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百科知识网

站长百科知识网

被人误会的历史冷知识 被误解的历史常识

励志句子 -
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化常识

大家好,被人误会的历史冷知识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被误解的历史常识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被人误会的历史冷知识和被误解的历史常识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奇怪的冷历史知识
  2. 历史冷知识
  3. 7个被误解的历史典故
  4. 盘点容易被误解的历史冷知识

1.

秦始皇没有立过皇后。

2.

乾隆大概只有1米66左右。

3.

我们一直有个历史误区:即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其实他只是灭了六国,并未统一全国,当时还有一个卫国作为秦的附属国存在,直到秦二世时才被灭掉。

4.

秦桧所创的“宋体字”是整个南宋时期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

1.春秋早期打仗非常讲君子风范,一般击溃敌人后不会赶尽杀绝。

2.晋楚邲之战的时候,晋国被打败了,晋国人逃亡时有战车陷在坑里走不动了。

3.楚国人一看乐了,教晋国人抽出车前横木,才从坑里出来,没逃两步马又盘旋不能前进,楚国人又教他们拔掉兜风的大旗扔掉多余的重物,这才顺利逃走。

一、“铁骨铮铮”指的是一般人。

“铁骨铮铮”现在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刚强不屈,被人用作赞赏之词,但它最初并非如此。原文释义: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刘盆子传》,系汉光武帝刘秀接受赤眉军投降时,认为赤眉军将领徐宣回答得体,所给的当面评价,全文是“铁中铮铮,庸中佼佼”,意思是比一般铁器响一点,比一般废柴强一些,徐宣投降后被“待以不死”,赏赐了一些田宅,稀里糊涂过完下辈子。很显然,刘秀对此人的才能评价也不过如此……

二、“言必信,行必果”不是夸人的。

“言必信,行必果”常常被用来夸奖一个人说话算数,办事果断。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根本不是夸人的!原文释义:指这个人是个认死理的低档人物,算稍差一等的人才。

诗句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时将士分为三个等级,而在回答第三流的士时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从以上言行可以看出,孔子对“言必信,行必果”的评价并不是很高。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一种固执的小人行为。此处的“小人”指的是地位低的人、普通人,或者说是指那些境界不高的人。

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不是歌颂爱情的。

许多人常常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来表达自己真挚的爱情,其实这句话根本不是用来表达爱情的。原文释义是歌颂战友之情,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

原文出自《诗经》“邶风”里的《击鼓》篇,全句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契阔”的本意是“勤苦”,整段话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在《诗经》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诗”和“郑笺”中,这段话是歌颂战友之情的,后来被人误用为“山盟海誓说”,并广为流传,误传下去。

四、“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不是劝读书。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这句话不知激励了多少代读书人寒窗苦读,现在我们还经常可以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这句话。但它的原意不是劝人读书,而是鼓励人们抓紧时间玩乐,不要没事就埋头学习。

此语出自庄子之口,意思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却是无限的。然而,庄子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主张清净无为,顺其自然。为何他会如此积极?翻开《庄子?养生主》,发现这句话后面还跟着一句话:“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翻译过来就是说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

庄子随性自由,洒脱不羁,他认为人吃饭饱了就成,穿衣不冻着就行。同理,读书做学问也应如此,无用的学问学了意义也不大。

五、“女子与小人难养”并非歧视女人。

“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句话带有明显的贬义,表达了对女人和小人的不满与怨恨。

这个典故出自《论语?阳货》。据载,鲁定公16年,孔子受邀来到卫国,南子(卫国公的妻子)听说了这件事,便立即命人将孔子召入寝宫。孔子欣然前往,谁知到了之后,南子却摆起了谱,躲在帐后面不肯见人,只是礼节性的和他打了个招呼。孔子意识到自己被耍了,她召见自己是假,利用自己的名声抬高她的身份是真。于是,孔子愤然离开卫国,并发出一声长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孔子所说的女子并非代表全天下的女人,而是专指像南子那样得意忘形、胡作非为的宫廷女权者;小人也不是指一般的仆人或下人,而是指围绕在君王身边的那些只会溜须拍马却不学无术的人。可见孔子没有半分蔑视女性和下层人士的想法,完全是后人的误解。

六、“愚不可及”原意并非骂人。

“愚不可及”现多为愚蠢之意,但原意却是装傻充愣的意思。此句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意思是: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的意思是:宁武子是一个处世为官有方的大夫,当国家政治开明,形势好转,对他有利时,他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为卫国的政治竭力尽忠。当君主昏暗无度,形势恶化,对他不利时,他就退居幕后装起糊涂,以便等待时机。

孔子很有见地的说,他那种聪明别人可以做的到,但他那种装糊涂就不是一般人能做的到了。

七、“炙手可热”原意是讽刺。

生活中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句子:“某某岗位炙手可热,引来竞聘者数百人”。“某某商品炙手可热,非常畅销。”等等,“炙手可热”常常被理解成“热门”“吃香”“抢手”和竞争激烈的意思,严格来说,这也是对“炙手可热”典故的误用。

“炙手可热”一次最早见于唐代杜甫的《丽人行》,玄宗皇帝在执政后期,逐渐不理朝政,整日忙于和杨贵妃纵情享乐,并任命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为宰相。一时间,杨家兄妹权倾朝野。公元753年,杨贵妃在曲江踏青游宴,场面极尽铺张奢华。于是,忧国忧民的诗人发出了“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的感慨,以此来讽刺杨家的奢侈和权势的显赫。

《明史?董传策传》则有“嵩(严嵩)久握重权,炙手可热。”的记载;现代作家沙汀在《淘金记》里也说:“亲眼看见他成了这镇上炙手可热的红人,而且目空一切。”由此可见“炙手可热”都是指气焰嚣张、飞扬跋扈的意思,而将其说成热门的事物显然是误读了。

八、“以德报怨”误解孔子的原意

人们经常用“以德报怨”这个词来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不计别人的仇,反而给别人好处。然而,这个词却并非说者本意。

《论语?宪问》载:“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一直报怨,以德报德。’”指的是,孔子的弟子或说:“别人欺负了我,我不怨他,还用恩惠去感化他,怎么样?”孔子说:“你不记仇这很好,可别人用什么来报答你的恩惠呢?别人欺负你时,你应该用正义去威慑他;别人对你好时,你也应该对别人好。”

一,《绍兴和议》两字中的“绍兴”指的不是浙江绍兴

说到“绍兴”两个字,现在大部分人都会想到浙江省绍兴市,那是个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的好地方,但这历史上还有一份著名的文件——南宋和金签订的《绍兴和议》也用到这词,在此条约中南宋对金朝卑躬屈膝,割地赔款,可以说是奇耻大辱。

那么这个“绍兴”是不是指的浙江绍兴呢?难道这个合约是在浙江绍兴签订的?不是的,这款合约是宋金互相派遣使臣最后才确定的,没有特别的签约地点,那为什么叫“绍兴”和议呢?那是因为签订的时间是在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

不过现在的绍兴名称也是由那个年号而来的,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年,取“绍祚中兴”之义,越州升格为绍兴府。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转载 最容易被误解的文史常识,你知道几个

标签:# 历史# 被人# 误解# 误会# 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