的抒发。
有什么很动人心弦的日本短篇小说
我来推荐四本日本的短篇小说集。
*白石一文《不自由的心》
白石一文曾获日本直木奖、山本周五郎奖,被认为是继村上春树、吉本芭娜娜后日本中生代的重要作家之一。
《不自由的心》书腰上有这样一句话:白石一文对现代社会下男人这种东西的究极描写。坦率地说,作为一名女性读者,在读过《不自由的心》之后,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是对书中讲述故事的愤怒,另一方面却也有着难以言说的纠结。
标题作《不自由的心》在整个故事的结尾处,江川与启介的争论,我从头到尾看了三遍。启介是江川同事,江川把启介介绍给自己的妹妹祥子,两个人顺利地恋爱结婚。可是,两个人的婚姻走到第三个年头的时候,启介爱上了公司的女同事真希。江川约启介出来,准备两个人面对面地交流一番。江川以过来人的经验劝启介继续与祥子保持婚姻关系,至于是不是继续与真希相爱,则由启介自己决定。
江川说:人一旦结了婚,就不能看不顺眼就分手那么简单。
启介说:为什么不相爱却要一起生活?人是自由的,为了真心喜欢的人,什么东西都可以抛弃!
江川又说: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断,这也想要那也想要,欲望太多是不行的。
乍看一下,这两个人的说辞似乎都非常通情理。没有爱的婚姻的确对当事双方都是痛苦的。据统计每年高考结束后办理离婚的最多,夫妻双方为了孩子勉强生活在一起,当孩子长大成人之时,作为父亲母亲的两个人似乎都卸下了重任,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只是,没有感情的父母亲生活在一起对孩子来说是幸福的吗?是快乐的吗?
但我并无意赞同启介的观点,在我有限的认知里,婚姻是神圣的,是需要双方用心经营的,即便真的是没有爱情存在,也不应该是由第三方的出现来证明。江川苦口婆心的归劝启介,是因为他本人也曾经努力要放尽自已那颗渴望自由的心。只是,事与愿违,当他渴望的“自由”换来妻子一生的“不自由”之时,他知道自己必须被封固在了婚姻之中,不得远离、不能放弃。
可是,无论是江川还是启介,亦或是野岛,读者没有在他们任何一个人的身上看到他们对自己婚姻的努力,他们或许不曾想过放弃自己的结发妻子、可爱的子女、温暖的家庭,可却从未在意过放任自我放飞的自由对别人的伤害。
白石一文说:小说的功能如同任何人在活下去的过程中不断摸索着如何才能认真活下去般,小说会更多一倍地强烈尖锐地指出人活着的重要性,同时也会控诉社会正如何忽略它。
在读过了《不自由的心》之后,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反思自己、反思婚姻、反思人生。
*樋口一叶《十三夜》
樋口一叶是日本明治初期女作家。她的照片印在了日币面值5000日元的纸币上。货币,作为一个国家的名片,由此足见樋口一叶在日本文化界受人尊重的事实。
周作人曾评价樋口一叶说:“有人(高山樗牛)评她说,‘一叶盖代日本女子,以女子身之悲哀诉诸世间’,狠是确当。但她又能将这悲哀,用客观态度从容描写,成为艺术,更是难及。……叶在明治文学史上好像是一颗大彗星,忽然就去了。”
书中收录的《琴音》开篇——苍天为何如此无情,让无辜的枝叶卷曲靡颓。
金吾的母亲因父亲“毫无用处”在金吾四岁之时抛家弃子离开,父亲几经祈求仍旧未能唤回母亲。自此后,“毫无用处”的父亲,更加的愁肠百结,内心再没有片刻的睛朗。而小小的金吾虽然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依旧因为父亲的存在感觉到一丝的温暖。可是,父亲在金吾十岁时意外离世,母亲对金吾的孤苦无依无动于衷。
书中写道:他觉得母亲的所作所为与恶魔无异,满腔怨恨。
小金吾的孤苦无依令人悲悯。
令人欢喜的是,樋口一叶在《琴音》最后,将金吾的不幸悲凉揉和在了美妙的琴音之中——金吾从此就漫步在这百花烂漫的世界吧。
菊香明月,拂去了金吾心上的乱云,他暂时忘记了如今身在何方。月光清澈澄明,夜色笼罩下的墙根,有菊香盈袖。吹吧,夜风请把我心里的乌云吹散吧。再次拨响的琴声,请和我成为一世的挚友吧,将我心底的苦闷永远带走。
这一段描写我非常喜欢:菊香明月、菊香盈袖、月光澄明,秋雨淅沥的夜晚,琴鸣不为知音,只愿震动心弦。
另外一篇《里紫》,通过对话和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了一位背着丈夫与情人幽会的恋爱女人形象。阿律欺骗丈夫,取得丈夫的信任出门,她满心欢喜地赶去约会,却在路上犹疑起自己的所作所为。阿律在转身回家和疾步前行间徘徊,终于还是选择了“生命有限,只要活着就要见面。”
*荻原浩《海边理发店》
2016年,荻原浩曾凭借《海边理发店》获日本文学直木奖,评论界介绍说荻原浩每部新作品都在挑战不同的主题,不论是何种题材的作品,荻原浩都能令读者既感受到人生的荒谬,又仍对人性的美好充满期待。《海边理发店》里收录的作品有执着的母亲、懊悔的父亲、也有抗拒的女儿、还有为弥补孩子遗憾毅然前往“成人礼”的夫妻。
这本书中印象最深刻的两篇文章是《没有时间的时钟》和《彼时来路》,前一篇讲父子,后篇讲母女。
《没有时间的时钟》——
“我”被动接受母亲递来的父亲遗物——一只连指针都不会动的手表。在钟表店修理的时候,“我”与店主间的对话穿插在两个人的回忆之间。店铺间有着各式各样的钟表,有一些钟表的指针停在那里,一动不动。白发苍苍的老店家修理之余轻轻讲述每一个停驻时刻的意义:女儿出生的时间、女儿离世的时间、妻子离开的时间……
每一个停驻的时间里,“我”都会忆起父亲,矛盾的父亲,在“我”的生命中是那么地熟悉又是那么地陌生。
《彼时来路》——
离家十六年,之间从未与母亲联络的杏子终于重返故居。十六年间,杏子努力生活,暗暗地要证明给自己的母亲离家后的自己过得很幸福,不必按照“凡事都是正确”的母亲的要求,生活一样是美好的。
但是,杏子想到了母亲的衰老,却没有想到母亲已经如此孱弱。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母亲不再强势,对自己不再苛责。母亲忘记了许许多多,却没有忘记杏子是黄色的。黄色的杏子站在母亲的面前,看着母亲叫着自己的名字却认不出自己的脸。
杏子终于可以坦然地说出:“我下次再来。”杏子终于可以拥抱自己的年少时光,杏子也终于可以悠然走在回家路上。
荻原浩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非常的细腻动人,这一本《海边理发店》并不厚,我却读来较慢,并不是因为时间的不配合,只是因为每一个短篇故事都让我不得不停下来。
我们常说,尽力过好每一天,不要留遗憾就好。只是,时光流逝,辗转间仍旧会在不经意间散落下的尘嚣。
时钟啊,如若不能回拨,就请你慢一些,再慢一些,让我们那颗想要满溢的心有足够的时间盛满——
盛满爱也盛满涩吧!
盛满欢笑也盛满泪水吧!
盛满奢望也盛满伤痛吧!
盛满年少时的华彩也盛满暮年时的从容吧!
*泉镜花《汤岛之恋》
泉镜花是跨越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的日本伟大作家。他开创的“观念文学”,以追求美的观念和浪漫主义丰富了日本文学,同时被评价为日本幻想文学的先驱。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永井荷风等作家都受到泉镜花的影响。
如第一篇《高野圣僧》。
故事以“我”为第一人称讲述,而事实上,却不是“我”的亲历,而是一位同是行路人的云游僧人讲给“我”的一段经历——僧人年轻时有一次云游迷了路,遭到大群蟒蛇袭击,千难万险地逃过忙什,又遇到了水蛭雨……
读到这里,让我产生了很多的遐想,或许这是一个高僧顿悟得道的故事?历尽磨难终成正果?继续读下去,才发现自己完全想错了作者的行文方向。
僧人几经波折,终于在天将幕时在深山里找到一栋破烂房子。房子门廊坐着一个模样怪异的年轻男从,僧人招呼了一声又一声,年轻男子使终没有反应。正在这时,屋子里走出来一位貌美的女子。
《高野圣僧》的故事很有一些奇幻色彩,从僧人迷路之初遇到的蛇与蛏,再到深山孤室的年轻男女,及至后来讲到老爷子欲牵青马去卖,但是青马稳步不前,女子的一番所为等等,通篇都充满着浓浓的魔幻气息。
僧人经过这一日一夜的所见所闻,生出留在深山陪伴女子的念头,甚至已经决定不再前行,却在听到老爷子的一番话之后改变了想法。
细品之下,泉镜花的《高野圣僧》寓意深刻。我想,以僧人作为事件亲历人,也是有笔者的深意在其中的。没有信念,或是信念不够坚定的人,是难以面对这样巨大的挑战的。先是重重磨难,再是情色欲念,再有这如世外桃源般的山野田园,都是非常容易让人迷失方向,放弃自我的。
另一篇文章《汤岛之恋》也是泉镜花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故事环绕着神月梓和艺伎蝶吉之间曲折的爱情展开的,对话和叙述中不时夹以往事的回忆,梓寒苦的出身,自身的出众,身处环境的不适,种种矛盾环绕着神月梓,无处可逃无法安身的神月梓终于作出了令人悲伤的选择。
据说,《汤岛之恋》中的蝶吉,与泉镜花的恋人桃太郎非常相近,人物身上有非常多桃太郎的影子。
关于日本适宜夫妻阅读的书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