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百科知识网

站长百科知识网

刘伯温怎么知道朱元璋要杀他

佚名 -
刘伯温为什么不得善终 伴君如伴虎就连他也不例外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刘伯温怎么知道朱元璋要杀他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朱元璋为什么杀刘伯温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刘伯温怎么知道朱元璋要杀他
  2. 1380年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后,为什么要废掉丞相制度
  3. 传说朱元璋要杀刘伯温,刘伯温巧用“赦”字保住了命,这是怎么回事
  4. 为什么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朱元璋还是不愿放过刘伯温

刘伯温怎么知道朱元璋要杀他

刘伯温非常了解朱元璋的性格,所以道朱元璋要杀他。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农家庭,后因灾变入皇觉寺为僧,25岁时,参加红巾军反抗蒙元政权。他先后击败了众多诸侯军阀,统一南方,后北伐灭元,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在位期间,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1380年朱元璋杀掉胡惟庸后,为什么要废掉丞相制度

朱元璋杀胡惟庸,表面上是因为胡惟庸胡作非为,归根结底却应该是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自秦朝以来的一千多年中,宰相是辅助君主执政的大臣,是统领百官、总揽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长官。在不同朝代,宰相的名称和职权虽然会有所变化,但其作为皇权和官僚制度之间的枢纽的性质却没有变化。相权与皇权的关系是矛盾的:一方面,相权是皇权的延伸,是协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权力的伸展;另一方面,相权却又制约或威胁皇权。纵观中国历史,在皇权与相权博弈的过程中,皇权日尊而相权日衰。然而,权力欲极强的朱元璋,不能容忍任何对皇权的挑战,所以他选择了废除宰相制度。处死胡惟庸后,朱元璋决定废除中书省,同时革除大都督府。

其实朱元璋废掉丞相职位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能够独揽大权。以往丞相就像是皇帝的私人秘书,大臣们有什么事直接跟丞相说,然后丞相在禀报皇帝,可以说丞相的权利是仅次于皇帝的。不过这样也有一个弊端,就是丞相掌握的消息会比皇帝多,如果丞相故意隐瞒某些事实的话,皇帝是不知道的。所以丞相这个职位有好处也有坏处,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的确不是很需要丞相这个职位,亲力亲为才能获得他需要的安全感。

?

在古代,君权和相权是一对矛盾,自秦设置丞相以来,两者的矛盾就始终存在。国家是君主一人的天下,君权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因而任何对其权力具有危害的行为都被视为挑战皇权;而丞相则是一人(君主)之下,万人之上,挑战君权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君权与相权斗争的总趋势,是相权越来越弱,直到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君权胜出。那么,朱元璋废除丞相是怎么回事呢?

?

明朝建立后,参照元朝的制度,设立中书省总理政务,以丞相负责,丞相具有统率行政官僚和辅助君主处理国家政事的权力。朱元璋在即位之后,就开始了限制相权。他时常流露出对西周时期天子“总六官,六官总执事”这一制度的羡慕和赞叹之情,也暗含了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制度的不满。1373年,朱元璋设立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和主管机密事务的上传下达等,弱化了中书省参与决策的权力。1377年,设立通政司,大臣的奏章要经由通政司才能到达君主的办公桌上,君主的旨意也经其下达百官,于是丞相就失去了处理奏章的权力,丞相的权力慢慢地被朱元璋削弱,最终被废除。而废丞相的理由,则是胡惟庸案。

?

胡惟庸是追随朱元璋打天下并建立天下的开国功臣,也是朱元璋的同乡,他在1373年任右丞相。胡惟庸担任丞相期间,擅权枉法,凡是大臣们给皇帝上的奏章中有对自己不利的,一律扣留。结党营私,胡惟庸是继李善长之后的淮西集团的首领,他们打击异己势力,比如陷害非淮西集团刘基。谋逆,据史书记载,胡惟庸迫使平凉侯费聚和吉安侯陆仲亨与其一起策划谋反,此外,他还派自己的心腹前往倭寇聚集的地方和北元朝廷,请他们在举事的时候里应外合,内外相助,一举成功。欺瞒朱元璋,位于中南半岛东南部的占城派遣贡使来明朝纳贡,但胡惟庸没有上奏朱元璋。这一切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再加之朱元璋生性多疑的性格,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罪被诛杀,并株连了一大批功臣武将,包括曾经担任过丞相的李善长。同时废除丞相制度,裁撤中书省,并下令后代君主不准设立丞相。

?

朱元璋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向他负责,独揽大权,乾纲独断,明清君主的权力达到历史上的顶峰。此外,废除丞相也使得朱元璋处理政务的压力一下子大了很多,据史书记载,他有时要一天处理奏折140多件,政事400多件。为了缓和压力,他后来不得不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咨询。内阁大学士在明朝后期权力也慢慢地增大,张居正即是一例。明代宦官专权极其厉害,也是废除丞相的恶果之一。内阁具有提供意见的职能,君主惧怕内阁权力过大,又重用宦官来制衡。内阁在奏章上提供的意见要想成为政令,就需要宦官的批红,于是宦官得以专权,并成为明王朝的顽疾。

传说朱元璋要杀刘伯温,刘伯温巧用“赦”字保住了命,这是怎么回事

前世诸葛亮三分天下,后世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花十年之功助朱元璋统一天下,朱元璋也称刘伯温为“吾之子房”,然而君臣之间却鲜有如刘邦与张良及刘备与诸葛亮一样的佳话。

刘伯温(1311~1375),少时聪慧,有神童之美誉。12岁中秀才,14岁入府学读书,17岁师从郑复初学习程朱理学,23岁中进土,26岁初入仕途。然而,刘伯温仕途颇为坎坷,在为元朝为宦的二十四年里,几度沉浮,消磨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建树平平。

1360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根据地,刘伯温受邀再度出山,加入朱元璋阵营,并献时务十八策,制定先北上灭陈友谅、南下平张士诚的大政方针。1368年,朱元璋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刘伯温功不可没,朱元璋特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那么朱元璋要杀刘伯温,刘伯温巧用一个字保住命是怎么回事呢?故事从头说起。

刘伯温有诸葛亮之才,自然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未卜先知,精通奇门遁甲、撒豆成兵之术。因此每遇大灾大汗之年,刘伯温就奏请朱元璋处理久积冤案、建立法制,劝诫朱元璋宽松刑法,以免滥杀无辜。朱元璋一一应允,刘伯温筑台求雨,少许时日,便天降甘霖,屡试不爽。朱元璋龙颜大悦,虽对刘伯温没有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但也是相当倚重。

朱元璋称帝后一次北巡,留太子朱标监国,委派李善长与刘伯温协助处理政务。恰好中书省都事李彬多次纵容手下徇私枉法,被举报,刘伯温奏请太子将其入狱,经查实李彬所犯罪状完全属实。于是刘伯温派人飞马请示朱元璋,由于李彬的李善长亲信,刘伯温怕朱元璋袒护李彬,于是特别说明近日天气干旱,可惩恶祭天,以求降下甘霖。朱元璋马上首肯,刘伯温处死李彬,祭天求雨。可是直到朱元璋北巡归来后,滴雨未下。

刘伯温求雨未果,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派趁势向弹劾刘伯温,说他杀人祭雨是对上天的不敬,因此触怒天威。刘伯温不慌不忙又向朱元璋上了一道奏疏,阐述了干旱的原因:

士卒亡故者,他们的妻子全部迁往他营居住,共有数万人,致使阴气郁结。工匠死后,腐尸骨骸暴露在外,将投降的吴军将吏都编入军户,便足以协调阴阳之气。

看到刘伯温如此胸有成竹的口气,朱元璋准了,坐等雨下。于是刘伯温手持宝剑,在筑台上神神道道的比划了起来,转眼十几天过去了,依旧滴雨未下。这下朱元璋怒不可遏,起了杀刘伯温之心,回到后宫也是闷闷不乐。马皇后最了解朱元璋的脾气,马上就看出了不祥之兆,因此询问朱元璋因何不悦。朱元璋也没有隐瞒,说出了事情的原委。马皇后自然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解朱元璋,不能随意处事功臣。朱元璋听了只是微微点了点头,也没有表明不追究刘伯温的态度。

马皇后放心不下,怕朱元璋对刘伯温下手,想给刘伯温写封书信,但是又不会写字。最后灵机一动,找来一个小篮子,里面放了一枚大枣和一个水蜜桃,然后交由一名可靠的下人给刘伯温送去。刘伯温打开篮子,马上就明白了马皇后的深意,于是准备收拾行囊告老还乡。

刘伯温正在发愁以何理由向朱元璋辞行,如何才能虎口脱险,这时老家传来了妻子过世的消息。这下刘伯温有了主意,马上给朱元璋写一封辞呈,说事情紧急,只能不辞而别。以朱元璋的个性,当然不会轻易放走刘伯温,于是传诏让刘伯温来朝堂面圣,并当面治罪,伺机将刘伯温拿下。

刘伯温不敢抗命,一路走,一路思考应对之策。要不说刘伯温绝顶聪明呢,不一会儿就想到了一个方法。这下刘伯温心里有了底儿,故意放慢了脚步,悠闲自在如闲庭信步,看云卷云舒。朱元璋在朝堂上从早上等到中午也没见到刘伯温的人影儿,于是火冒三丈,向下面大喝一声:“去给咱家把刘伯温抓来!”

话音刚落,刘伯温匆匆忙忙迈入朝堂,几步上前,双膝跪倒。朱元璋厉声质问:“刘爱卿因何推诿磨延时辰?你的眼里还有没有咱家这个皇帝!”刘伯温赶忙向上叩头:“臣罪该万死!容臣讲明原由!”

朱元璋一脸愠色说道:“那你说给咱家听听,休要巧言令色!”刘伯温连连说:“是!是!是!臣贱内去世一事想必皇上已经知晓,陛下容臣回乡处理善后,只是臣虽离京,还有许多政务放心不下,请陛下万不可轻视退守甘肃一带的王保保势力,老臣思来想去,想为陛下再写一封奏疏,只是因一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书写,因此耽误了时间,望陛下恕臣愚钝,万望怪罪!”

朱元璋听了鼻子差点被气歪了,但还是强忍着怒火说:“噢!都说你刘伯温博古通今,满腹经纶,怎么还有不会写的字!咱家倒是好奇了,究竟你是不会写那一个字呀?”刘伯温回答说:“区区赦字耳!”

这下朱元璋真坐不住了,心说好你个刘伯温,竟然拿咱家寻开心,有你好果子吃的。想到这里,朱元璋操起纸笔,刷刷点点几笔写了一个个“赦”字,然后命人拿给刘伯温。刘伯温接过字来,一边磕头,一边说:“谢陛下赦免臣之罪过,如此老臣也能安心回乡了!”

此刻朱元璋才明白刘伯温是故意下套,但君无戏言,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又不好与刘伯温争辩,朱元璋转念一想,也罢!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于是当场下诏:“刘爱卿为国操劳多年,朕深感欣慰,无以为报,如今尊夫人故世,朕与卿同哀。今特许刘伯温回乡,并厚葬尊夫人,一切开销由朝廷承担!”

刘伯温化险为夷,千恩万谢,当日回乡,打算从此隐居,不问世事。不过冬天刚到,又被朱元璋以商量国事为由,召入了南京。洪武三年,刘伯温再次请辞,朱元璋准其回乡。洪武八年,刘伯温去世。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为什么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朱元璋还是不愿放过刘伯温

朱元璋从来都不见得有多信任刘伯温,胡惟庸的挑拨诬陷,引起朱元璋对刘伯温的猜忌,起了杀心。最后胡惟庸毒杀刘伯温,朱元璋就顺水推舟了。

刘伯温出山的时候,就没有给朱元璋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刘伯温在1359年才出山,年近半百了。朱元璋派孙炎去请刘基、章溢、叶琛出山时,另两个都痛快的去了,刘伯温不知道是要学诸葛亮还是看不上朱元璋,拒绝不去。孙炎再去去请他,他还是不答应,顺便送了孙炎一把宝剑。孙炎没收他的剑,写了首诗,意思是他的宝剑应该献天子,专门斩杀不听话的人。这不是赤裸裸的威胁吗?刘伯温马上写了著名的“时务十八策”,跑到南京献给朱元璋。

刘伯温虽然才比诸葛亮,但朱元璋不是刘备啊。出山就闹这么一出,朱元璋心里肯定是不爽的,要不是他写的“十八策”确实很有用,朱元璋未必待见他。

刘伯温出山后,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短短8年时间,建立明朝,立了很大的功劳。

刘伯温跟随朱元璋短短8年而已,虽然能力特别强,但是论资排辈,他的资历肯定不够的。刘备离开了诸葛亮,啥都干不了。朱元璋离开了刘伯温,大明朝仍然可以建立。

从始至终,刘伯温在朱元璋心里都不会有太高的地位。就是个普通的很厉害的谋士而已,不会对他言听计从,更谈不上有多信任。

大明朝建立后,刘伯温刚正不阿的性格,让他得罪了一大批人。

朱元璋要责罚丞相李善长,刘伯温说李善长功劳很大,威望很高,虽有过失,还是不要惩罚的好。朱元璋说要刘伯温当丞相,刘伯温不答应。

朱元璋摆明了要拿刘伯温当剑对付李善长,刘伯温不从,这不就得罪了朱元璋吗?

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朱元璋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时对刘伯温很好,可刘伯温极力反对,说杨宪气量不行。朱元璋又问汪广洋怎么样,刘伯温又说汪广洋的气量比杨宪更狭窄。朱元璋再问胡惟庸,刘伯温还是说他不行。朱元璋说那丞相只有刘伯温能胜任了。刘伯温又拒绝了,说自己性格不合适,要朱元璋去用心找,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

刘伯温确实能看人,那三位丞相都不得善终。但刘伯温这么一搞,直接得罪了三个大人物。最后还没解决朱元璋的问题,朱元璋肯定是很恼火的。从之后朱元璋先后任命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为丞相,足以说明他对刘伯温是不信任的。

刘伯温也自知得罪了太多人,早早的辞官回家养老。杨宪,汪广洋没当多久丞相就玩完了。胡惟庸上位。胡惟庸可不是个善茬,从没忘记刘伯温。仗着朱元璋对自己的信任,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朱元璋对刘伯温有了猜忌,起了杀心了。刘伯温慌忙跑到京城认罪,抑郁成疾。胡惟庸趁机给给刘伯温下毒。

刘伯温怀疑胡惟庸毒害自己,婉转告诉朱元璋。这时候朱元璋宠信胡惟庸,猜忌刘伯温。既然胡惟庸下手了,自然也合他心意。朱元璋当然是当作没听见,让刘伯温好好休息等死。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刘伯温的官职放在现在这么高,为何朱元璋一定要杀了他

标签:# 要杀# 朱元璋# 我的# 刘伯温# 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