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百科知识网

站长百科知识网

E句话看天下丨创作过 帝王三部曲 的二月河走了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1+2定理证明过程的问题,以及和11为什么等于2陈景润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1+1为什么等于2
  2. 1+2定理证明过程
  3. 哥德巴赫猜想在什么方面有用,陈景润研究了一辈子数学有哪些贡献
  4. 为什么需要证明「1+1=2」

1+1为什么等于2

1+1=2,幼儿园里的小孩都知道,就是这么简单的东西,却耗费了大数学家陈景润一生的心血,虽大有斩获,却临终也不敢说1+1就是等于2。为什么?是不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里面的奥妙呢?先来点儿基础知识: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如2、4、6、8、10、12、14、16、18、20等等。质数(以前叫素数):只能被它自己和1整除的数,如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等等,不知道谁规定的1不是质数。哥德巴赫猜想:任何一个大偶数(大于等于6),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即:除2之外的任何质数)。原文是: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3个奇质数之和。此人1742年6月7日提出了这个猜想,经过世界各国几代数学家的不懈努力,直到1920年才多少有了点的眉目,真是“不学无术”,只会提问题,不会解决问题,弄得后人为他这一句话忙活了几百年,直到现在还没解决。但后来有人说,提出问题的人比解决问题的人更有学问,你说是吗?验证一下这个猜想,先从小偶数开始:6=3+3,8=5+3,10=5+5=3+7,12=7+5,14=7+7,16=13+3=11+5,18=13+5,20=17+3=13+7,22=19+3=17+5=11+11,24=19+5=17+7=13+11,26=23+3=19+7=13+13,28=23+5=17+11=15+13,30=23+7=19+11=17+13,好像都对,但是,是不是一个非常大的偶数,也是两个质数的和呢?用一个公式来说明:2N=p+q。(此公式如被证明是对的,那么哥德巴赫猜想就不是猜想,而是定理了)说明:N={3,4,5,6,7,8,9,10,11,12,13,14...},p、q是大于2的质数。我的理解:1+1=2是指任何一个大于等于6的偶数,都可以分解为两个质数相加,而不需要3个,或更多个。陈景润完成了1+2,即需要3个,距离仅需要2个还有千里之遥。要想完全证明1+1=2,还待时日。

1+2定理证明过程

陈景润1+2证明过程: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

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6=3+3,8=3+5,10=5+5=3+7,12=5+7,14=7+7=3+11,16=5+11,18=5+13,……等等,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1+2”的形式

哥德巴赫猜想在什么方面有用,陈景润研究了一辈子数学有哪些贡献

哥德巴赫猜想是数论领域中的问题,数论是研究数的规律的一门数学分支。相对于数学的其他分支,目前数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少,数的规律只有很少一点投入到了应用,比如大的质数可以在加密领域派上用场。而哥德巴赫猜想,更是看不到它能有什么实际应用。

基础方面的研究并不是要直接投入到应用,研究数论时和研究基础科学一样,并不需要知道它能够在什么方面发挥作用。作为一项基础方面的研究,对数论的研究不会停止。

陈景润被人熟知是因为他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上取得了领先的成就。陈景润用筛法证明了大偶数可以表示为一个质数和不超过两个质数乘积之和的形式(简称1+2),这项研究被称作“陈氏定理”,这是距离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最近的研究成果。

不过在我看来,陈景润最大的贡献不是证明了1+2,而是唤起了尊重知识、尊敬科学家的风气。陈景润的1+2证明是在1966年发表的,而他成为红遍大江南北的科学家是在1978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之后。在那特殊的十年里,知识分子的境遇是非常的惨烈。那十年之后,一切似乎都要重新唤醒。陈景润就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被选为了标杆人物,经媒体狂轰滥炸的宣传后成为国内家喻户晓的数学明星,他身上闪烁着知识分子淡泊名利、刻苦钻研的精神。让人们重新尊敬科学家,这是陈景润发挥的最大价值。

原创作品,禁止侵权,侵权必究。

为什么需要证明「1+1=2」

对于一楼的回答我有些不能认同,1+1=2不需要证明?我原来也想过,谁会去证明这么无聊的问题,可是学了高等数学就会发现自己太naive了。

数学是数学家构造出来的一个世界,那么自然数的构造就是数学世界的开天辟地。

我思考1+1为什么等于2实际上是在思考为什么自然数列是连续的。为什么99之后不是0?或者

甚至是这样的:

皮亚诺公理

意大利数学家皮亚诺用公理把自然数安放在了数学世界里面。

皮亚诺的这六条公理用非形式化的方法叙述如下:Ⅰ0是自然数;Ⅱ每一个确定的自然数a,都具有确定的后继数a',a'也是自然数(数a的后继数a'就是紧接在这个数后面的整数(a+1)。例如,1'=2,2'=3等等。)可是仅有这两个公理还不够完整地描述自然数,因为满足这两条的有可能不是自然数系统。比如考虑由0,1构成的数字系统,其中1的后继为0。这不符合我们对于自然数系统的期望,因为它只包含有限个数。因此,我们要对自然数结构再做一下限制:Ⅲ0不是任何自然数的后继数;但这里面的漏洞防不胜防,此时仍不能排除如下的反例:数字系统0,1,2,3,其中3的后继是3。看来,我们设置的公理还不够严密。我们还得再加一条。Ⅳ如果自然数b是自然数a的后继数,c=b,那么自然数c是自然数a的后继数,同一个自然数的后继数都相等;Ⅴ如果自然数b、c的后继数都是自然数a,那么b=c;最后,为了排除一些自然数中不应存在的数(如0.3),同时也为了满足一会儿制定运算规则的需要,我们加上最后一条公理。Ⅵ设S?N,且满足2个条件(i)0∈S;(ii)如果n∈S,那么n'∈S。则S是包含全体自然数的集合,即S=N。(这条公理也叫归纳公理,保证了数学归纳法的正确性)注:归纳公理可以用来证明0是唯一不是后继数的自然数,因为令命题为“n=0或n为其它数的后继数”,那么满足归纳公设的条件。

若将只考虑正整数,则公理中的0要换成1,自然数要换成正整数。

加法的定义我们定义,加法是满足以下两种规则的运算:Ⅰ?m∈N,0+m=m;Ⅱ?m,n∈N,n'+m=(n+m)'。有了这两条仅依赖于“后继”关系的加法定义,任意两个自然数相加的结果都能确定出来了。1+1=2

1+1

=0’+1(根据自然数的公理)

=(0+1)’(根据加法定义Ⅱ)

=1’(根据加法定义Ⅰ)

=2(根据自然数的公理)

自然数和加法是数学世界的根基(当然还有集合论等,忍不住还是严谨一下),在这个基础上数学世界越来越辉煌,如果1+1不等于2了,那也许整个数学界的理论就靠不住了,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证明“1+1=2”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已知二次函数y x2 x 2的图象和x轴相交于点A.B.与y轴相交于点C.过直线BC的下方抛物线上一动点P作PQ AC交线段BC于点Q.再过P作PE x轴于点E.交BC于点D. 1 求直线AC

标签:# 定理# 我的# 证明# 过程# 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