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长百科知识网

站长百科知识网

清朝为什么不分封诸王

佚名 -
历史上屡见不鲜的分封诸王,到底是利还是弊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清朝为什么不分封诸王,清朝为什么不建议亲王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以清朝为例,亲王、郡王、藩王有什么区别
  2. 清朝为什么不分封诸王
  3. 清朝历代皇帝,册封了一系列亲王和郡王,为何都没有下辖封地
  4. 清朝亲王有多大的权力

以清朝为例,亲王、郡王、藩王有什么区别

谢谢邀请。关于亲王、郡王和藩王的具体区别,如果以清朝为例的话,在我看来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主要从血缘亲疏、有无实权以及爵位传承等三方面来具体体现。

一、共同点:同属爵位之列

在讲区别之前,我们先来简略地介绍一下清朝的封爵制度。清代的爵位体系,从受封者具体身份角度上划分的话可以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皇室宗亲(直系和分支)、蒙古王公亲贵和对朝廷有大功之臣。而题主所说的亲王、郡王和藩王在大范围上都属于清朝爵位制度中的一员,这也是三者的共同点。

礼亲王代善剧照

二、具体区分

1、血缘亲疏

1644年入关的清朝,在很多方面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而关于封爵这块来讲,虽然同明朝一样,在清朝初期也存在藩王体系一说,但与明朝两百余年的藩王制度相比,清朝在此就逊色很多了。除了对清朝入主中原有功的吴三桂尚可喜和耿精忠等人被封藩王之外,纵览清史再无藩王记录可寻。

清朝与明朝相比,除了藩王数量锐减,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清朝的藩王在血缘上与明朝的藩王不可同日而语。明代的藩王以历代皇帝诸子为王前往藩地赴任,而清朝的藩王上文已然说明,仅指有功于国家社稷之臣。所以,在血缘上,清代的藩王与皇帝是毫无血缘可言的。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而清朝的亲王和郡王在血缘上就要比藩王近得多了,二者在整体上绝大部分属于三大类中的皇室宗亲之列,意思就是只有正儿八经的爱新觉罗宗亲才可以获此封号。清朝在宗室爵位当中,共有十三个级别,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闲散宗室,待遇和级别依次降低。

当然,也有人会说,蒙古亲贵不是也有封亲王和郡王的人吗?是的,确实有,不过就血缘亲疏关系来讲,因为清朝自创建以来就秉持的“满蒙一家亲”的准则,历代皇帝不乏有公主嫁到蒙古或是蒙古王公之女入侍清代后宫之例,所以许多受封者与清朝皇室还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的,与藩王相比还是要优先得多。

雍正与胤祥剧照

2、有无实权

诸如吴三桂等人,有藩王的封号,完全出于清廷对其有功于社稷的感恩回馈。而且与明朝藩王一样,是有藩地的。当时,由于清朝入关不久,对于全国尤其是南方诸省控制力不及,所以将一些降清的汉臣封为藩王赐予南方重镇作为其藩镇,从而加强对南方的管理,由此可以看出,清朝的藩王不仅可以拥有藩地,同时对所辖藩镇还有超强的控制权,这也是为何当康熙宣布撤藩令之后,三藩可以立马拥兵而反的原因。

而亲王和郡王,虽然在血缘上与皇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虽然二者拥有超品的超高品级(乾隆年间成为定制)。但清朝效仿晋朝,宗王封于京师,让宗室封王者全部留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既没有藩邸,也没有治藩之权。所以,清朝的亲王和郡王如果单纯从爵位上来看,就是说出去很高大上,但实际上是没有实权的。

睿亲王多尔衮画像

当然,如果某位亲王和郡王得到了皇帝的特别信任,得到了其他拥有具体实权的官职,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便是非常幸运的。例如雍正帝心中比亲兄弟还亲的十三爷胤祥,除了拥有和硕怡亲王的霸气头衔,还有议政大臣、军机大臣等拥有实权的官职,而且在乾隆年间还被追赐“世袭罔替”之权,成为清朝第九位铁帽子王(清中后期第一位),在这样环境下的亲王和郡王才是最高端的体现。

雍正与胤祥剧照

3、爵位传承

藩王虽然在清朝出现的时间很短,但就其存在时的传承而言,几乎等同于只有极少数宗亲才可拥有的“世袭罔替”之权。例如尚可喜的平南王,其子尚之信以及尚之孝之后所承袭的爵位都是平南王。

而亲王和郡王,在一般情况下,是“降级承袭”的。比如第一代为亲王,那么第二代承袭时就会自动降一级成为郡王,如果第一代是贝勒,那么第二代承袭时则为固山贝子。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整个清朝,拥有“世世代代可以承袭原爵位”特权的亲、郡王一共有12家,即我们所说的十二大“铁帽子王”,他们的后代承袭时可以不用降级,仍按原级继承,即“世袭罔替”。

总结:

清朝的藩王,如同白驹过隙一般,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再无藩王出现,原因很简单,因为其坐拥重镇享有军政大权,严重威胁了皇帝的统治。

平西王吴三桂剧照

而亲王和郡王,虽然与皇家关系密切,但在一般情况下(蒙古王公除外,另一套体系),是没有半点实权可言的,最多就是说出去好听一些。要想内外兼修,得到皇帝的信任重用或者对于国家有大功是必备条件,拥有这两项权益之一的人,不仅可以拥有享实权的官职,而且幸运儿更会得到“世袭罔替”之权,成为人生赢家。

我是“史海甄客百晓生”,一名资深的历史迷,如果认可我的回答,欢迎多多关注并支持,谢谢大家!

清朝为什么不分封诸王

实际上,在中国历史上,皇帝分封异姓王并不多见,真正值得说一说的也就是刘邦统一之后封了韩信等几个异姓王,但那不久就被刘邦挨个收拾一通,又整了个“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击之!”

所以我们看,再往后的历朝历代中,不能说没有异姓王,但已经相对少见了,当然诸如三国、南北朝和五胡乱华这种混乱时期不算哈……

唐朝初年,战乱刚平,也模仿刘邦,封了一堆异姓王,比如杜伏威、罗艺等,第二次封王高潮则是安史之乱,郭子仪、不固怀恩……到了唐朝末年藩镇割据,那就是更不用说了。

宋朝,有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思路在,王爵发的就很保守,前期很喜欢追封,这玩意儿就太虚了。值得一提的是童贯,以联金灭辽、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功封了郡王,成为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太监王……

元朝(包括辽夏金)就不用说了……

明朝开始,异姓王基本上绝迹了。徐达常遇春汤和冯胜沐英的王爵都是死后追封……反倒是朱元璋封了一堆自己的儿子做王,结果就被儿子燕王夺了自家孙子的皇位……至于说到晚明,也就是南明小朝廷跟不要钱似的滥发王爵,比如郑成功、孙可望、李定国都先后封王,这个就是不负责任滴收买人心了,说明不了什么……

清朝初年,除了满洲八旗的旗主,以及皇太极弄了一堆铁帽子王(世袭罔替),但这些都还是集中在努尔哈赤家族内,另外作为满洲同盟军的蒙古王公,也不能算是正儿八经被清朝封的王……

当然也有异姓王,最典型的莫过于三藩四王,也就是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外加上孔有德,但这几个家伙都没落得好下场……

实际上,在清朝时,封爵能等到个可以荫及子孙的子爵、男爵,已经很了不得了,比如说洪承筹,最后退休时,只是搞了个三等阿达哈哈番(轻车都尉)世职,准其世袭四世。金庸小说中,韦小宝屡建大功,最后也只混了个三等公了事……再看晚清,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收复新疆这样的功劳,也不过混个一等毅勇侯、二等恪靖侯、一等肃毅侯……连个公爵都没混上,更不用说封王了……

所以再说清朝统治者为啥不分封诸王,首先是没必要,封了也没啥用,吴三桂这该反还是反;其次呢,清朝的皇帝们还算是比较能生的,所以封王这事儿,自家内部的名额都不够用的,比如什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等……再次,清朝毕竟是异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心态大家都有,从一开始,满清对于汉人的防范心理就是显而易见……除了初期的三藩,有清一朝汉人爵位都不高,张廷玉,年羹尧岳钟琪,能混个公侯就开心的不得了了……

就算是满人,如果不是皇族爱新觉罗氏,也蛮难,比如傅恒,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一代名臣,也不过是封了个公爵(当然他是两度封公,也是很牛逼了),死了很久后才因为他儿子的功劳又赠了个郡王衔……(这个有p用),他儿子福康安也是牛人,乾隆皇帝赏了个贝子,他是第一个宗室之外,活着被封为如此显爵的人。

清朝历代皇帝,册封了一系列亲王和郡王,为何都没有下辖封地

首先,我们看一下分封制度的由来。在西周政权建立以后,周天子按照公爵、侯爵和伯爵册封爵位。当时,基本上采用了地名的模式,因此出现了齐桓公、宋庄公、秦襄公、魏文侯等各式各样的地名式爵位。对于分封制度,秦国统一天下以后并没有沿用。因为秦国认为采用分封制度以后,几代人之后肯定会爆发各种混战。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秦国采用了郡县制,并没有采用分封制度。但是到了汉朝统治的初期,再次采用分封制度,出现了楚国、淮南王等地名式王爷。

在随后的一系列王朝中,一旦采用分封制度,就肯定会产生各种的叛乱。例如隋朝统治时期,先后出现了几次小规模叛乱。甚至在唐朝统治的前期,亲族叛乱仍旧接连不断。为了解决宗族叛乱的问题,唐朝在册封爵位的时候,即使出现齐王、楚王等地名式爵位也根本没有封地。此外,出现了寿王、信王等非地名式的爵位。宋朝沿用了唐朝的办法,宋徽宗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端王。宋高宗赵构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康王。但是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朱元璋没有接受唐宋时期的经验教训,认为自己的子孙不会谋反,再次册封了大量的王爵,而且都有各自的封地。

但是事与愿违,朱元璋刚刚去世,还尸骨未寒,燕王朱棣已经发动了叛乱,并且窃取了皇孙朱允炆的皇位。燕王朱棣上台以后,担心其他王爷复制自己的成功,开始大规模的削藩。与此同时,在爵位的册封上,除了常见的地名式爵位以外,也出现了大量的非地名式爵位。例如隆庆皇帝登记之前,自己的爵位是裕王。崇祯皇帝登基以前,自己的爵位是信王。此外,还有福王、桂王、惠王、瑞王等一系列非地名式爵位。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出现在王爵上,侯爵和伯爵都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清朝入关之前,便出现了各种爵位,但是并不正规。在入关以后,仿照明朝的爵位制度,清朝规定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不同等级的爵位。为了防止出现亲王叛乱的情况,清朝所有的亲王都聚集在京城,不能居住在外地。在爵位的名称上,清朝基本上彻底取消了地名式爵位。清朝各个等级的爵位,基本上都是非地名式的,例如康亲王、宝亲王、怡亲王等等,这些爵位与地名没有关系,更没有封地。豫亲王、郑亲王等爵位虽然和地名有关,但含义基本上全变了。除了清朝之外,太平天国册封的各个王爷,也尽量不适用地名。例如最初的几位王爷,采用了东西南北。

后来的翼王石达开、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等等,都没有使用地名。太平天国总计册封了2000多个王爷,据说已基本达到了中高级将领全部称王的尴尬局面。由于所有的封号已经全部用完,最后的王爷被称为列王。在爵位册封方面,清朝非常严格,一般的王爵都不能世袭。最后,我们讲一下清朝的王爵世袭。按照清朝的规矩,一般的王爵每隔一代降一级。

换句话说,父亲是亲王,儿子只能是郡王,孙子就只能是贝勒。经历几代人以后,一个贵族家庭就会逐步没落。只有铁帽子王能够世袭罔替,一代代传下去。例如怡亲王胤祥,由于在雍正皇帝登基过程中,十三爷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劳。雍正皇帝册封十三弟胤祥为怡亲王,能够世袭罔替。除了一个儿子继承亲王爵位以外,还能让另一个儿子继承郡王爵位。在整个清朝历史上,能够达到胤祥高度的贵族屈指可数。截止清朝灭亡的时候,铁帽子王也仅仅只有10多位,而且都没有封地。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清朝亲王有多大的权力

清朝的亲王是一班是皇帝的家族的亲属,有皇上叔侄或皇子皇孙经册封而行成的,待遇比较高,而不是政府的官职,亲王的权力是看皇帝怎么用他,只是一个亲王没有别的职务那在朝中就没有权力,如果是王爷兼兵部尚书那权力就大了。

关于清朝为什么不分封诸王和清朝为什么不建议亲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从 皇明祖训 入手,来看朱元璋对藩王军事上的限制

标签:# 分封# 清朝# 我的# 诸王#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