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百科知识网

站长百科知识网

朱元璋明知道西汉诸位藩王作乱威胁皇权,为何还要大封朱姓藩王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为何明朝没有立魏王、隋王、宋王这样的藩王,明朝为什么没有魏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为何明朝没有立魏王、隋王、宋王这样的藩王
  2. 李世民为何传位给了平庸的李治,而不是博学多才的魏王李泰
  3. 古代各朝各代为什么不是皇帝的姓
  4. 孟子为什么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为何明朝没有立魏王、隋王、宋王这样的藩王

立过藩王。朱棣【燕王】就是造反起家的,所以削藩。但还是有藩王。

李世民为何传位给了平庸的李治,而不是博学多才的魏王李泰

尽管李世民有十四个儿子,但他和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只有三个,即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和七子李治。

这三个就是李世民的嫡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定,只有这三人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除非三个人全部死光,其他庶子是没有资格的。

李承乾既是长子,又是嫡子,也就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是最符合宗法的李世民的继承人,因此早在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尚在襁褓之中的李承乾就被封为恒山王。

另外,“承乾”这个名字也很有意思。从表面看,是因为李承乾出生在太极宫承乾殿,所以以此为名。但字面上却有承继乾坤的意思,而这个名字又是高祖李渊亲自赐下来的,所以意味就很深长了,毕竟当时的太子还是李建成。

我分析认为,李渊此举很可能就是单纯的激励李世民,让李世民心里有个盼头,好更加卖力的为他战斗。因为在武德三年的时候,李渊还远未统一天下,四周强敌环伺,李世民正是李渊手中的一张“王牌”,当然要激励一下。

类似的情况,可以参考明朝时朱棣起兵靖难,当时他的二儿子朱高煦作战勇猛、擅长打仗,朱棣就蹭抚摸着朱高煦的背说,“世子身体不好,你要好好干啊。”使得朱高煦跟打了鸡血似的冲锋陷阵,最终朱棣造反成功,朱高煦是有很大功劳的。

但是朱棣当了皇帝之后,就立刻反悔了,还是将长子朱高炽立为了太子。李渊当时的想法,很可能和朱棣是一样的。

总之,李承乾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武德七年李世民奉命出征王世充,并且在这场战斗中同时解决了唐朝的另一个强敌窦建德,即所谓的“一战灭两国”。在战事最紧张的时候,李渊晋封李承乾为中山王。古代的王爵都是以春秋战国时国家的名字命名的,而中山国虽然不是战国七雄,但也是很厉害的一个国家,曾经几乎打得赵国生活不能自理,要不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所以,李承乾被封为中山王,应该也是李渊激励李世民的一个措施。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啥了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被迫禅位,李世民登基称帝,是为唐太宗。即位之后,李世民立即册封年仅八岁的李承乾为太子,这既符合宗法,也符合李世民的意愿,因为在此之前李世民对李承乾刻意教导,史载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

但是,爱之深则责之切,李世民希望李承乾培养成一个完人,但却忘记了李承乾生于富贵、长于深宫,平生从未经历过挫折和危险,根本不可能像李世民自己那样,事事都做到几乎完美。于是,年龄渐长的李承乾渐渐叛逆了起来。

两父子的矛盾爆发,是因为一个名为称心的太常乐人,白话说就是李承乾的一个男宠。李世民不能容忍儿子有如此的行为,于是派人将称心杀死,李承乾非常伤心,不仅在家中为称心修坟立碑,而且还赌气数月不肯上朝,由此父子几乎反目。

但李世民并不想废掉李承乾,他任命当时已经病重的魏征为太子太师,试图保住李承乾的太子位,因为李承乾的所作所为已经是的很多大臣不满,甚至有人提出要更换太子了。

魏征当时病得已经快要死了,蹭表示自己不能胜任,但李世民说,只要你还有一口气,就能保住朕的太子。

然而,几个月之后,魏征病逝,李承乾的靠山也倒了。因为跟父亲不和,李承乾开始担心自己的太子位会被弟弟李泰夺去,于是决定铤而走险,试图效法李世民当年的玄武门之变,暗杀李泰,但是没有得手。

在暗杀李泰失败后,李承乾又勾结侯君集、李元昌、杜荷等人,意图起兵逼宫。

但是好巧不巧,李世民的第五子李祐谋反,兵败被俘,后来被赐死。但此事牵连到了一个叫纥干承基的人,此人既是李祐的人,也是李承乾手下的刺客,曾奉李承乾之命去刺杀过李承乾的老师于志宁。

纥干承基被俘之后,为了活命,就上书告发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派人一查,果然如此。

在古代,谋反是最大的罪,没有之一,凡是沾上这一条的,最轻也要被赐自尽。李世民纵然非常想保住这个儿子,但大臣们不肯同意,最终双方妥协,李承乾被废为庶人。第二年,即贞观十八年,李承乾在悔恨和抑郁中病逝。

李承乾死后,大唐王朝没有了太子,当务之急是要新立一个太子,此时嫡子还有两个,李泰和李治,李世民必须要选择其中一个。

李世民最喜欢的儿子是李泰,而且李泰也比李治年龄大一些,按说李泰是最有希望被立为太子的,但最终的结果却不是他,而是李治,这其中的原因又是一个非常曲折离奇的事情。

李泰为李世民第四子,也是嫡次子,比大哥李承乾小一岁,出生于武德三年。

李泰才华横溢,聪敏绝伦,爱好文学,擅长书法,李世民对他非常偏爱。唐初执行旧制,所有的皇子成年后都要去封地,不能留在京城,但因为李泰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特许“不之官”。

李世民还允许李泰在自己的府邸设置文学馆,招引学士,李泰利用三年的时间编制了《括地志》,这是一部非常有名的著作,在地理学上的地位很高。

和李承乾一样,李渊为了激励李世民,李泰刚出生不久就被封卫王。9岁时,已经成为皇帝的李世民又晋封李泰为越王,封地多达22个州,相比较同时受封的李恪只有个州。贞观十年,十六岁的李泰被封为魏王。

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体现在方方面面,很多时候甚至超越了礼制,和太子李承乾平起平坐。虽然李世民在魏征的劝谏下,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因私而忘公,但并未有丝毫收敛。

这种无尽的溺爱,使得李泰渐渐有了问鼎太子之位的野心,他对将来能够登上皇位的希望,使得他失去了理智。

李承乾因谋反被废之后,李泰想当然的认为自己要被立为太子了。但他也知道,李世民之所以迟迟未做决定,最担心的就是兄弟阋墙,为了打消李世民的疑虑,李泰决定向李世民表明心迹,但他做的太过火了。

李泰对李世民说,如果我将来继承了皇位,那么在自己将死的时候,一定会杀死自己所有的儿子,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李泰的小名叫青雀,恰好在说这些话多时候,一只青雀飞入李世民的怀中,李世民认为这是天意,竟然当场就要答应李泰。

但是,黄门侍郎褚遂良表示反对,他说,杀子传弟这种事怎么可能会发生呢?如果您要立魏王李泰为太子,那么请您先杀了晋王李治,否则李泰登基之后,一定会杀掉李治的。

历史证明褚遂良的说法是对的,宋朝时太宗赵光义继承了哥哥赵匡胤的皇位后,也曾表示将来要传位给弟弟赵廷美,但他登基没几年就把赵廷美弄死了,最终还是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

李世民又去征求长孙无忌的意见,长孙无忌的看法与褚遂良大同小异,李世民为了同时保住三个儿子的性命(此时李承乾还未死),最终决定立李治为太子。

李泰听说了此事之后,就去对李治说,你和汉王李元昌关系要好,可李元昌是曾经参与太子谋反的人,你不怕被人告发吗?李治本来胆子就小,听了此话之后就很害怕,整天愁眉不展。

李世民发现李治神色异常,再三询问之下,李治将李泰的话转述给了李世民。李世民明白了,如果真的立李泰为太子,那么将来另外两个儿子恐怕都要遭到毒手,而李治宅心仁厚、心地善良,如果李治将来继位,可以保全三个儿子的性命。于是,在贞观十七年,李世民正是册立李治为太子。

李治是李世民的第九子,嫡三子,他出生时李世民已经做了皇帝,所以三岁时就被封为了晋王。

李治在政治才能上比不上李承乾,在文学才能上比不上李泰,但他宽厚仁慈,和众多兄弟关系都很好。

当然,所谓的李治才能不足,也是相对而言的,和历史上的大多数皇帝比起来,李治恐怕还要在中上等。在被立为太子后,李世民曾故意让李治参加朝堂议事,李治处理得都很不错,多次受到称赞。以李世民的眼光,能够当众称赞李治,想必李治也差不到哪去。

为了扶李治上位,李世民还曾自导自演了一出大戏。《新唐书》记载,有一天早朝过后,李世民留下房玄龄、长孙无忌、李勣和李治开会。然后,李世民就开始说起李承乾、李祐等人为了争储谋反的事情,越说越激动,竟然“自投于床,抽佩刀欲自刺。”

众人一看,赶紧上前劝阻,“只要您不自杀,你说啥我们都听。”李世民说,“我想立李治为太子。”大臣们赶紧表态,“中!”李世民马上对李治说,“你舅舅(长孙无忌)这么帮你,你还不赶紧谢谢舅舅?”

从史书记载来看,此事作秀的可能性较大。但无论如何,李世民顺利的将李治立为了太子。

李治既然被立为太子,那么为了防止再次出现兄弟争夺储位的情况发生,就必须对另外两个嫡子进行处置。

长子李承乾虽然已经被废为庶人,但仍被徙往黔州,不久病死。而李泰则被从魏王降为东莱郡王,离开了长安。

然而李世民仍旧挂念李泰,四年之后重新将其封为濮王。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童年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

三年之后,李泰薨,李治以最高的规格安葬了这位亲哥哥。

综上所述,李世民之所以将皇位传给相对平庸的李治,也是无奈之举。李承乾的政治才能高于李治,但因谋反被废;李泰的文学才能高于李治,但是狼子野心,李世民担心他将来可能会对其兄弟们不利,只能忍痛割爱。这样,嫡子之中只剩下了李治,虽然李治才能不及两位哥哥,但胜在宽厚仁慈,这也是李世民唯一保全儿子们的两全之法。

古代各朝各代为什么不是皇帝的姓

西方国家古代王朝选择国号的时候基本上以君主的姓氏命名。比如斯图亚特王朝被斯图亚特家族统治,哈布斯堡家族建立的政权叫做哈布斯堡王朝,罗曼诺夫王朝的沙皇姓罗曼诺夫。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命名王朝也多以姓氏命名,比如朝鲜李朝国王姓李,越南李朝国王也姓李。我国古代王朝选择国号的时候和其他国家大不相同。我们古代王朝命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采用即位前的封号,也包括部落名字等;一种采用吉祥字命名。我国绝大部分王朝采用第一种,元明清三朝则采用吉祥字。

夏商周三朝本来就是三个部落,三个在远古同时并立的部落。他们建国以后,就分别以之前的部落名命名王朝国号。汉朝的刘邦即帝位前被封为汉王,所以他的王朝命名为汉朝。曹丕称帝前曾经担任魏王,他的新国家命名为魏国。司马昭称帝前为晋王,所以建立的国家为晋朝。李渊曾经担任过唐国公,他建立的朝代则命名为唐朝。赵匡胤曾经担任过宋州节度使,所以新建的王朝命名为宋。这种命名方式是我国大多数王朝的命名方式。

元明清三朝主要采用吉祥字。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从《易经》中选择了“大哉,乾元”四个字,取国号为“大元”。其实元朝的国号为“大元”,而不是“元”。开启了吉祥字命名国号的先河,朱元璋登基之后选择国号时,没有选择他登基前的“吴”,而是选择了“明”。一般宋朝以前的朝代他们自称的时候不会带上“大”,元朝以后的朝代或政权才会自称“大元”、“大明”、“大清”、“大顺”、“大西”等。

中国古代也有以姓氏命名的朝代或者政权。南朝的“陈朝”就以开国皇帝陈霸先的姓氏命名所建立的王朝。在所有朝代中仅此一家。此外还有一些政权也以国君姓氏命名。比如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和韩国。即使是这三个国家的国号,也存在“姓”和“氏”的区别,因而也有人说赵国国君其实姓“嬴”不姓赵。

孟子为什么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孟子生平轶事蛮多的,从所传《孟子》到相关记载来看,孟子应该是战国一个大忽悠。但是孟子的忽悠可不像是今天那些演讲师或者传销的那样,用极具鼓动性的言论和夸张的表演来迷惑人。孟子的忽悠都是一本正经,道貌岸然的,而且这家伙逻辑思维能力强,喜欢比喻,东拉西扯,最后扯到核心问题上,让人不厌其烦。我对他是特别厌恶的,初中时候就写过一篇文章讽刺他。

春秋战国时期,有文化的人不多,哪怕很多国王估计文化水平都不高,所以有文化的人特别受优待,孟子学问还是有的,于是就周游列国,到处推行他的学说。孟子这人也是能说会道,一直不停的推行仁政那一套,而且旁征博引,说的是天花乱坠,有时候把国王都怼得说不上话来。可是那时候是战国年代啊,大家都在忙着打仗谋求霸权,谁会听你这一套,关键孟子推行那一套,听起来好听,对于富国强兵是一点用处也没有。各国国王听多了孟子的絮叨,也渐渐烦了他,但是又不好意思赶他走,基本上就是孟子自说自话,国王假装附和,但是从来也不按他那一套来。孟子自觉无趣,就一个又一个国家的跑,但是没人真的重视他,顶多把他当作一个吉祥物,最后孟子一事无成,只好跑回老家教学生。

孟子擅长诡辩,最喜欢举个例子说明问题,但是又往往不切实际,前言不搭后语。比如说鱼和熊掌,凭啥不能同时获得呢,逻辑明显讲不通。还有什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他自己倒是过得挺舒服,到处周游国王还给他钱,凭啥让别人受苦受穷,不能为了财富争取啊。于是看《射雕英雄传》时看到了这段话:“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是黄蓉讽刺朱子柳这个儒生说的。当时以为是金庸编的呢,感觉金庸先生好厉害,还能如此讥讽孟子,后来才知道这段话应该是某个宋人写的,在《古今笑史》里有记载。

孟子喜欢举例子,但是往往都是空谈,不切实际的,其实都是他自己的意淫。这首诗就是对他最好的讽刺,古代一般人讨个老婆都困难,何况是乞丐啊,而且还有一妻一妾,这不是胡扯吗。还有一个人偷邻居家里养的鸡,一天一只,有人告诉他非君子所为,于是他说那我一个月偷一只,明年不偷了。这个邻居家是肯德基吗?开了个养鸡场?有这么多鸡可以偷。至于后两句就更明显了,你孟子天天说仁政,逢人讲舜尧讲礼法,现在正统的周天子还在呢,你咋不去游说周天子呢,反而去他下面的诸侯国推广思想,这不是大逆不道嘛。其实按照当时的局势,孟子的主张找谁也没用的,不过是自己的臆想罢了。孟子思想受人重视,还是在宋以后,历史上最繁盛的汉唐宋,都没怎么把孟子当回事。

其实射雕里面,典故蛮多的,还是黄蓉、朱子柳斗智时,朱子柳出了一个千古绝对“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黄蓉对道:“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当时还以为金庸自己写的呢,惊为天人。所以看金庸蛮有意思的,比孟子强。

关于为何明朝没有立魏王、隋王、宋王这样的藩王和明朝为什么没有魏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为什么谁明朝的灭亡和老牌藩王有关 他们都做了什么事情

标签:# 明朝# 我的# 为何# 这样#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