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古代的名医为什么宁愿待在民间,也不愿意到宫里当太医的问题并不复杂,但是又很多的朋友都不太了解太医为什么不建议做皇帝,因此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古代的名医为什么宁愿待在民间,也不愿意到宫里当太医的一些知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的分析吧!
本文目录
- 皇帝的御医应该是最顶尖的中医大师了,为什么皇家子嗣夭折率高
- 太医也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为何没有被阉割
- 中国古代皇帝身边中医高手如云,可皇帝为什么一部分还是短命
- 古代的名医为什么宁愿待在民间,也不愿意到宫里当太医
皇帝的御医应该是最顶尖的中医大师了,为什么皇家子嗣夭折率高
能夭折就不错了,很多在怀孕的时候就被干掉了。可以了解一下明朝的万贵妃。看寿命,还是统计一下一般百姓的平均寿命,相对靠谱些
太医也可以随意出入后宫,为何没有被阉割
1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先讲一个故事,是明朝景泰年间的真事儿——
艾崇高,是大明太医院的一名医士,因为替景帝朱祁钰治病有功,结了主上的知遇。
艾医生与景帝相识,还缘于朱祁钰做郕王时,一次股上生疮,请艾崇高来治。
这家伙是个善于钻营的人,王爷请他来看屁股上长的疮,他却巴巴地问出,王爷常淫浸欲海,已生出一个“有心无力”之症。景帝本来不好意思,不想被艾医生看出羞于启齿的病症。事儿既然摊开了,从此皇帝那“下面”的病,便只找艾崇高来看了。
景帝做皇帝后,更是沉溺欲海,后宫佳丽难以满足他了,甚至于还秘密地招引妓女入宫。欢愉久之,则战力不济,艾崇高便又成为御用的春药提供商,扶持皇帝鏖战床第之间。
艾崇高把景帝的性生活伺候得好,景帝一开心,赏他做了锦衣卫百户。
可是照他这样的“扶持”法,时间久了,皇帝身子便淘空了?景帝在位八年,忽然一病不起,十来天上不了朝。禁锢南宫的太上皇英宗朱祁镇(英宗),趁这个机会,发动夺门之变,夺回了皇位——景帝很快就死了。
景帝死了,把艾崇高也“带走”了。在英宗复辟之初,杀了不少人,其中就有曾经的御医艾崇高。
(史上真实的景帝朱祁钰,与电视剧中的形象,肯定是有一些落差的)
2
我为什么要先讲这个故事呢?
首先,在历史大事件中,我们往往只看到君王将相,其实有些小人物,也造成了重要的影响,只是不大为人注意。前几年有一部历史喜剧片,叫《神医喜来乐》,讲的虽然是一个草野医生,但也经常入宫,给贵人瞧病,他在不经意间,便掺和到了激烈的党争当中,与朝廷政治发生了微妙的联系。试想,如果艾崇高不那样“帮”景帝,而是从养生的角度多劝谏景帝,还会发生后来的夺门之变吗?他也不必断头西市了!
其次,艾崇高专门照顾皇帝的隐疾,可见太医是必要深入到后宫隐秘生活中的。他的所闻、所见,自必不少,其间故事肯定很多。去年热播剧《女医明妃传》就是从这个角度来演绎宫廷故事,而且发生的时段,正好是正统、景泰之间,只是不知里面有没有讲到艾崇高这个人?
3
正因为宫廷之事讳秘,所以太医们怎样给皇帝后妃们瞧病,后人知道的细节真的不多。
别的朝代我就不讲了,讲开了收不住,在这个题里,我只讲讲明朝的情况,而且专讲洪武年间的相关规定。
正如题里说的,太医入宫,为什么不像太监一样阉割呢?阉割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太医“乱宫”。而古代皇帝肯定考虑到这一点,何况朱元璋这样的圣君?
朱元璋以元朝宫廷秽乱为戒,非常害怕有外人入乱宫闱。我们来看《祖训录》里对宫廷“关防”的记载:
凡宫人有病,须请医生入宫来诊治,朱皇帝定的规矩是:“须要监官、门官、局官各一员,当直内使三名、老妇二名,同医人进宫看视。”一个医生进宫来瞧病,需要内官监太监、守宫门太监、御药局太监各一人,连同当值太监3名、宫中老妇(老年宫女,又称“老婆子”)2名,也就是内廷“各有关单位负责人”8个人相陪。
一件小事,有必要劳驾这许多人来趁热闹?当然不是为了人多力量大,医生会诊时大家一拍脑壳,点子如头屑般往下落,而是让他们互相监督,省得闹出甚狐臊丑事来。
如果不守此规矩,则当如何?
朱元璋把丑话说前头啦:假如陪同之人不及8人的定数,监官、门官、局官各杖100,当值宦官、老妇各杖80;假如当值太监并各官偷懒不动,止让老妇把医生带进来,那就更要命了:监官、门官、局官皆斩,当值太监并医生、老妇皆凌迟处死。
若是后宫妃嫔、女孩儿(应指皇女)等生病,病情较轻的,就在乾清宫诊脉;只有病情较重的情况,才许医士在白天到病人房中看视,而在夜间唤医士进宫,是绝对不允许的,如违,连同请医生的一并斩首。
若是宫中下人生病,轻的到宫门去看,重的则出赴养容堂等死或诊治,由监官、门官、局官、内使人等同医士就彼发药医治。
(油画:慈禧与四名御医)
看看这有多严格吧!
总之,太医入宫看病,就两个关键词:公开与监督。而且太医看完病马上就离开,不像太监整天生活在宫里,这种临时的“宫廷客人”,招呼好就行了,是不必阉割的。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明代除了外廷的太医院,在内府还设有御药房,也是专门管理宫廷医药之事的。在御药房当差的,可都是太监了。
不单明朝,历代宫廷瞧医看病,大体如此。
中国古代皇帝身边中医高手如云,可皇帝为什么一部分还是短命
历代的御医,不用说都是当时全国最高水平的中医高手。然而,面对皇帝们年纪轻轻即将命归黄泉,他们却束手无策,这是为什么啊?
说起来,原因有几方面,这事儿不能全怪御医,也不能全指责他们水平不够,很多皇帝也是自己作的。
首先,古代太医院,太医署这类皇家医院,挑选的都是全国最高水平的医生,只要皇帝得的不是古代的绝症,皇帝又愿意接受治疗,一般的都能维持个健康的身体。就拿清代的太医院来说吧,总体有不到一百个人的人员,其中十几个是御医,都是全国最高水平的。为了维持太医院医生的水平,太医院还设立教习厅,培养御医的接班人。除此之外,还从民间选拔高水平的从医者,保证太医院医术的进步发展。
按说,只要不是古代绝症,超出当时的医疗水平和认知的,都能妥善医治。
其次,就怕皇帝得了不治之症,或者他们自己不好好接受医治。比如曹操得的病,华佗要给他医治,说要砍开曹操的头盖骨,这已经超出曹操的认知了,所以曹操不接受,甚至怀疑华佗是刺客,要来害他的性命。
再比如古代很多绝症,已经超出古代医疗水平了,就是古代再高明的医生,也无法治疗。像同治皇帝,据说得了天花,或者是梅毒,古代御医就不好治疗。
再次,古代皇帝,很多人都是作死,有的皇帝沉迷于肉欲,有的皇帝沉迷于丹药,有的皇帝不注意身体的保养,就算御医水平再好,他们不节制,也没用。比如,有的皇帝迷信丹药,像明朝的嘉靖帝,虽然不能算短命,但是他整天吃丹药,把身体吃垮了。再比如北魏的武帝拓跋珪,本来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南征北战,结果沉迷丹药,三十岁就一命呜呼了。华佗再世也救不醒他们。
还有的皇帝,沉迷于后宫淫乐。比如前面说的同治帝,由于受到慈禧太后打压,出宫娱乐嫖妓,把身体搞垮了。
还有明朝万历皇帝的儿子,泰昌帝三十多岁接皇位,当了一个月皇帝,就纵欲无度,一命呜呼了,号称一月天子。
这是御医能治的嘛?
古代的名医为什么宁愿待在民间,也不愿意到宫里当太医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代的太医不容易当,搞得不好甚至会有杀身大祸。
当年同治是少年皇帝,年轻欲望足,同皇后阿鲁特氏非常合得来,小夫妻整天腻在一起,房事频繁。
但慈禧太后很厌恶阿鲁特氏,因为她是慈安太后而不是自己选的。当年慈安太后比慈禧太后地位要高,慈禧只能委曲求全,让慈安太后为自己的儿子选择正宫皇后。
慈禧太后自己很喜欢酷似自己的淑慎皇贵妃富察氏,多次让儿子同她亲近甚至同房,最好尽快生出一男半女。
但同治很年轻,对女人当然是喜欢就好,很厌恶精明自私的富察氏,对他非常疏远。
为此慈禧非常恼怒,多次对儿子破口大骂。
同治从小就最怕母亲,被骂后不敢同皇后接近,但也不愿意同其他妃子随便接近。
同治皇帝同父亲一样好色,但年纪轻轻就无法宠爱皇宫的女人,于是就在皇宫里面搞基。
搞基还不过瘾,同治干脆去宫外寻花问柳。
因为他是皇上,怕被别人认出不敢去大妓院,就去就低档的窑子。窑子的妓女多有性病,同治也很快染上了梅毒。
梅毒在当时是不治之症,几年后发展到第三期,导致全身溃烂,双目几乎失明,最后惨死。
说了这么多,萨沙想说什么?
当时同治因梅毒的问题,身上起了很多水泡,并发了严重的皮肤病。
几名太医诊断后,都认为是梅毒,却不敢随便说出来。因为皇帝感染性病,这是宫廷丑闻,他们只是旁敲侧击的告诉慈禧太后这件事。
慈禧太后知道同治的病无法治愈后,下令按照水痘去治疗。
太医们明知道这不是水痘,也只能服从。由于水痘的治疗方法同梅毒完全不同,结果吃了一段时间的药物反而加重了病情。
一个太医比较有医德,认为这样反而会缩短皇上寿命,冒险当面顶撞慈禧太后,说这不是水痘,不能这样治疗。
慈禧太后听到以后勃然大怒,随后抓起什么东西砸向太医,然后破口大骂。
太医当时已经七老八十,吓得立即跪下拼命磕头谢罪。
好在慈禧也明白太医说的没错,只是将他革除官职,没有追加处罚。
看看,太医就这么一句话,差点送了性命。
其实宫廷的太医就是如此,都是有过无功。如果治好了病,这是应该的,是太医的份内事情,最多略有奖励。一旦没有治好皇上、太后、皇后的病,太医就很有可能被处罚,最轻的也是免除官职赶出去。
一旦被太医院赶出去,这个太医名声就完了,以后在民间看病也会受到影响。
另外,长期在皇宫服役,也是比较辛苦的。紫禁城中,到了夜晚只有三种人有小弟弟在,其他都是妇女和不男不女的太监。第一就是皇上,第二是在外围巡逻的大内侍卫,第三就是值班的太医。
因为古代经常有急症,一旦发病就非常厉害,必须留太医24小时在皇宫内职班。
而太医通常年龄偏大,通宵值班可不是好受的,更别说还有心理压力了。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白发苍苍的太医去后宫看病,也是有心理压力的。因为后宫的女人都是皇上的,他多看一眼怕都会引起皇上不满(我的女人你也敢盯着看)。
很多时候太医甚至不敢抬头看看女病人的气色,只敢低着头诊脉。
尤其是太医也不是什么病都看的。清代太医通常是十几二十人,他们也分为很多科:大方脉科、小方脉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接骨科、伤寒科、咽喉科、痘科。
其他的科室还好办,妇人科的太医往往都是老头子,即便如此也不太方便。
因为皇宫内的女人勾心斗角,胡吃海塞又不运动,妇科病非常多,常见的乳腺肿瘤还需要进行妇科检查。太医恐怕都是抖着双腿去检查的。
另外,太医的待遇其实不高。
清代太医院是归礼部领导,设长官1名,称为院使,副长官2名,称左右院判。担架院使也不过是五品官,御医都是七品官、准用六品冠带。
五六品级别算不了什么,在京城那是不值得一提的,待遇也有限,收入不高。
相比起来,古代最缺的就是名医。
不要说大地方,就是清末的鲁迅家,为了给因抽大烟导致慢性疾病的父亲看病,周家也不知道花了多少钱。
鲁迅回忆: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
也就是说,鲁迅父亲两天就要看一次病,需要花费1块半大洋。一个月下来光是请医生看一看,就要花费22块大洋。那个年代,技术工人一个月不过七八块大洋。
这个医生一个月只要看这样的10个病人,就可以收入200多块大洋。很多医生一天就看几十个病人,大家可以算算是什么概念!
况且,名义在民间是颇受礼遇的,何苦在皇宫里面提心吊胆,拿一点钱。
OK,关于古代的名医为什么宁愿待在民间,也不愿意到宫里当太医和太医为什么不建议做皇帝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