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为什么历史上中原王朝总是被游牧民族抢掠是只会种地的缘故吗,以及农耕民族的历史冷知识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对垒的三大阶段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人类历史上,曾经长期存在过两种截然对立的生活方式或文化模式——农耕与游牧。从新石器时期末叶一直到公元15、16世纪的漫长历史过程中,这种生活方式的分野导致了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之间旷日持久的文化对峙和冲突,我们今天的世界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这两个世界长期冲突与融合的结果。
不同的生活方式导致了不同的文化特性和社会制度。相对而言,游牧民族骁勇强悍、性情凶野,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地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据司马迁记载,匈奴“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
为什么历史上中原王朝总是被游牧民族抢掠是只会种地的缘故吗
煌煌中华,悠悠华夏,泱泱古国。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长期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状态,共同促进疆域扩大、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文化科技繁荣,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发生文明中断的文明古国。
在古代,中原王朝屡遭游牧民族侵袭掠夺的主要原因是,游牧民族聚居地土地资源相对贫乏,气候条件恶劣,而游牧民族以放牧为主,逐水而居,生活物资积累有限,缺乏粮食、茶叶、食盐、布匹等物资。由于民风彪悍,常常掠夺中原王朝的粮食、布匹、人口等,以此确保本民族的生存繁衍。
中原文明是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的生产方式更先进,人口众多、地域更广、经济科技文化更发达。自古推崇“亲善友邻”“四海之内皆兄弟”“远亲不如近邻”“国虽大,好战必亡”等和平思想,不仅有种地的天赋,还有尚武精神。在与游牧民族的争斗中,虽历经浩劫,却始终屹立不倒。相反,如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党项、氐族、羯族,契丹等游牧民族早已消失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海洋民族和农耕民族区别
海洋民族和农耕民族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有以下几点区别:
1.生活方式:海洋民族以捕鱼和海产品采集为主要生活方式,而农耕民族则以种植和畜牧为主要生活方式。
2.社会结构:海洋民族往往是以渔村为单位居住,社会结构比较简单,而农耕民族则往往以村落或城市为单位居住,社会结构比较复杂。
3.文化传统:海洋民族的文化传统往往与海洋相关,如渔歌、航海和海神信仰等,而农耕民族的文化传统则与农业相关,如农歌、耕种和农神信仰等。
4.饮食文化:海洋民族的饮食文化以海鲜为主,而农耕民族的饮食文化则以谷物、蔬菜和畜产品为主。
总的来说,海洋民族和农耕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文化传统和饮食文化,反映了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对人类文化的影响。
农耕[半农半牧]民族更善于经商吗
一个农耕的民族怎么可能善于经商?首先要说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农耕和商业民族的分类,是以他们获取生存资料的方式不同决定的。农耕民族获得生存资料的方式很简单,就是从地里刨食。农耕民族和土地的关系非常紧密,有一片土地就吃一片土地的粮食。而且,农耕文明就会带来一个严重的问题:零和博弈思维。这也是在古代战争连绵不绝的原因。世界上适合耕种的土地就这么多,即使算上人工另外开垦的土地,总量仍然是有限的。想要获得更多生存资源,就必须从邻居那里抢夺更多土地。农家人的算计,总是在一个不变的总量里来回盘算,和别人分账,而不是着眼于增加什么增量。
商业民族的思维就和农耕文明大相径庭。商业民族获取生存资料的方式,是用自己的移动,跨空间和时间地去交换得来的。只要有供求关系,其实就会出现增量,商人赚的就是创造这个增量之后能够留给他的余量。这种跨空间和时间的交换,则会带来正和博弈的思维。简单来说,也就是这伙人会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和别人分享自己的运输产生的增量上。如上所述,你可以看出来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互相并不兼容。一个习惯了零和博弈的人,并不会因此成为正和博弈的专家。对于农耕民族来说,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自己的邻人,但在土地和粮食收入的问题上,是不能吃一点亏的。你多一点,我就少一点,凭什么我吃亏?而一个商人,则是能够接受自己得利的同时让对方也收获一些利益的|——这也正是他们创造财富的价值所在。
当然,我不排除有一部分两个群体的人会同时具备两种思维模式,但是统计来看,绝大多数人没有运行这样两种思维模式的智力水平。所以一个农耕民族,并不会比别的民族更加擅长经商。只有像希腊人这样没有良好耕地的和犹太人这样根本就居无定所的民族,才会有经商的能力。文章分享结束,为什么历史上中原王朝总是被游牧民族抢掠是只会种地的缘故吗和农耕民族的历史冷知识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