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宋朝的官员数量有多少,为何有冗官一说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历史冷知识宋朝政府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宋朝钱荒的原因
宋朝时期,国家商业繁荣,因此宋朝给人的映像是一个比较富裕的朝代,但很少有人知道宋朝发生过钱荒。钱荒,通俗点来说就是市面上的钱不能满足人们需要。在北宋初期,市面上流通的铜钱不够,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也给当时的人们造成了很大困扰,由于社会上流通的铜钱稀少,宋朝的人们为缓解危机有时会用银绢充当货币。
宋朝的钱荒主要集中在宋仁宗、神宗、哲宗时期,仁宗时期钱荒首次引发宋人的讨论,此时铜钱的匮乏,导致了货物不能流通,民怨此起彼伏。但是这时期的钱荒并非全国性的,东南地区钱荒严重,而在西北地区却钱多为患,到了神宗时期,钱荒逐渐蔓延至全国,人们普遍认为钱荒与王安石变法有很大关系。那么钱荒产生的原因是否与王安石有关,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吗?
钱荒产生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不能一概而论首先,变法。王安石变法征收助役钱、免役钱,使得民间的钱财流向了官府,大大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苏轼曾多次谈到钱荒:
其次,铜比钱贵。在宋朝时期,铜是由国家掌控,民间很少能看到铜,铜器的价格比铜币的价值大,因此有很多人将铜钱制造成铜器,以获得更高的利润。《续资治通鉴》中记载:"铜禁既开,销钱以为器者利年于十倍",以一换十,如此丰厚的回报,民间不销毁铜币才怪,因而大量铜币被做成铜器是引发钱荒的根本性原因。
再次,储蓄。我国的人民历来具有很高的危机意识,不存点钱就完全没有安全感,宋朝的人们也不例外。宋朝时期,民间储蓄了大量的铜钱,此种现象集中在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国之钱币,谓之货泉,盖预使之流通,而富室大家多藏槐不出,故民用益整。"权贵的人将铜钱储蓄起来,而致贫穷的人却无钱财生存,这就导致了宋朝的贫富差距加大,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此外,宋朝的铜钱外流严重,尤其是在王安石变法时期,大量的铜钱通过各种途径流向了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有的甚至还流向了海外,并且这种现象屡禁不止,愈演愈烈。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宋朝铜钱流向了那些地区。
宋朝什么要改火葬为土葬
宋朝流行火葬,关键还在于土地资源有限,这一点在《宋史》上有明确的记载:“其境土狭民众,惜地不葬”。
南宋文人俞文豹更是指出了两宋盛行火葬的根本原因:“今京城内外,物故者日以百计。若非火化,何所葬埋?”
当然汪郎是不喜欢弱宋的,不过需要客观地为宋统治者说一句,两宋王朝继承的毕竟是汉家文明,所以赵宋政府是反对火葬、支持土葬的,为此还出台了一系列禁止火葬的法律条款。
但这只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因为火葬省事、省力、省钱,老百姓无视朝廷政令,以至民间盛行火葬,甚至一些富裕人家也由土葬改为火葬。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宋政府不得不修改法律,对火葬做出了一些妥协。
事实上,两宋政府由反对火葬改为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建隆三年(公元962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为了“禁民以火葬”,颁布了一道敕令,“京城外及诸处,近日多有焚烧尸柩者,宜令今后止绝”,这道敕令后被编入建隆四年颁行的《宋刑统》中。
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九月,监登闻鼓院范同上书宋高宗,他认为“今火葬之惨日炽,事关风化,理宜禁止”,建议朝廷“拨地令贫民葬亲”,杜绝民间火葬。宋高宗赵构接受建议,并“申严法禁”。
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户部侍郎荣薿指出:“葬埋未有处所,而行火化之禁,恐非人情所安”,并向宋高宗提出建议:“除豪富士族申严禁止外,贫下之民并客旅远方之人,若人死亡,姑从其便。”
这些种种,就可以看出,土地是两宋时代最为头疼的事,而火葬更是不分贵贱的,两宋统治者对民间流行火葬的态度也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
汪郎认为,这一切都取决于宋朝是历史上最奇葩的中央王朝,因为它是唯一一个从立国之初就开始实行土地兼并的王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武将们在“没有兵权就做一个富家翁”的心态下拼命买地,从而加剧了宋朝的土地兼并危机。
而且重要的是,在宋朝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下,人口增长很快。这个龟缩在长城以内,拥有不包括幽云十六州、大理(今云南)在内的有限国土的王朝(南宋还丢失了淮河以北的土地),居然要供养近1亿人,这样一来,人地矛盾就更加突出。
况且传统的土葬是非常耗费钱财的,加上宋朝的税赋也很重,使得民间百姓无力承担这笔沉重的财力支出。
而此时的佛教已经完成了本土化、世俗化,它带来的火葬之法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至少为贫苦百姓解决了无钱无地的土葬危机。
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两宋时期才会出现“贫下之家,送葬之具,唯务从简,是以从来率以火化为便,相习成风,势难遽革。”
详细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586296963061252621/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宋朝的官员数量有多少,为何有冗官一说
宋朝冗官问题严重,宋朝官员数量比唐朝多了好几倍,唐朝唐玄宗时期官员数量达到18000人左右。而宋朝在宋仁宗时期,官员数量就已经超过了唐朝。到了宋徽宗时期最多时候官员数量达到48337人。
宋朝官员数量统计《文献通考》记载:“宋神宗元丰年间曾巩统计国家财政支出,宋真宗景德年间官员总计10000多人,到了宋仁宗皇祐年间官员总计20000多人,宋英宗治平年间官员总计24000员。”到了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改革官制,元丰八年(1085年)官员数量下降到了21900人。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官员总计34000多人。官员数目又开始增多。
宋徽宗时期官员数目达到最多,《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记载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官员总计43000多人,这时候朝廷已经没有足够的职位任命了,14000多个人等待朝廷职位空缺。朝廷不得不在各州县增加官员职位500余处.。《容斋随笔宣和冗官》记载宣和元年(1119年)年官员数量猛增到48337人。
南宋时期国土面积不及北宋,官员数目却没有减少多少,官员数目最高时和宋徽宗政和二年持平。《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官员数目总计为33016人,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官员数目为42000多人。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官员数目有所下降,总计37800人。”
北宋仁宗时期全国一共320多个州县,百姓要供养20000多的官员。到了南宋只有一百多个州县,百姓却要供养40000多个官员。南宋冗官问题更严重了。
冗官原因之一宋朝官制混乱北宋前期官员职务有官、职、差遣三种,比如包拯曾经担任“工部员外郎、直集贤院、陕府西路转运使”工部员外郎是官位,用于定官品级俸禄。直集贤院是“职”,是官员荣誉衔,可以提高官员威望,增加官员俸禄。陕府西路转运使是“差遣”,也就是包拯担任的真正可以行使权力的职位。
北宋前期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只有官名,没有官员编制数目,三省六部的职能由另外新设置的官职负责,比如吏部的事务归到了审官院、流内铨名下,户部的事务归到了三司名下,礼部的事务归到了礼院,兵部的事务归到了枢密院,刑部的事务归到了审形院。官制职能重叠,设置的官职却越来越多。这样难免会造成冗官现象。
冗官原因之二荫补太滥宋朝做官有五种途径:科举、门荫补官、从军补授、吏人转为正式官员、交给国家一定数目粮食也可以授予官职,相当于买官。
宋朝官员亲属也可以靠荫补做官,每到皇帝祭祀典礼、皇帝生日、改年号、官员退休、官员死前给皇帝上书,官员都可以给亲属讨要官职。宋神宗元丰改制前侍御史以上文官,元丰改制以后朝请大夫(从六品)以上官员都可以荫子,武官训武郎、修武郎(八品)、门衹侯(从八品)以上可以补子。后宫嫔妃、公主也可以荫补亲戚,他们的子孙、兄弟、门客、医生、都可以荫补做官。每年荫补做官的达到上千人。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记载宋宁宗嘉定六年,这时候南宋官员总数38870人,靠荫补做官的达到22116人,科举考试做官的10925人。门荫补官竟然比正常科举考试的多出一倍多。由此可见荫补已经成了宋朝冗官的重要原因。
两宋时期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
宋朝政府灵活运用商业手段增加财政收人,是国家管理手段的进步。
商业税在宋代有很大的增长,但垄断经营的收入不是商业税,并不能以这部分的国家收入来推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垄断经营的高收入仍然是通过行政权力来保证的,其中大部分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甚至可以说这是一种变相的人头税。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宋朝的官员数量有多少,为何有冗官一说和历史冷知识宋朝政府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